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学应对自然灾害要做到“四个正确”

2011-04-08 阅读数 231534

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 今年以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部分地区的气象和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特别是近期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造成了部分网民的恐慌。新华网邀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斌做客新华网,就“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树立正确灾难观”话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日本地震为何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主持人]在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之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就是立体的灾难,从地震到海啸,到后来发生的更令人担心的核问题,我们之前是没有这种经历的。这种灾难的发生,可能让我们大家对包括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否安全产生了一些疑虑,尤其是日本和中国这样近邻的关系。现在网上有很多朋友有一种恐慌的情绪,从地震这个角度来讲,这样一次大地震到底是不是一次非常罕见的巨大地震?还是在常规的活动期内呢?

[高孟潭]根据全球对于特大地震的研究,这次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在世界上排行第5大地震。最大的地震是我们记录到的1965年的智利发生的9.5级大地震,比这个能量大5-6倍。那个地震也造成了一些海啸,也造成了一些人的死亡。应该说全球的强震活动,也包括8级以上的大震活动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从地球形成以后,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在不断地运动调整,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球内部物质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从温度来讲,地核的温度有5000多度,必然造成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其中有一大部分会反映到地壳,引起地壳的强烈变形和整体移动,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板块学说。海洋洋脊的扩张,地幔流想上流,推动板块向两侧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地震活动。在板块边缘往往会形成8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从1900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的大震活动连续不断。根据我们的统计数字,从1900年到现在,全球110年所发生的8级以上大地震就有181个,差不多每十年有十六个左右。

[主持人]日本大地震在刚开始发生时很震惊,后来就变得更加震惊,因为它带来的海啸和海啸引起的核泄露是之前都没有遇到过的。

[周斌]我印象中印尼的海啸死了很多人。这次日本大地震,海啸的破坏力,当时日本的核电站号称能抗多少级地震,但是海啸来临的时候,人的力量在自然力量面前是很渺小的。这次为什么造成核泄露?海啸来临以后,把外面的供电设施都破坏了,导致冷却水的运转不灵了,所以反应堆能量越聚越多,导致越来越热,导致反应堆出了问题。假如没有这次海啸,光是有地震的话,可能还扛得住,多重灾难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可能设计时就没有想到会遇到这么复杂的情况。以前大家在电视和新闻都可以看到,海啸来临的时候,那是非常恐怖的,它把所有一切都推平了。我们得到的信息也是一开始应急的电源系统,原来用的柴油机发电等,在开始几天无法运转,大家知道,只要冷却水不运转起来的话,电站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后来发生了氢气爆炸,氢气爆炸使它外层的防护出现了问题,出现问题以后,核物质随着爆炸,在外围的就泄露出来了。

 

今年地震的强度和频次增加了吗?

[主持人]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些这样的数据,包括一些言论,他们说,比如在2010年,7级以上地震有多少,今年仅仅在第一个季度就有多少7级地震,说明地震的强度和频次都是增加的。但是您刚才给我们比较权威的数据让我看到了实际上没有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严重,那我们就探讨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树立正确的灾难观,您觉得呢?

[高孟潭]世界上地震造成的灾难是非常常见的事件。从一百多年的数据来看,差不多每年都有一次千人以上的死亡地震事件发生,应该说算是灾难性的事件。从1900年到2010年,死亡千人以上的灾难事件分布基本上是比较均匀的。

其中有几次次数比较多,一个是1900年到1911年,1941年到1950年,1971年到1980年,可能次数都比较多。但是有一个数据是不容忽视的,最近这十年,因为有两次地震引起了大海啸。从死亡数来看,这十年可能多一些,但是大地震造成海啸的情况也是常见的,这两次发生的位置是临近大陆,临近人口稠密区,海岸的形状又容易造成海啸,所以引起大量人员死亡。从造成千人以上死亡人数来看,我们每年都要面对的,我们每年从电视画面上知道某一个地区发生了大的地震,造成很多人伤亡,这种情况在近期还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地震还是要发生。但是会不会发生灾难呢?随着我们对地震本身的认识,对它防范的加强,以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规模会逐步减少。

从印尼海啸和日本海啸对比来看,印尼地震震级是9.1级,日本地震震级是9.0级,从震级来看,这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差不多,造成的海啸规模,日本海啸比印尼海啸还大。但日本在防海啸方面为全球作出了榜样,就是它的预防工作做得比较好。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死亡很少,海啸造成的死亡和失踪现在加起来大概是28000人左右,但是不应该忘记,2004年的印尼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是22万多人。像日本死亡人数就是印尼海啸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我们对待地震、对待灾难,如果我们抱着积极的态度,在地震发生之前,就是平时就做好预防工作,大地震依然发生,但是它造成的灾难会越来越少。

 

日本核泄漏的污染物质对我国有多大影响?

