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一丑,大戏开锣。
文/图 特约记者 李锋
宁乡花鼓戏,湖南人几乎家喻户晓。但是,说起宁乡对子花鼓,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用郑佐湘的话说:“对子花鼓是花鼓戏的‘祖宗’。”
没错,对子花鼓其实就是花鼓戏的雏形。今年73岁的郑佐湘和老伴喻灿就是宁乡对子花鼓最出名的角色。
如今的楚江花鼓剧团弟子众多,人气旺。
宁乡县老粮仓镇,一栋极不显眼的民房,方圆百里都小有名气的长沙市楚江花鼓戏剧团就诞生在这里。如同藏在深巷里的老酒坊,喜爱的人们可以遁香而来。斑驳发旧的红漆行箱里,装了团长郑佐湘的全部唱戏家当。剧团虽小,但郑佐湘和老伴喻灿在这一带的名气挺大,尤其是老两口最拿手的剧目《十月望郎》,每次一登台,观众就掌声不绝。
对子花鼓,有时候不需要专门的舞台,田间地头随处可演。
“九月望我的郎是重阳,重阳一杯酒是菊花香,堂中摆酒把客呀叫,但愿夫妻得久长,依呀子呀依哟嗬嗨,得久长哪嗬嗨……”两口子浓妆艳抹、翩翩起舞,滑稽可笑的宁乡唱腔回荡在房前屋后、山野田间,连记者都看得哈哈大笑。
郑佐湘告诉记者,早在清同治年间,宁乡流沙河的土坝就已经有了花鼓戏的正式社班,活跃于宁乡、湘乡等地。2007年,宁乡对子花鼓成为长沙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郑佐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非遗传承人。
老伴的旦角化妆艳丽细致,常常要比丑角多花很多时间。
宁乡对子花鼓一般由一丑一旦两个角色表演,老郑演丑角,每次都要在鼻子上划一道白印,穿上马衣马裤,手舞纸扇,扮相诙谐。老伴喻灿演旦角,化粉妆,身穿彩衣彩裤,系罗裙,手里使用手帕和花扇,从头到脚散发着朴实的泥土气息。乐队一般临时搭建,一有演出,就从附近吆喝锣鼓手、唢呐手,一场完整的演出需要10人左右的乐队配合。郑佐湘说,现在楚江花鼓戏剧团一年要演出100多场,200多个剧目。
听戏的人多,加演一场。
郑佐湘11岁便与花鼓戏结缘,对于这门技艺特别有感情。为了传承,老郑可以说不遗余力,一有时间,他就整理剧本和文稿。“虽然很吃力,但我一定要把我能熟记的七八十部剧目写下来,把对子花鼓传下去。目前,花鼓戏的经典调子我还存着20多个,比如《放风筝》《洗菜心》《铜钱歌》等等。”在各种演出场合,郑佐湘两口子总是要为徒弟们创造更多同台的机会。“这么多年,我们收了100多个徒弟,如今都活跃在宁乡各个民间剧团里。”也许正因为两口子的长期坚持,去年,在宁乡花鼓戏唱腔大赛上,郑佐湘还获得了专门的“花鼓戏传承贡献奖”。
丑角化妆,鼻子是重点。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最喜欢听唱腔戏,只要唱得好,那是满堂喝彩!”看得出来,只要说起唱戏,年过七旬的郑佐湘便始终精神抖擞、满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