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坐在晒谷坪上的苗族阿婆满脸皱纹,来自北京和长沙的一群孩子们好奇地望着80多岁的阿婆手指间飞舞不停的梭子彩线,不一会儿,一条漂亮的花带渐渐成形。
“哇……好漂亮!”孩子们发出了崇拜而新奇的呼声。
这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一个典型的山区苗寨。从2015年至今,曾在翁草村担任社工的贺晓淳在村里发起“呦呦鹿儿童社区教育计划”。“90后”的她和乡亲们一起,试图设计开发具有本土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夏令营活动,让乡村和城里的孩子“共同感受和激活乡村文化”。今年11月27日,贺晓淳受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之邀,参加“爱故乡的100种方式”沙龙活动,为到场的听众讲述她在这个有“湘西的西伯利亚”之称的偏远苗寨所做的儿童社会教育尝试。
“农民们不看嘴,看手”
刚刚来到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时,村里的偏远与不便,倒并没有出乎贺晓淳的意料。
作为国家民政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项目”(三区计划)的一员,贺晓淳是来接替上一名社工,继续为翁草村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之前那个社工很优秀,也很努力,在这里待了两年,实在待不下去了”。
城里长大的人初到古朴原始的苗寨,会喜欢苗寨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以及山里田园牧歌的闲散生活方式,“但时间久了,会待不住”。
贺晓淳自认为没有问题,“我在农村长大,现在的户口都在农村里”。而且她喜欢乡村,有乡村生活经验,并熟悉乡土文化秩序。
“农民们不看嘴,看手。”贺晓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农村,你再怎么掏心掏肺、说破天也没用,想要老百姓信任你,就必须帮他们办一件实事。
她最开始着手解决的,是翁草村的网络问题。
那时,国家还没有出台激励农村通网的政策,山高路远的翁草村此前不通网络,村里的年轻人和务工回乡的农民想从外面拉网线进来,但高昂的费用成了一大难题。“我们找了公司,他们说至少要有20户村民同时入网,且每户要交1400元,之后每年还有近千元的网费开支”。这对于翁草村村民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
其中的几位返乡青年把这个最迫切的诉求反映给贺晓淳,希望联上网来发展生计。于是,她找到了正在做“无线乡村-万村互联计划”公益项目的廖熙田。毕业于中南大学信息技术专业的廖熙田想做的,是一个通过帮助乡村家庭以集体共建共享的方式,在边远山村建设起居民们能够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互联网公益项目。
最开始,村民们多次开会,自发筹集了一万余元资金准备建网。距离翁草村3公里外的隔壁村庄有网络信号,最初的计划,是以无线传输的形式将那里的网络信号引进来,但他们低估了高山重叠、云山雾罩的地理环境对网络信号的阻隔,“无论怎么调试,进来的网络带宽都很小,对整座村庄而言根本不够,除非架一座很高的铁塔,但那样成本又高”。
大家决定改用光缆。看不到尽头的山,杂草丛生的路,十来个村民和这两个外来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一路攀爬,历经3天3夜,终于完成光缆铺设。但铺设过程中用力过猛加上沿途岩石割伤,光缆内部断裂,多天的辛苦前功尽弃。
一次次的失败让村民们失去了信心,有人撤资,有人离开。但三个村民骨干,还有贺晓淳和廖熙田没有放弃。他们自掏腰包,重新购置了一批设备,与热心的村民骨干再次踏上了建网之路。
第三次的努力终于成功。看着电脑、手机上闪动的信号数据,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乡亲们说,和村里第一次通电时一样激动。”贺晓淳说,“也是村民通过这次建网,增强了自信心和凝聚力,开始组织起来陆续开展村里的公益事业”。
“乡村也有城市比不了的优势”
后来国家出台政策,村里也通上联通和电信的网了。但这次网络的成功搭建,让乡亲们看到了这个小女孩的诚意、实干和能力,大家开始信服贺晓淳。
在来湘西之前,贺晓淳曾在鄂西山区驻点一年,开展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线服务。和大多数乡村一样,地处湘西边远山区的翁草村留守现象严重。
“我觉得我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事。”在贺晓淳看来,当前的学校教育重视知识和考试成绩,但心灵、生活和社会教育却一直缺位,需要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补充。
“乡村中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也可以成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城市文明为中心,乡村文明就处于弱势地位。‘努力读书,才能去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强化乡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对于他们自己及乡村文化的自卑。”贺晓淳说,作为一名乡村长大的孩子,这也是自己成长的困惑。