[主持人]这次日本海啸,不仅仅是地球“心情”不好,还有人类的一些疏忽造成核的泄露。我们看到很多这样那样的新闻,比如每天环保部都在公布每天抽测核辐射能量。包括在北京、天津、河南等地菜叶上检测出核辐射的东西,如果我们科学看待,这些东西我们还是能够应对的。

[周斌]是的。有一些可能是人为的失误。这些核电站建造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了,当时觉得防护、防震已经很好了,但是现在有些地方还是没有想到,大家感觉核电站很可怕。但一个东西都有两面性,核电站在带来威胁的时候也带来了清洁的能源。以后怎么科学的设置核电站,怎么防护,怎么做得更加安全一些,这方面应该加强。一旦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公众应该有一个知情权和正确的认识,核电站出现事故,发生核泄漏的时候,对核电站周围几十公里的人要撤离或者采取防护措施。但是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时候,根据大气扩散理论,在几千公里之外,扩散出来的浓度是很小很小的。这在我们一开始做应急响应时就想到这一点了,让公众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比如发生事故以后,核物质在短期内会向哪个方向飘散,会不会向我国飘散?再有就是分析气象和数字模拟,它绕一圈肯定会回来的,那到底有多大影响?我们也进行了计算。污染物质随着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浓度越来越低,到我国境内的时候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了。

还有就是它会不会直接从日本向我国扩散?我们当时也做了极端天气情况下对我国扩散的模拟,看看是什么情况,确实是在极端的天气情况下,它是可以吹到我国来的,但是到我国的时候,因为距离很远,扩散了以后,浓度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算了一下,假设日本扩散出来一个单位的核辐射物质,到我国每立方米的空气中间是10的负25次方量级单位的极微量物质。从卫生部公布对人体造成危害来说,基本上就是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了,所以我们敢说对我国境内人的身体健康是没有影响的。如果从西面过来的话,那就更低了。所以环保部测出来的,他们也向公众发布了,那个量是很低很低的。我们觉得,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这样一点点物质对我们平时是没有影响的,不用恐惧。

 

面对地震等灾难我国有哪些应急预案?

[主持人]很多民众对核的了解可能仅仅是从一些教科书上,如果从生活中直接接触就是去医院,比如照个X光片,可能就是仅仅这一点点接触,没有深刻的了解。现在国家相关机构每天都公布检测到放射性元素的数量,大家心里可能有些没底,但这实际上是国家保证每个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告诉大家这样一些非常微小数量的核物质,是对我们人体是没有任何伤害的,请大家一定放宽心,能够踏踏实实的,不要因为这个而造成不安的情绪。我们现在不得不来探讨一个问题,比如大的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不单单是地震的灾难了,如果发生在我国沿海地区,我们有没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

[高孟潭]首先从科学上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沿海会不会发生像日本那样的大规模海啸?关于这方面,有很多专家进行过研究,包括海洋局系统、中国地震局系统、中科院系统。从目前研究的进展来看,大家比较有共识的研究结果是,除了广东沿海、海南沿海的部分地区有可能会受到菲律宾海沟附近发生的巨大地震,有可能会有海啸的影响以外,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海岸线发生大规模海啸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二,针对那些可能会受到海啸袭击的地方,虽然这些地方理论上有这种可能,但我们从历史的长时间记录来看,那些地方确实没有发生过海啸的袭击。国家海洋局、中国地震局、科技部现在支持了一些科技项目,对这种可能性的机制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关于海啸的防御,如果有了比较好的科研成果,我想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会把将来大地震发生之后发生海啸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技术上是不成问题的。

[主持人]如果现在日本的核泄漏发生一些变化,或者出现了其它一些问题,那在应急响应上有没有什么预案?

