“云”上清明更亲民:她们替人传递思念

2020-04-08 阅读数 40586

微信图片_20200408145852.jpg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陈炜

4月2日,清明节前夕,长沙阴雨绵绵。井海淑抬头瞧了眼天色,快步爬上楼梯,手里还提着两盆菊花,后面紧跟着的同事普佳伟则托着一盆苹果和橘子……在一座墓碑前,两人停下来,脸色从急促转为肃穆。

井海淑25岁,普佳伟24岁。两个年轻人都是湖南唐人万寿园的礼仪师,同时也负责“代客祭扫”——他们要在清明节前,代替委托人祭祀故去的亲人。

在湖南,“代客祭扫”并不是新鲜事儿。早在2011年,唐人万寿园就曾收到过一封来自武汉的手写信——年事已高的侄子想要祭拜姑姑,无奈行动不便,便请工作人员“帮忙”。

只是虽有先例,但“云祭祀”在重视身后事的国人眼里,更多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南省民政厅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倡导群众取消实地祭扫或者延期开展祭扫活动,并推出集体纪念、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三项便民服务措施。

在大环境以及政策引导下,湖南各大陵园的礼仪师便担负起了为人们传递爱与思念的“重托”。湖南省殡葬协会会长秦友波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今年清明节,现场祭扫活动减少了三分之二,“云上清明”平台累计预约祭扫达227064人。

微信图片_20200408145903.jpg

帮远方的家人送句“悄悄话”

4月2日这天,委托井海淑和普佳伟代为祭扫的,是40岁的王艳(化名)。王艳是湖南人,早年在深圳定居。往年清明节,她基本都会携家带口返回湖南,祭祀故去的妈妈。

但今年情况特殊——如果她坚持从深圳赶回长沙,那么她需独自隔离14天才能出门,王艳没有那么长的假期。

正心急的王艳得知了园区可以代客祭扫,便马上下了“订单”。在交代礼仪师注意事项时,她特意叮嘱:“麻烦你一定记得帮我跟我母亲解释一下。”

通常,一次祭扫仪式要花上十几分钟。井海淑要将墓碑上上下下擦拭干净,再摆上若干单数的橘子、苹果,并在香炉中插好香烛。在肃穆的氛围中,她先三鞠躬,再郑重地对墓碑说:“阿姨,今年受疫情影响,孩子们在外地不能回来,您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委托我们来祭拜您。”

此时,一旁的普佳伟将这个过程拍成视频,发给王艳。

“真的很谢谢你们,你们做得很好!”对方回复道。

这是自2018年,井海淑和普佳伟从长沙民政学院毕业后常常经历的场景。尤其是井海淑,她已代替40名委托者祭祀亲人。

“在我的理解里,这个工作就是帮人们传达思念。”她说。

代客祭扫,往往有两名礼仪师配合,一人执行祭扫礼仪,另一人负责拍照录视频,有时则是通过视频电话的形式“直播”。

“有的家属会有一些‘悄悄话’想说,我们就把手机放在墓碑旁,让他们诉说。”普佳伟说,整个祭扫过程,他们都希望做到“让那些身在远方的家属好像就在现场一样”。

微信图片_20200408145938.jpg

一个不敢面对孩子的母亲

让井海淑最为心疼的一次祭扫委托,当事人是一对中年夫妇。

这对夫妇想要井海淑代为祭扫的,是他们3岁的孩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这个小生命,这令夫妇俩痛不欲生。

“那位妈妈说,她不敢来墓地,因为根本面对不了,但是她又不想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这里,这才委托祭扫。”井海淑说,每次照顾这个孩子墓碑的时候,她的心都格外柔软。

还一些家属可能会对祭扫提出特殊要求。“有人会说,我家老人喜欢喝酒,请我们摆一点白酒;有的人说,我家这个喜欢吃馒头,麻烦摆一点馒头。”让井海淑印象深刻的,是有家属请求在贡品中“加入韭菜馅包子”,“这个馅料特别难找,我们找了很久”。 

这种祭扫仪式中的“定制”,以及日常对墓碑的清洁整理,在井海淑眼里更像是一场“照顾”。因为许多家属在亲人下葬、离开陵园之前,都会对工作人员说:“麻烦你了,请好好照顾我家这一位!”

