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香火龙:点燃之处,便是年味最深之时

2024-01-17 阅读数 46027    赞 2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通讯员 欧智敏 实习生 杨婷婷 向雪

8.jpg

“从民俗里穿街过巷,火龙的盛大,带着祥云、虹霓、雷电。鼓乐声中,簇拥的人们看见它昂首阔步,看不见的龙尾搅动乡村的欢乐。”正如诗人陈其旭的诗歌所言,每年过年期间,汝城的火龙表演都热闹非凡,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去观赏。

舞香火龙表演,是郴州汝城一项特别的年俗,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龙香、稻草、棕叶扎成“香火龙”形状,在“香火龙”上插香火,配以锣鼓,燃烧舞动“火龙”,俗称“舞火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始于唐高宗弘道年间,汝城世代沿袭相传的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当地火龙制作艺人传承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香火龙”。2023年,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节目中,汝城香火龙惊艳众人。作为2008年就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香火龙”如何传承和发展?背后有哪些有年味的故事?1月16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郴州市汝城县,带大家一同寻访这座千年古县的别样年味。

延续上千年的习俗

在汝城卢阳镇益道村,立着一座“绣衣坊”,是明朝为表彰为官刚正、不畏权贵的监察御史——范氏族人范辂所建。在绣衣坊,记者有幸见到了“汝城香火龙”传承人——75岁的老人范忠茂。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汝城香火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忠茂是汝城每年香火龙扎制的主要牵头人之一。

“在汝城,舞龙是最热闹的民间年俗活动,不同于常见的舞龙,香火龙十分讲究。”范忠茂说,汝城香火龙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在唐高宗弘道年间,汝城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老百姓急中生智,萌发“以火龙降伏水患”的奇思妙想,于是用稻草扎制12条草龙,对着滔滔江水将其烧化,居然将洪水降伏了。从此,扎制、游舞香火龙以祈求降伏水旱灾害、庆贺五谷丰登便逐渐成为汝城各地的风俗。

“一条香火龙需龙香几万支,密密麻麻,十分壮美,重可达两三千斤,需要几百人才能将它舞动。我们每年腊月初开始扎,十几个人一起,连续扎到腊月二十,才能完成一条龙。”范忠茂告诉记者。

9.jpg

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扎制香火龙的范忠茂,是每年范氏家族扎制香火龙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范忠茂与很多益道村人一样,自小就目睹祖辈们制作火龙,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忙制作火龙,并展现出了惊人的天分。制作火龙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由于工序繁杂且没有图纸,每个人做出来的火龙都不一样。“要想把龙做好,一定要专心。”范忠茂爱钻研又耐得住性子,制作出来的火龙总是活灵活现。

范忠茂告诉记者,香火龙制作材料也颇费心思。以龙香、稻草、棕叶、竹片为主,起初用稻草扎制成龙身型,然后在龙身两侧每隔2厘米,插上龙香固定成型,每支龙香长约60厘米,可燃烧2~3小时。

做传承人最难的是能坚持、肯付出。几十年来,范忠茂把传承火龙文化当作自己的使命。如今,他每年组织舞火龙技术培训,不仅要亲述汝城舞火龙的历史文化,还要手把手示范扎制和舞火龙。“最多的一次,我给上千名学生讲课。”范忠茂笑道。

村中最热闹的大事

六岁的时候,是范胜雁第一次看香火龙。在范胜雁的印象中,舞火龙是他儿时村中最热闹的大事,也是他最期待的表演,“村民都很踊跃,壮劳力负责舞龙,女人们忙着割草供师傅扎龙,或在祠堂做饭。”

七岁时,喜欢香火龙的范胜雁跟着父亲学起了扎龙。递稻草、拿竹子、搭架子,范胜雁学得很快,很快就学会了扎龙,“舞火龙是我们村的一个特色,我不想让这个传统的手艺失传了。”后来,范胜雁成为了范忠茂的徒弟,苦学扎龙技术。