在贺晓淳看来,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翁草村,其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也在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险。同时,翁草村的大量儿童因父母外出留守、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等而面临着生活、学习、心理、道德行为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我想和大家一起设计一系列的儿童乡土教育活动,就从儿童夏令营开始,充分带动当地家庭、学校、社会的参与,互补互动,共谋短期和长期解决乡村儿童生存、生活、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在贺晓淳的设想中,翁草村的儿童生活营并不是简单的“城乡孩子结对”或者“城里孩子和家庭下乡扶贫”,“乡村也有城市比不了的优势,比如乡村的自然资源和邻里友爱互助的传统文化更胜于城市社区,城乡的价值应该是对等的”。她想做的,是结合孩子成长的原生态乡村社区环境,开发具有本土人文和自然特色的社区活动,“让孩子在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中感受家乡的美好,在游戏和玩耍中释放天性,感受生命的乐趣。通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互补互动,为孩子营造良好人文教育环境,助力孩子在快乐和谐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翁草村有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每逢“赶秋”“重阳”“春节”“元宵”等重大民族节日,村民都要舞狮、打猴儿鼓、办文艺晚会来庆贺节日,苗歌更是村民离不开的日常娱乐,“手上活、口中歌”,苗歌对唱到处可见。
贺晓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这些文化资源,都是翁草村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应该成为乡村孩子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在策划设计夏令营活动时,吸纳并尊重了当地村民的建议,并充分依靠当地的妇女和青少年志愿者”。她带着专业团队走村串户,了解翁草苗寨原生态乡村社区环境,调查来自家长、孩子等不同群体的需求,为开发具有本土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夏令营教育课程做准备。
听苗鼓苗歌、看苗绣花带,农家器物手工制作、野炊烧烤、趣味运动会,村里的孩子们带着城里来的伙伴参观村里的小型民俗博物馆,一起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拾来漂亮的彩色石子,磨成颜料绘制画作……为期一周的夏令营,一系列涉及艺术、文学、健康、科技、社会等不同主题的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都表示收获满满。闭营时,乡村和城里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许下“年年暑假再会”的约定。
看到孩子和家长们满满的获得感,贺晓淳和社工、志愿者们觉得,这个暑期儿童夏令营教育活动,应该一届一届继续办下去。酷爱文学的贺晓淳为这个儿童教育项目取了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呦呦鹿儿童社区教育计划”。呦呦鹿,来自于《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正好翁草村盛产青蒿,‘蒿子粑粑’也是村里的特色食品。”贺晓淳说。
如今的贺晓淳,虽然已经结束在翁草村的社会服务工作,但她所留下的“呦呦鹿儿童社区教育计划”每年暑假都在翁草村如期开展,每次活动,“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全村老小都会参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和家庭来到翁草村,和乡村孩子一起分享、发掘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的真、善、美、趣。
偶尔回到村子,村民们也把贺晓淳当成亲人一样,会热情地拉着她到家里吃饭,“我要是想付个饭钱,都得做好‘打一架’的准备”。她很享受这种村民把她当作“自己人”的感觉,“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农民?”
在湖南师范大学读完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后,贺晓淳坚定了她在乡村妇女儿童公益事业和农村社会工作上继续前行的决心。有一次,贺晓淳偶然翻到家族里的贺氏族谱,发现家族的长辈贺耀组(北伐名将,爱国将领)的夫人倪斐君热心妇女儿童公益事业的事迹,她忽然感到历史的轮回与神奇,“倪斐君曾当过甘肃省妇女抗敌后援会主席、重庆难民妇女服务团团长,并协助陶行知成立难童学校,参与宋庆龄、邓颖超、李德全等前辈的社会福利救济事业。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不过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再往前稍微走了一步,做得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