微信图片_20200408145948.jpg

声音>>

将搭建直播室,引入VR技术

“往年清明节前后,园区每天的人流量都是10万以上。”湖南唐人万寿园清明工作小组负责人范政说,今年园内则安静很多,与之相对的是“代客祭扫”需求的迅速上升。

眼下,为了错开人流,园内扫墓实施预约制。为了让更多家属表达思念,园区赶在清明前引入了一系列“云祭祀”技术。

在公众号里,家属可以给每一个逝去的亲人建“纪念堂”。纪念堂其实就是一个专属网页,内有祭堂、网墓、相册,祭堂和网墓是线上祭拜的场所,相册则像一个“朋友圈”,家属会上传已逝亲人的照片,或者其生前很想去的地方的风景图……纪念堂里还有专门的文章公告栏,一些家属在上面写下了逝者留下的家书家训,还有温馨的回忆等等。

范政介绍,他们正在搭建直播室,以后将能实现“直播祭扫”。而园区已经在进行VR图像采集,不久就可以实现“线上看墓”。

革命陵园里的一封“家书”

4月4日,出生于1998年的女孩茶泉灵早早来到了湖南革命陵园。

清明节来临之前,22岁的她一身黑衣,站立在一座墓碑前,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稳重。在轻缓的音乐中,她双手捧着一封信,读道:“我们思念着你,陈林。”

陈林,就是眼前这座墓碑的主人。作为一名飞行师,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名株洲伢子在执行空中救援任务时牺牲,生命永远停留在29岁。随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湖南革命陵园。

“你们能代我给我儿子祭扫吗?”清明前夕,湖南革命陵园接到了陈林妈妈刘建修的电话。老人年事已高,往年她都是在亲人的陪伴下前来给孩子扫墓,但今年疫情尚未结束,刘建修又有气管炎的老毛病,不好意思一边咳嗽一边让人陪着,便想委托陵园代为祭扫。

早已通过墓志铭熟悉陈林生平的茶泉灵,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

目前,茶泉灵还是长沙民政学院的大三学生,今年1月来到湖南革命陵园实习。已有过数次实习经验的她,对这份工作已是驾轻就熟。

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湖南革命陵园安葬了许多烈士,烈士墓碑的背面写下了他们的奉献与牺牲。茶泉灵闲时便会走进这片墓地,读一读那些墓志铭——有的革命老人戎马倥偬,有的少年英雄,18岁的故事就已惊心动魄。

“看到那些年纪小的烈士,对我的冲击会特别大。我会对比别人20多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又是什么样子?”这些让茶泉灵感慨万分的人,其中一个便是陈林。

在陈林墓前,她仿佛旧相识,拭碑、献花、鞠躬、奉上一杯清茶,单数水果……她还仔细的在墓周洒下一把新土,寓意“更新”。

“其实无论过去多久,父母都很难接受孩子离开的事实,在他们眼里,那还是一个孩子。”茶泉灵说,她希望自己的祭扫能让陈林妈妈的思念有寄托之处。

“殡葬是一个很温馨的行业。”茶泉灵说。

微信图片_20200408150001.jpg

清明节里满屏的“谢谢”

大学三年,茶泉灵就回过两次家,寒暑假都在各大陵园实习。她第一次入行是在省外,小姑娘吓得够呛——在学校里,他们只用在自己脸上画妆,或者缝合假肢,实操机会很少。所以当她第一次真正接触遗体的时候,“后背发凉”。

“那是一个地下车库,黑洞洞的,只有太平间有光,家属就在门外烧香,我只觉得眼前恍恍惚惚。”茶泉灵回忆,那具遗体已冷冻存放了一段时间,她带着的塑胶手套黏在上面,手差点滑出来——她心里一抖。好不容易完成工作,不到半个小时又接到一个任务,而这具遗体还是温热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茶泉灵集中面对了过去20多年都想都想不到的生离死别,“有的人因为车祸离开,我要做的就是让遗体变得更完整、体面,让逝者的家人安心”。

