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湖南女村医,为何“医”往情深几十年?

2018-11-28 阅读数 403718    赞 1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通讯员 胡翠娥 供图:受访者

35年,一直坚守大山;53岁这年,文党英得到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前往省会长沙参加乡村医生培训班!

“这是我参加过的规模最大的培训,特别珍惜!”提及这些天学到的满满“干货”,文党英有些意犹未尽。11月27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委托湖南省红十字会主办,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国红基会第80期(湖南)乡村医生培训班结束了。这个培训班的主角是来自湖南省14个市州的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的100名乡村医生——他们在这里集体“充电”,进行为期两周的全免费医疗技能培训。

曾有人这样形容乡村医生:“凭一己之力,保全村健康。”这些年,在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的大背景下,小山村里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今天,咱们就来听听三名湖南乡村女医生的故事——扎根基层,短的18年,长的35年,小小卫生室,却是她们用青春为山村筑起的抵御疾病、温暖人心的坚强“堡垒”。

乡村医生 基层医疗水平 湖南女村医

健康无小事,山村卫生室的管理也很规范,文党英对村民们的身体状况更是了然于心。

●上门服务

扛体重秤的女村医:健康体检送上门

地点:长沙宁乡市青山桥镇田坪村卫生室

芙蓉山下、田坪坳上,总能见到一个扛着体重秤、背着大药箱,骑着摩托车颠簸在田间小路的女子——她就是在基层服务了35年的乡村医生文党英。

田坪村位于宁乡西部边陲青山桥镇,这里群山环绕、山高路陡,全村700多户人家、2000多名村民的大小病痛,都挂在村卫生室唯一的医生文党英的心头。

文党英的一天十分忙碌。早上开始给病人量血压、坐诊,中午做产后随访、发通知,急诊则需要24小时“在线”,她从来都随叫随到。文党英自己也数不清在别人家过了多少个生日,又过了多少个春节。

“以前是病人找上门,如今是上门找病人!”说起这些年小山村里的医疗变化,文党英感触很深——1965年,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剖宫生下她,成为当时宁乡县人民医院首例剖宫产母女都平安的案例;1983年,她进入田坪村卫生室,每天要接待数十位村民;一晃35年,如今主动来求医的病人却在慢慢减少,因为村民们有了保健意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自己就解决了,倘若是老人慢性病等稍微麻烦点的病痛,一个电话,她就会提供“上门服务”。

对于村民的健康状况,文党英记得很熟:“我们村老年人有164人,儿童198人,孕产妇30人,残疾人142人;其中,高血压患者有138人,糖尿病患者有65人……”

这些数据,文党英每天都在更新。她说,自从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后,小山村的卫生室都变得特别规范,每户村民的健康状况都要建档立卡,有什么病、什么程度都要详细记录。所以,她经常扛着体重秤等医疗设备去村民家中搞体检,“上级部门会派专人核查我们登记上报的情况是否与村民反馈一致,要是敷衍塞责,可是要被‘较真’的”。

乡村医生 基层医疗水平 湖南女村医

让安全有效、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在山村发挥更大作用,是向喜平的心愿。

●技能培训

“以身试针”的女村医:大山掀起“中医热”

地点:湘西州龙山县民安街道红星村卫生室

在龙山县红星村的田间小道上,村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年女子肩颈部位吸着两个火罐,手中还拿着几根银针,十分引人注目。

看着像表演,但她可不是“假把式”,而是热衷用中医治病的乡村医生向喜平。她之所以在田间地头“以身试针”,是希望通过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吸引更多村民关注、接受中医。

“我们县学中医的人都很少,更别说山村里了。”今年36岁的向喜平是目前湖南相对年轻的乡村医生,2000年,18岁的她从湖北恩施老家来到龙山县中医院实习,此后便留在了红星村的大山里,“那时候,当地的村医年龄没有低于60岁的,村民们求医不便,村医的行医条件也不好,太苦了”。

这些年,向喜平最大的感受就是培训学习的机会多了,“越来越多的权威老中医下基层,给我们传授新鲜、实用的中医知识”。向喜平说,几年前,红星村突然来了一位“红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继柏,本以为这位知名中医只是来讲座,谁知老人在村里一待就是一星期,手把手地对村医进行全方位指导。

自此,向喜平获得了更多走出大山学习的机会,“我每年至少要出门学习两三次,还结识了不少有造诣的中医,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一旦我在村里遇上了什么搞不定的疾病,就能找他们求助”。

而说起卫生室的进步,向喜平特别开心,“以前卫生室建在大山顶上,很多老年病人根本走不上去。今年卫生室搬到了村部,村里特意给我们腾了三间房,县卫生局还给我们添了8万元的医疗设备,方便了村民,我也有了更大的施展和进步空间”。

乡村医生 基层医疗水平 湖南女村医

谢艳华还成为了村民们的“家庭医生”,她通过签订协议来明确责任,让大家信赖和放心。

●大病医保

烧账本的女村医:看病住院有底气

地点:郴州资兴市三都镇高桥村卫生室

吃不起肉,住不起房,更生不起病——多年前,高桥村的村民一生病就心慌;直到村里有了卫生室、来了村医,大家病了知道去找谁、能得到治疗和建议,那颗揪紧的心这才有了着落。

今年43岁的谢艳华从1994年开始便担任高桥村的村医,她与另一名村医搭档,关注着村里近3000名村民的健康。而她与村民的感情,与其说是“医患关系”,不如说是“亲朋好友”。

“前些年,我烧了很多个账本。这两年,终于不用再烧了!”谢艳华所说的账本,记录的是村民用药、治疗等的费用。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每个卫生室都要有一笔帐,方便了解治疗了多少病人、开出了多少药方。可是,在谢艳华所处的贫困村,村民治病基本都是靠“刷脸”——所以,每当村民承诺“下次一定给你药钱”时,她都会默默记下,然后自己掏钱填补空缺。一笔一笔,几块几十块,等记满了,就把账本烧掉。

“也有村民来还钱,但遇到特别贫困的,就算了。”谢艳华说,这些年往里头贴了多少钱,她没算过,但她更不希望村里人因为欠着药费觉得不好意思,就连生病都不来治了。

庆幸的是,自2017年国家扶贫项目开启后,贫困户看病治病有了更多保障,“以前到卫生院住院有预先支付100元的‘起付线’,如今起付线取消了,减轻了患者的压力。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也提高到了80%,村民们的看病率和治愈率都大大提高”!

声音>>

让乡村医生更专业

傅阳(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兼赈灾发展部部长)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其中提到了“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基层医疗将成为医疗发展的重点。启动“乡村医生培训计划”,旨在通过免费培训,充实和提高乡村医生的知识和技能,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协助政府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满足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满足农民健康需求。

目前,“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开展了80期乡村医生培训班,已在全国范围内培训7980名乡村医生。按每名乡村医生服务一个1000人的行政村计算,截止目前已惠及700多万名乡村居民。

让中医技术下基层

朱镇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乡村医疗振兴主要从村医配备、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方面开展,这些年,医院一直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为己任,在基层医生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通过“湘中医”医疗联盟等相关平台和渠道,组织专家赴基层医院开展义诊讲学、技术指导;今年9月,湖南省2018年度贫困县中医药骨伤特色项目已启动,将扶持省内48家贫困县中医院骨伤科的建设。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湖南的健康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今,医院每年会选派一批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临床一线骨干、专家下乡授课,培训内容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等。另外,我们还将组织学员进行实操训练,切实帮助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熟悉和掌握临床诊疗规范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编者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