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这个走出了10位博士、21位硕士的“学霸”小区 到底有啥励志故事?

2019-01-02 阅读数 161072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莫雪霈 供图:受访者

“不晓得今年小区里会有哪个屋里的细伢子考研不?”2018年12月24日,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刚刚过去,在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街道金耐社区耐火小区里,又传来了这样的讨论声。

有人曾说,最害怕的是小区大妈的八卦与攀比。可在耐火小区,大爷大妈们的“攀比”却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正能量——自恢复高考以来,这个500余户人家的老旧小区,竟走出了10位博士、21位硕士以及100多位本科生,如今已是岳塘区乃至整个湘潭市出名的“学霸小区”。

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区为何频频出学霸、学神,有着怎样的魔力呢?2018年12月28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耐火小区,探秘学霸小区里的成长故事。

小区走出的“中国创投第一人”

说起耐火小区的“学霸”,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被誉为“中国创投第一人”的熊晓鸽。

“熊晓鸽应该算是从耐火村走出去的名气最大的一位了。”时任耐火材料厂团委书记的耐火小区居民张光宁回忆起这位初中老同学,感到满满地自豪,“我现在都记得他家当时住在什么位置。”

张光宁告诉记者,耐火小区原名耐火村,因原湘钢耐火材料厂(今湖南湘钢瑞泰科技有限公司)而得名,是湘钢的家属区。起初,这里大部分都是低矮平房,居住条件简陋,直至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才陆续改建成了楼房。大部分居民是企业职工,从事的都是又脏又累的特殊工种。因为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很多人只能固守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工作任务繁重的岗位。因此,大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懂得了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

“寒门出贵子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吧!”张光宁回忆,出生于1981年的熊晓鸽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受过伤并落下了残疾,转业后在湘钢当干部。熊晓鸽当初在湘钢当电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上了湖南大学,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他从电工到“创投教父”的蜕变,他也成为了小区的第一个博士。

80年代的女博士后

当然,不止是熊晓鸽。在耐火小区,还曾走出过一位女博士后——钟晶晶。

恢复高考之后,上世纪80年代,耐火小区开办了湘钢职工夜校(初高中学习班),还与当时的湘潭农校合办了中专,设置经济管理专业,更是出资买了一辆客车,专门负责运送学生早中晚的通勤。

钟晶晶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完成学业。

“35岁以下的青年都可以来报名夜校和中专学习,置办客车的目的呢,就是希望少年儿童下课不要在外游荡,不然容易沾染社会习气,导致恶性循环。”张光宁说,钟晶晶的父亲钟建一本身就是武汉钢铁学院毕业的,当时是社区党政办的主任。

张光宁说,家庭教育好,加上社区有便利条件,钟晶晶一路顺利毕业,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后,去往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现在他们一家人跟着钟建一搬去了河南,后来的消息就不清楚了。”张光宁说,但是小区这些博士、博士后都是在湘钢第五子弟小学毕业的,那时团委在小学的每个班都设置了校外辅导员,定期给开展法制教育课堂和身边典型宣传,“我觉得这对孩子们来说,从小立德尚法,是受益匪浅的。”

湘潭市 耐火小区 学霸小区 特别报道

“90后少年”逆袭:超70分考入湖南大学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耐火小区生活过的居民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你屋里伢子成绩怎么样咯?”这样的打招呼方式,像警钟一般敲打着每一位家长和孩子。

今年48岁的文艳(化名)是2010年搬入小区的“新居民”,她的儿子赵科龙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刚开始搬到小区挺不习惯的,觉着这是一种不太礼貌的相处方式。”文艳说,邻居间聊天总是三句不离成绩,“作为家长压力都挺大的,毕竟孩子考得好说出去像炫耀,考得不好又不好意思回答。”

不过,很快,文艳便从这种“不太礼貌”的方式中看到积极的作用。

高考前夕,每逢模拟考试,邻居们都习惯打听孩子们“考了多少分”,自尊心很强的赵科龙自然是不会认输,为了拿到第一名,他奋力直追。就这样,2012年,赵科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成了当时这一届小区学子里的“逆袭学霸”。之后,小区里不少高中生家长都上门找到文艳,希望让赵科龙帮忙补习功课。