从那以后,茶泉灵对生命有了新的看法,“你想要做的,只要不违法、不伤害别人,马上就去做”。

茶泉灵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早在4月初,整个湖南革命陵园就曾举行过对烈士墓碑的集体祭扫。

“以往每年都会有烈士家属前来祭拜,但随着云祭祀观念的推广,现在接受代祭祀的家庭更多了。”湖南革命陵园罗刚对那次祭扫印象深刻:“我祭扫的是三位抗战时期的老兵,墓碑后全是他们的战功和勋章,我也是军人出身,看得热血沸腾”。

祭扫的照片被发到了陵园建立的“烈士家属群”里。

“谢谢你们为我们家,为全体烈士做的事!”有家属回复后,接着便是满屏的“谢谢”。

这让罗刚鼻头一酸,“其实平常看到这些墓碑,我都能想象他们生前的场景,守护他们是我的责任,这也是我当初转业来到这里的原因”。

祭祀在“云端”,追思在心间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偏僻一隅,依山傍水的长沙明阳山福寿苑陵园,显得格外安静。

数日前,一场的特殊“代祭”仪式在这里举行。

3月27日上午,福禄广场内,数名工作人员身着工作制服,整齐排列于两边。数米外的展台上,挂着一面写有“天地永恒 枝叶长青”字样的屏布。随着音乐响起,在场众人双手合十,静心、眼闭、不语。

当日的集体祭扫仪式尽管时间不长,形式简单,但必备的环节一个不少——诵读祭文、黄丝带祈福、默哀、鞠躬、献花……

“我们希望通过‘诵祭词、献鲜花、致祭礼’的方式,为不能现场祭祀逝者的群众寄托哀思,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往生者的浓浓敬意和思念之情,让所有已经逝去的生命得到告慰。” 长沙市殡葬事务中心墓园服务部副部长马剑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今年的清明节与以往大不一样。

微信图片_20200408145952.jpg

传统祭扫开启文明新风

一周后的清明节,别样的祭扫方式逐一被“打开”。

4月4日上午,数名前来祭扫的市民刚迈过“明阳山福寿苑”牌楼,就被保安拦住了。

“来,先测一下体温。”“扫码预约了吗?二维码请给我看一下。”“来的人有点多,墓区祭扫,一户只能进3个人,你们分两批进。”

走入陵园,往日祭扫的人潮已然不见,偶尔擦身而过的人们会下意识地捂紧口罩,提前侧身避让。

“因为疫情影响,清明节期间陵园的人流量为48210人次,车流量8670辆次,相比去年几乎少了一半。不过,墓区祭扫的方式更文明也更环保了。”马剑说,18年前,刚进入殡葬服务行业的她被安排到长沙金盆岭墓区工作,那时清明祭扫的群众可谓“下足了功夫”。

“一来就是一群人,提的提桶子,带的带扫把、撮箕、抹布,还有人提着几个大袋子,里面装的都是锅碗瓢盆、香烛、鞭炮。”至于祭拜逝者的纸钱,更是“一捆捆地烧”。

“长沙有句老话,‘不望过年,不望过节,只望清明纸一页’。” 马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纸钱烧得越多,孝心诚意越足”。正因如此,在她的记忆里,以前的清明节,墓区总是烟尘弥漫,“如果没刮风下雨,两三天都不得散”。

这种景象自2017年清明节时逐渐出现转变——那年,长沙市殡葬事业管理处在明阳山福寿苑陵园等墓区开展了“纸钱免费换鲜花”活动,共设立8处兑换点,提供了数万支鲜花,以此引导群众采用现代文明、环保、安全的方式缅怀先人。

之后,这种祭扫的新风尚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来墓区祭扫的群众大多只摆些水果,用随身携带的湿纸巾擦拭墓碑,再挂上清明纸球就算礼成。临走前,还不忘将墓碑周围的纸屑果皮收拾带走。”马剑说。