扎制香火龙的程序很多,其中最费工夫的是扎龙头。“龙头最讲究的是神态。龙鼻要高,龙嘴要圆,龙角要往外打开才有气势。同时,龙头要抬高,取龙抬头步步高升之意。”范胜雁说,“做龙头,必须慢工出细活,急不得。”

2007年,15岁的范胜雁终于获准加入这项传统活动,第一次在范氏祠堂参与公众表演让他至今难忘。“看香火龙表演和参与香火龙表演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看的时候只觉得很好看,参加演出的时候,只想着把最好的效果展现出来。”范胜雁说,“龙身上都是点着的香,盘起来时挨得近,我一不小心就会被香灰烫到,每次表演结束后,身上全是香灰。”

马桥镇外沙村的朱良兵也是从小学舞香火龙。每年一到舞龙的时候,朱良兵兴奋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

“我们小时候,一到过年就有舞龙、舞狮的队伍挨家挨户走,后面跟满了讨彩头、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朱良兵回忆说,“这种热闹喜庆的气氛,能持续整个春节。”

7.jpg

在学舞香火龙过程中,朱良兵深知,舞龙头是个累活。“龙头重达60多斤,只可一人舞动。就算是壮男,举起龙头都走不了多远,十步八步就要换人。所以,我们有专门的‘龙头组’,30多个队员轮流上。”朱良兵说,因为舞龙需要不停地接力替换,一次出场的舞龙队队员多达100多人。

今年,朱良兵又加入到扎火龙队伍中。扎香火一扎就是一个多月,每天长达七小时,“对我来说,它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把一群人团结在一起,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再将它展示给大家”。

是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礼敬

1月16日,在郴州市汝城县马桥镇外沙村太保第,只见三百多平方米的祠堂里,桌上、地上到处堆放着一摞摞的稻草,满屋子弥漫着稻草的清香。另一旁,村民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扎龙。今年,他们将在农历正月初四开展舞香火龙表演。

“这是从村民家里收过来的稻草。”外沙村小学校长朱楚平是今年村里舞龙的总指挥,他告诉记者,稻草是扎龙必备的材料之一,此外还需要棕叶、竹片、竹竿、楠竹、向日葵秆及特制的龙香。

夜色中,舞龙健儿随着鼓点左右腾挪,充满力量和律动。火龙欢腾起舞,火花四溅,围观村民不断欢呼喝彩。这样的场景,在朱楚平眼里,是祈福,是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礼敬。

5.jpg

而在汝城县妇联副主席宋慧飞的记忆中,每逢舞龙,隔壁村的甚至隔壁省的亲朋好友都会慕名而来,人山人海。点火仪式通常在7点半开始,持续到九点多钟,完成祭祖仪式后开始请龙。舞龙游走的过程中,当经过村民家时,每家每户都会点燃蜡烛、燃放鞭炮烟花迎接香火龙,祈祷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6.jpg

各村的香火龙也各具特色。在热水镇高滩村,畲族群众的香火龙是在桌子上舞的,俗称台龙。台龙体形较小,但精巧别致。在几张方桌上,一条漂亮的香火龙在畲族群众的手里舞得轻盈灵动,上下翻飞。曼妙的身姿在夜空中活灵活现,流光溢彩,引得围观群众纷纷喝彩。

益道村村支部书记钟曼云是外地媳妇,来到村里后,她深深喜欢上了每年的香火龙表演,她说,香火龙点燃之日,便是整个汝城喜庆之日。在唢呐、锣鼓、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奏出的古韵声中,由数十盏烛光闪闪的龙灯引路,万点红光闪烁的香火龙穿梭在大街小巷,时而点头鞠躬,时而仰天长啸,火红的身体照亮了整个黑色的夜空......

今年过年,汝城将有20多个村上演舞火龙表演,范忠茂的生活突然忙碌了起来,在各个村之间传授技艺,“我最开心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香火龙。”范忠茂说。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