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

2011-02-08 阅读数 125777

  2011央视春晚节目收视评价调查,再次出现了央视官方调查与民间网络调查的“惯例性悬殊”。央视自调走高,网络民调走低,既然是“惯例”,不足为怪,也不值一议。

  近日,春晚导演马东公开回应网络评价表示,“中国那么大,中国不仅仅有大城市,中国也不仅仅只有网络媒体。春晚之后,我们会关注大家对春晚的评论,但我们心里有一个谱——电视观众的收视比例在哪?重心在哪?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在哪?”依马东导演此言,“大城市”和“网络媒体”都不是春晚导演关注的“重心”,不属于马东导演们需要“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对于网络媒体的评价,马东导演们自然就无须为意了。

  马东导演还表示:“我们一定会听到知识界的精英这样那样的想法,严格来说,我们心里很坦然。说实话,春晚的收视主体不是他们。”(2月6日《北京青年报》)这就是说,“知识界的精英”本来就被马东导演们排斥在“收视主体”之外的,他们的“想法”就更无须理会了。

  一方面“心里有谱”地拒绝网络媒体的评价,另一方面又“心里很坦然”地排斥学者专家的意见,马东导演们关注的重心和“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当然就只剩下“中国农民”了。在此,我无意追问马东导演们究竟从哪里获得授权办这样一个“春晚”,我只想质询:多年以来,春晚导演们的“重心”究竟是在“取悦”还是在“取笑”作为“大部分人”的“农民”?

  别的不用谈,在2009-2011三届春晚中,赵本山表演的三个小品《不差钱》、《捐助》和《同桌的你》,除了贴标签、加口号“歌颂农民美德”外,其中哪一个小品不是连篇累牍地在用“农民”的饮食男女“取笑”?2010年《捐助》的“笑点”是“两个光棍争一个寡妇”,2011年《同桌的你》的“笑点”又是“两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吃醋”,赵本山们的趣味专注于此,想象力局限于此,中国农民就应该这样“被正确取悦”?也许,“正确取悦”的标准就是央视顶着民众的涛涛骂声年复一年地给赵本山戴上“小品王”的高帽子?

  为什么近年来反对赵本山、呼吁赵本山“告别春晚”的民意逐年高涨?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大家对赵本山“这张老脸”的审美疲劳,而是就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观众而言,社会变化了、视野扩大了、素质提高了、审美趣味丰富了,而赵本山那方面祭出的还是那个“赵本山”。不仅如此,这个“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日益暴露出“店大欺客”、“装农民损农民”的做派。如此,马东导演们还要挟迫大家买账吗?

  在马东导演的言论中,表达出春晚导演多年来的一个普遍意识,就是认为,不满意春晚、刁难春晚的“主体”只是“知识界的精英”。然而,“精英们”的立场真的就是与马东所言的“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相对立的吗?

  去年是学界批评春晚最激烈的一年,比较激烈表达意见的是吴祚来、王旭明和我。我们三人对春晚的批评集中在2010年春晚压轴节目、赵本山的小品《捐助》。作为民俗文化专家,吴祚来主要批判《捐助》对弱势群体(单亲家庭)的文化歧视和侮辱;作为教育专家,王旭明主要批判《捐助》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误解、误导;作为美学专家,我主要批判《捐助》拙劣的编导技术和低俗的审美取向。

  然而,我们三人的意见并非是我们所私有、独创,这实际上是赵本山《捐助》播出之后,就迅速在网络媒体爆发并且延伸到主流媒体的大众舆论,我们作为专家学者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以各自所学专长对大众舆论加以总结、提炼和集中表达而已。当马东导演们如此蛮横地将我们的言论排斥在应当关注之外,他们就真正“心里很坦然”了吗?

  按马东导演的言论,春晚导演们是很看不上“网络媒体”的,看不上“非主流媒体言论”的。然而,恰恰是这位马东导演,在2011春晚的第三次彩排现场,向媒体如此“爆料”:“今天得董卿请客,你们不知道,她有喜啦。哎哟,你们不知道啊,她今天和韩乔生结婚啦。哈哈,回去你们都去网上传啊,就说他们在春晚现场公布的。”(1月26日《华商报》)

  马东导演这则“猛料”是迅速被当事人韩乔生发微博辟谣的谣言。过去每届春晚,春晚导演组的公众形象都是“辟谣者”,今年何出马东导演不惜自贱身段“造谣生势”之举呢?这当然与今年春晚不仅捧场声音分外无力而且“知识精英的骂声”也几乎绝迹有关。

  马东导演的“造谣生势”与“苏紫紫”的“裸体炒作”又有何区别?“苏紫紫”为何要在数九寒天的京城“当众一脱”,因为她从推手们那里懂得了只有“当众一脱”才能招来“大众一骂”,而只有博得“大众一骂”,才可“一骂成名”。马东导演此举,玄机岂不在为本届春晚求关注和收视而出位博取一骂?

  当然,春晚有近30年历史了,马东导演们也早过而立不惑之年了吧?“苏紫紫”不过是一位化名的“90后人大女生”。如此,称“春晚导演学苏紫紫”大概也不尽其情然。

  附记:

  我今年没有看春晚,不过事后有朋友告知赵本山在表演中有一段针对“高雅人”的“自嘲”。我上网搜索到《同桌的你》的视频看了。赵本山在节目中如是说:“你喜欢啊,像我们这些高雅的人看他(赵本山)那玩意儿太俗,受不了!”赵本山此话,被许多媒体解读为未经导演审核而现场私自插入的“自嘲”。然而,将赵本山这句话与马东导演的言论放在一起,我却看出赵本山“自嘲低俗”的反面是“嘲讽高雅”,而且导演与主演之间的默契是令人意外的深刻。

  □肖鹰(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
 

  苏紫紫 马东 南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