疫情下的清明,“云祭祀”成网红

起初,代客祭扫曾在网上引发不小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剑有了新的理解。

“起初,因为出差或是出国,时间空间上不允许赶回来祭祀,最后出于无奈只能找人代为祭扫。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接受、理解、使用‘代客祭扫’。”马剑说,或许是出于情感上的亏欠,没能前来祭扫的家属往往有心向逝者“解释”一番。

4月5日,明阳山福寿苑陵园的工作人员擦拭完墓碑,鞠躬行礼、敬献鲜花后,远在河南郑州“宅家抗疫”的张诗艺(化名)打来了电话,想要与先父“视频通话”。

画面显现的一瞬,望着手机屏前的墓碑,张诗艺的双眼湿润了。

“爸,这次女儿没能来看您,您不要怪我……往年,我们都说要您保佑全家人健健康康,但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只有少出门、不出门,才能够平平安安的。我知道,女儿的苦衷,您肯定能理解……”

而除了在视频中和先人“说说心里话”,“云祭祀”的出现也让更多远在他乡的家属获得慰藉。

马剑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不能来陵园祭扫的市民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明阳山”,通过“网上祭扫”,为逝去的亲友免费创建一个永久留存的缅怀纪念馆。“在这里,可以上传逝者的照片、祭文和生平事迹,创建者还可以将纪念馆的链接分享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以便更多的亲友进入纪念页面,进行网络上香、献花,鞠躬等操作,流程和墓区实地祭祀几乎一样。”

除了祭扫方式“创新”,殡葬方式也走起了绿色环保的路线。

“以前的墓区,大多是开一条墓道,做一排墓穴,再进行销售,导致每个墓穴因为占地大,价格也被抬高。现在陵园都是先整体规划,再分区开发,虽然墓穴越来越小,但环境越来越生态。”马剑介绍,明阳山福寿苑陵园营造的综合型生态园区已初具雏形,将推出树葬、草坪葬、花葬、壁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式,营造低碳、环保的生态环境。

声音>>

特色化祭奠打造“绿色清明”

秦友波(湖南省殡葬协会会长)

“今年清明节,现场祭扫减少了三分之二。”秦友波介绍,根据湖南省委、省民政厅出台的《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等文件,2020年全省殡葬服务机构实行分时限流预约祭扫。3月25日,湖南省殡葬协会负责技术开发的“云上清明”平台上线,涵盖了全省103家园陵单位网上预约、云祭扫等服务功能。

截至4月7日8时,“云上清明”累计预约祭扫227064人。网上祭祀新建纪念馆8027个,纪念馆访问量达到548339次,网上鲜花、供果次数达到548339次,云端接力总人数342023人。

秦友波说,除了推出“云上清明”平台,各市州殡葬协会也拿出了极具特色的祭奠方案。如长沙市殡葬事务中心推出了无群众公祭活动;衡阳市民政局则推出了“时空信箱”活动——在全城区收集写给逝去亲人的家书,由民政局殡葬中心集中焚化;湘潭市推出精品代祭扫等,“多渠道、多方式祭祀为特殊时期的逝者亲人提供了绿色清明大环境”。

编后>>

“云祭扫”让清明节更“清明”

自古以来,清明祭祀是家家户户继春节后又一次大的群体性活动——有人“做清明”,族人男女老少聚集一起会餐;有人为了祭祀,千里迢迢赶回家……为了应对祭祀,各地不仅要花费精力、人力和物力,人员的过度集中不仅可能造成拥堵、排队,还有交通甚至火灾隐患。

今年清明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际,“云祭扫”的推广也让更多人理解与接受了这种绿色环保的祭祀理念——给逝去的亲人献上一束鲜花,送上一段旋律,点上一支蜡烛,记下往日的感怀,寄托自己的哀思。这样,不仅能达到祭奠亡者、激励世人的效果,而且也进一步提升了人们文明祭祀程度,更有利于疫情防控。

心祭重于形祭。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多家庭传播文明祭奠,让清明节更“清明”。

  清明 云祭扫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