[周斌]针对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我们是有一整套预案的。气象局有气象局的应急预案,到国家气象中心也都有预案,有一整套的启动机制。11日,日本地震消息传过来的时候,那个地方有那么多核电站,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的,我们马上做准备,尤其是国际应急方面,他们有指令以后,我们就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大概在下午5点52分收到的指令,到6点半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第一批产品发给了国际原子能机构了。就是出了这个事情以后,我们迅速作出响应,然后对我们国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经过谨慎和准确的评估以后,第二天就报到国务院,得出结论就是三天之内对我国的公民健康是没有影响的,国务院决策部门首先就有一个决策的依据。气象局根据我们的预案,成立了中国气象局应对日本核泄漏的核应急工作组,迅速启动起来,为公众负责,对公众及时发布结果,我们也通过网站把这三天无影响及时发布出去,让公众在第一时间知道信息。包括我们国家的核电站、核设施等也是有应急预案的,公众在这方面应该放心。

 

民众该如何应对日本地震带来的核困扰?

[主持人]日本地震延续期会有多久?还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高孟潭]根据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余震的频次和时间的研究,一般像这样的9级大地震,余震活动一般会持续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次9级地震以后,后续发生7级左右的余震,这种情况也是比较正常的。至于地震具体的持续时间多少,可能跟每个地震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关系,但是从一般的经验来判断,它会持续一定时间。

[主持人]我国民众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好日本给我们带来的核困扰?

[周斌]首先是心理上的,这点核辐射量是微乎其微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平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一旦有变化的时候,我们会第一时间作出响应,然后向公众公布的,而且现在全球媒体这么发达,从中可以收到很多信息,所以心理上不要惧怕。因为空气中的辐射量很小,下雨时本身要打伞,打伞阻挡一下辐射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计算过,是非常安全的,我们是用极端天气和极端的核放射性释放情境来计算的(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境内民众的健康是安全。

[主持人]如果我们真的赶上了这样一个灾难,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自我进行急救和逃生?

[高孟潭]关于大的灾难到来之后,一个正确的行动或者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进行正规的训练。近年来,各个地方地震部门在不断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模拟发生大地震的情况,训练在地震现场的正确行为。这是一套很专业的、非常细致的工作,不是跑那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国家是一个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度,我们必须学会和地震共处。应急是一方面,我这里强调一下,防范更重要。防范包括国家的行为、社会的行为,也包括我们老百姓的行为。 防止建筑物倒塌,防止一些重大设施毁坏之后引发的灾难,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现在国家有法律、有规范、有标准,应该扎扎实实地把它落实到每一个房子的抗震能力,每一个重大设施,包括核设施的抗震能力上,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做得很好,那就是说发生大地震,也不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像日本,今天早上余震很厉害,但是人都在办公室的桌子下,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不强的话,那是做不到的。地震来临的时候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我觉得国家也好,相关部门也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正确的灾难观是怎样的?

[高孟潭]灾难来临后,公众要有一个正确认识。比如紧急情况下怎么做,我们日常都可以做很多训练,从学校做起,从一般的公众做起,从机关事业单位做起,真正发生大的事件,我们就会从容的多,相应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也会小的多。我再强调一下前提,就是我们地震的预防工作,特别是房屋、建筑和重大设施的抗震能力问题,一般老百姓也要关注,因为老百姓有一个知情权,还有监督权,监督有关部门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举个例子,比如说昆明的例子,昆明市长认识比较清楚,因为云南也是地震多发地区,他注意到城乡结合部原来一些农村房屋没有经过抗震设计标准,没有很好施工,能力比较差,市长就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城市规划逐渐替代,用抗震能力更高的房子,如果这种事常规就做,一点一点的做,那我们的城市、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越来越好,我们大家就可以更从容的来面对地震,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但是灾难我们是有办法尽量降低的。

[周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态度、正确预防措施。一旦有事的时候,不要过于慌张,避免引发更大的恐慌。有时候恐慌造成的伤害比实际灾难造成的伤害更大。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江苏有一个化工厂泄漏了,其实是谣言,结果恐慌以后,大家逃难时造成了人员的伤亡。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了,比如,我们这次甚至可以在网上查到监测的数据,让网友有更准确的判断。一旦有事的时候,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把相关数据都上报出去,给决策者提供依据。

[主持人]正像两位专家所说的,我们如果真的遇到了灾难千万不要怕,一定要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应对自然灾害,让我们都树立正确的灾难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