没想到,经过短短一个月的补习,其中本来数学不太好的孩子,成绩上去了一大截。

“我们家孩子从小就是在逆袭中成长的。”文艳说,赵科龙一直很有主见,小时候老师让他学跳舞,但他刚到舞蹈室就把妈妈拉了出来,告诉妈妈自己要去楼下学跆拳道。

本以为只是心血来潮,为了支持孩子的兴趣,文艳同意了。可没想到,才1个月时间,他就成了道馆里的“台柱子”,段位一个月升一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这样,赵科龙的学习成绩也从班上倒数几名一跃而上,冲到班上前三名。

2017年,赵科龙以超出自主划线70余分的好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学院,因是专业排名第一,他还成为该学院院长仅带的两名研究生之一,被称作耐火小区里的“数学天才”。

小区“困境少年”的求学路

熊晓鸽“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耐火小区口口相传。尤其是在今年74岁的老太太甘平安家中,她经常给相依为命的孙子讲述小区“学霸”的励志故事。

甘平安的家庭很特殊——儿子与儿媳很早离婚了,儿子因为犯罪被判入狱,至今还没释放。她的孙子今年18岁,马上就要高考了。

“我老伴2007年就去世了,这么多年都是我和孙子相依为命。”甘平安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自2016年申请低保后,增加到1400余元。她既要保证家人的日常生活,还要存钱为孙儿胡锐(化名)交学费。

蹲在靠近窗台的小板凳上写作业——这是胡锐每天放学后的生活。金耐社区社区主任方秀连告诉记者,为了鼓励胡锐好好学习,甘平安总喜欢在社区里结交“学霸家庭”,希望别人家的孩子能多帮帮孙子。值得欣慰的是,胡锐非常懂事,“他原本考上了湘潭市一中,但考虑到住宿费用太高,他选择就近就读,每隔半个月都会回家陪奶奶,给老人家洗脚剪指甲。”

“他成绩很好的!尤其是英语咯!”甘平安笑着说,前段时间,胡锐代表中学去湖北省参加英语比赛,获得了二等奖,“老师都说他这样的孩子,考个好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见证学霸

鼓励孩子读书,社区也有好办法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曾是耐火村每户人家的心声,因为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是湘钢的职工,从事的是脏累辛苦的特殊工种,因为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很多人只能固守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工作任务繁重的岗位,大家都希望后代子孙可以靠知识跳脱出这个圈子,改变命运。

“为了帮助职工缓解子女的教育难题,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耐火材料厂团委组建了一批校外辅导员。”时任耐火材料厂团委书记的耐火小区居民张光宁介绍,辅导员们利用业余时间为子弟们讲故事、辅导作业,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但凡是考上大学的子弟,无论家住城市还是农村,耐火材料厂一律奖励2000元到4000元不等,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末。与此同时,企业对贫困职工家庭的子弟给予适当的补助,尽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虽然现在社区已经没有了对学历的奖励政策,但是这股勤学的风气却流传至今。一年中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永远是居民们津津乐道的最热闹的时间,尤其是高考,关心学子的考试成绩成了大家伙遇见时开口的第一句问候。

张光宁说,每逢寒暑假,在外求学的学子们回家的时候,还在家读书的孩子们总喜欢去大哥哥、大姐姐家玩,向他们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听他们讲在外求学遇到的故事和学习经验。“某某哥哥回来了。”“那个姐姐放假啦。”这些都能成为耐火小区的孩子们之间最令人兴奋的消息之一。登门求学,在耐火小区也形成了一股持续多年的风气。

然而,随着教育风气一起转变的,还有耐火小区的民风。张光宁告诉记者,原来小区里偷摸盗窃的多、打架斗殴的多、矛盾纠纷多,可现在爱岗敬业的多、参加文体活动的多、热心公益的多,“连居民都爱开玩笑说我们这里‘风水’变了,人杰地灵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