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睡大街创业到年收入50万元,她20年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01-17 阅读数 411049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渣江米粉 最美创业

陆细春正在制作渣江米粉 

睡大街创业,做米粉致富 年赚50万元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迪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近年来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赚钱却也在不断考验着大家。 

在湖南衡阳,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用心经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渣江米粉,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年入50万元。

一碗米粉:10分钟可吃完,准备却要10天 

2017年12月27日,早上6时许,天还黑着,衡阳市区的街道上几乎还没有行人。刚刚从北京坐飞机回来的小高,已经顾不上旅途的疲惫,放下行囊就出来寻找家乡的味道了。 

在北方求学的他,最想吃的早餐,就是一碗地地道道的渣江米粉。 

他径直来到位于蒸湘区紫云北街的母记渣江米粉店,发现自己是当天的第一个食客,但店员们早已将一切都准备好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渣江米粉 最美创业

北方求学的小高,最想吃的早餐,就是一碗地地道道的渣江米粉。 

十分钟,小高吃完了一碗粉。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碗粉的制作过程,前前后后加起来,有时需要十天。母记渣江米粉店创始人是今年54岁的陆细春。她告诉记者,家里一共有八口大缸,全部是用来发酵,“发酵一般需要五到七天,最长有十天”。 

渣江米粉是衡阳市地方传统产品,始自衡阳县渣江镇,是衡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现榨现煮,要经过挑米、磨浆、发酵、蒸团、榨粉等18道工序。 

米粉店之所以叫做“母记”,是因为陆细春的儿子和女婿希望后人记得,母亲陆细春为这家店所做出的辛苦付出。这种辛苦付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每天凌晨三四点钟陆细春就要起来,早早赶到店里,调汤、炒码,做各种准备。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穿着红色的工作服在店里忙碌着,清瘦、做事麻利、说着一口纯正的衡阳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渣江米粉 最美创业

渣江米粉的18道工序。

睡大街也要创业 

“妈妈全年几乎没有休息,等到忙完回家已经是午夜了。睡不了四五个小时,就又要起来。”在店里帮忙的陆细春的女婿杨德友告诉记者,从1998年开始,因为一碗米粉,她已经这样忙碌了20年。 

1998年,因为家里耕地被征收,不能继续务农的陆细春开了一家米粉店,但是因为发洪水,导致当地的水质变坏,小店只好关门。 

1999年到2001年,陆细春在外打工,却总是想着有机会再开一家小店。终于在2001年冬,她向亲戚借了2万元钱,又开起了米粉店。 

每天为了多赚一些钱,她从早忙到晚。米粉、炒菜、火锅,甚至还卖夜宵。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两个小时。 

睡觉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休息,对她却是一个难题。因为米粉店离家远,路上来回要耽误很多时间。为了省钱,她又不想去租房子,便想了一个办法,将店里的椅子两两拼到一起当床。 

夏天,她将椅子搬到店外面,就睡在马路边,但隔三差五就会被雨淋醒。2004年,因为租金上涨,她又就近找了一个地方开店,晚上就睡在店铺对面的楼顶上。 

2008年,女儿结婚后也来帮助她,陆细春轻松了不少。但是2011年,陆细春又开始自己“自讨苦吃”了。当时,陆细春见新闻爆出黑心米粉的报道,就想找一种能让客人吃得放心的米粉。这时,她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渣江米粉,便和女婿杨德友一起去渣江镇拜师学艺。 

之所以去渣江镇,是因为当地有位名叫胡世利的人。2009年,胡世利被批准为衡阳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渣江米粉的代表性传承人。胡世利最初并不想将手艺交给他们,但最后还是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后来,陆细春的米粉店开张时,胡世利还来店里坐镇了一阵。就这样,渣江米粉在衡阳市区生根了。 

因为渣江米粉有特色,小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2013年,陆细春又开了一家牛肉粉店。两个店面的年收入加起来超过50万元。

自己富裕起来后,陆细春雇佣了附近贫困家庭的妇女来店里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