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湖南人,给鸟留出一片田,却换回······

2025-09-03 阅读数 18739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赵晗菁 供图:邵阳市文旅广体局、崀山管理局

一行朱鹮飞,十里稻花香。在素有“丹霞瑰宝”美誉的邵阳新宁崀山脚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连绵山脉如黛,农舍散落阡陌,一片片稻田间,一只只“白色精灵”不时掠过——它们便是有着“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

1.png

(朱鹮在田间觅食)

“朱鹮古称朱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世界最濒危的鸟类之一。自2022年崀山引进朱鹮栖息,如今不仅当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村民们也真切享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红利。”9月1日,崀山管理局资源管理和遗产保护科副科长伍锴在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时,言语间满是对朱鹮赋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感慨。

2.png

(朱鹮)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各地涌现出一批坚持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崀山,聆听“一分朱鹮舞,一分香稻谷”的绿色发展故事。

从“寻迹”到“安家”

朱鹮重返丹霞间

9月初见秋意,走进邵阳市新宁县崀山风景区辣椒峰山脚的石田村,一片丰收的忙碌景象映入眼帘:村民们或在田间收割中稻,或在坪里晾晒稻谷。

3.png

(石田村)

与成片金黄相比,一旁的晚稻田仍透着油绿,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几只朱鹮正在稻田间悠然觅食。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画卷,已然成为石田村最亮眼的名片。

“我们和朱鹮早有默契,互不打扰,和谐共生。”53岁的村民李冬秀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回忆,朱鹮“入住”石田村,要追溯到三年前。

2022年,为提升南山国家公园(崀山片区)生物多样性,当地启动珍稀保护动物引进计划。“翻阅资料时我们发现,南山曾有朱鹮生存的足迹,于是将其纳入引进计划。”

伍锴介绍,为让朱鹮顺利“回归”,团队先多次前往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湖州德清县下渚湖朱鹮繁育研究基地,学习朱鹮繁育与保护经验;随后邀请相关专家赴南山实地考察,将崀山等几处适合朱鹮栖息的片区列为候选地。

经过层层筛选,兼具适宜气候与优良生态的崀山脱颖而出。崀山管理局随即在石田村等地划定生态保护区,分两批共引进24只朱鹮,让这群“东方宝石”正式在崀山安了家。

从“引鸟”到“护鸟”

织密朱鹮“守护网”

引进朱鹮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它们安稳栖息、顺利繁衍,才是真正的考验。对此,崀山管理局从科学监测、食物保障、村民联动三方面入手,织起一张严密的朱鹮“守护网”。

科技,是守护朱鹮的“千里眼”与“顺风耳”。“朱鹮的天敌不少,蛇、鹰、黄鼠狼等都可能威胁它们的安全。我们在当地架设24小时远程监控设备,时刻紧盯朱鹮的安危。”崀山朱鹮保护监测站饲养员刘叙勇,至今仍清晰记得2022年一天傍晚的惊险一幕。

4.png

(24小时监控确保朱鹮安全)

“当时我从监控里看到,一条蛇正顺着树干爬向一处朱鹮巢,巢里还有四只刚孵化的幼鸟!”刘叙勇赶忙拿起工具飞奔过去,却还是晚了一步——蛇已袭击幼鸟。

5.png

(工作人员实时监控)

“我从地上捡起一只受伤摔落的幼鸟,赶走了蛇,可这一窝四只雏鸟还是两伤两亡。”说到这里,刘叙勇眼中泛起泪花,“我们没放弃,立刻带着两只受伤幼鸟去县城救护站简单包扎,又向湖南省动物园求助。”

6.png

(工作人员搭建防坠网)

最终,在众人合力下,两只幼鸟成功康复。这段经历,也让监测站工作人员更坚定了“护鸟无小事”的信念。

除了防范天敌,食物保障上管理员们也下足了功夫。朱鹮喜食泥鳅、小鱼等,崀山水域虽能提供天然食源,但它们偶尔会“光顾”稻田觅食。起初,村民难免担忧:“朱鹮会不会踩踏、啄伤庄稼?”

为打消顾虑,崀山管理局提前与村民深入沟通:既宣传引进朱鹮的重要性,也和大家打起“感情牌”。“伍锴向村民普及:‘朱鹮在民间被称为“吉祥鸟”,它们在田里捕食泥鳅、福寿螺等害虫,相当于给庄稼“除害”,能让稻田更洁净。’”

针对朱鹮捕食时少量踩踏水稻秧苗的情况,崀山管理局也逐步优化方案。“最初我们尝试‘划田一分’,让村民划出一小块稻田供朱鹮捕食,但这样既影响耕作,朱鹮也吃不饱。后来便想到了定点投食。”伍锴指着田间几片稀疏稻田介绍,“我们与村民协商租赁了约20亩田地,为朱鹮打造‘VIP就餐区’。”

每天清晨六点半,刘叙勇都会准时在“就餐区”“投喂”朱鹮:“它们喜欢吃新鲜的鱼虾、田螺,我一天早晚分两次投放,保证每只朱鹮都能吃饱。”有了定点投喂区,朱鹮对稻田的踩踏大幅减少,村民们也渐渐发现:朱鹮对稻田的益处,远大于影响。

从“朱鹮稻”到“文旅热”

生态红利惠民生

“朱鹮帮我们捉田里的害虫,我们为了它们有更好的栖息环境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这样的‘双向奔赴’,让稻米品质大幅提升。”李冬秀掏出“朱鹮牌”生态有机大米,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展示。

7.png

(收割朱鹮稻)

得益于生态种植模式,“朱鹮稻”绿色健康、品质卓越,很快在市场打响名气。虽每斤售价比普通大米高出3元左右,却依然供不应求。崀山镇窑市村村民雷泽配在采访中欣喜地说:“自从种了‘朱鹮稻’,我家每年能多赚二三十万元。”

这抹“生态金”,不仅来自“朱鹮稻”,更带火了“文旅热”。随着朱鹮种群逐渐壮大,不少观鸟爱好者、游客慕名而来,带动当地文旅发展。

“现在除了种‘朱鹮稻’,我们还开起了特色民宿。游客来这儿,既能逛崀山、观朱鹮,还能品尝‘朱鹮稻’,我们的收入也多了好几笔。”李冬秀笑着推荐,每年10月前后是最佳观鸟期,“那时朱鹮进入配偶期,部分羽毛渐渐变红,远远看去特别漂亮。”

8.png

(正喂养幼崽的朱鹮)

如今的石田村,村民们都成了朱鹮保护的“编外人员”,为朱鹮繁衍生息保驾护航。经过共同呵护,崀山朱鹮已繁衍出第二批、第三批,逐渐形成可自我维持的野外种群;它们在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成为崀山最灵动的“名片”。

与此同时,“朱鹮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24年为当地带来了更可观的经济收益。崀山管理局还构建了完善的朱鹮保护信息网:在建立“下属事业单位职工+生态巡护员+综合执法支队+执法大队”四位一体巡护机制的同时,号召村民成为义务“守鸟人”。

“现在村民发现朱鹮足迹,会拍照跟我们汇报,方便我们掌握朱鹮的活动区域,让它们在人工适度保护下更好回归自然。”伍锴表示,未来除“朱鹮稻”外,还计划培育“朱鹮牌”有机茶叶、水果等,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村民。

“一分朱鹮舞,一分香稻谷”的场景,已成为南山国家公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珍稀物种得到守护,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百姓生活愈发红火——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仍在不断延展。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