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位于塞纳河左岸的巴黎第五区,是法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626年建成的皇家药用植物园,后来演变为侧重自然研究的皇家植物园。17、18世纪,这里成为巴黎植物学、解剖学和化学的研究中心。启蒙运动时期,在博物学家布丰近半个世纪的主持下,这个植物园成为研究中心兼博物馆,其收藏居欧洲之冠,享有很高的声誉。
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
自然博物馆开馆不久,馆内三名从事形态学研究的博物学家就开始了关于进化论的探讨。在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以前,这些进化论的先驱们已经从不同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生物进化学说的最先提出者是拉马克(J·Lamark),他认为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受百科全书思想的影响,拉马克对科学的许多分支都有所涉猎,因此视野较广。1793年,拉马克应聘为博物馆无脊椎动物学教授,开始了他长达35年的动物学研究。
在拉马克生前,由于缺乏精确证据的支持,进化论的影响还不大,两条法则也饱受争议。但他的学说作为生物学和进化论发展的一部分,具有重大意义。1909年,在《动物学哲学》发表100周年之际,博物馆所在植物园的大门内侧建成了一座拉马克的半身雕像,雕像下写着:献给进化论的创始人。
圣提雷尔(1772-1844)是博物馆高等脊椎动物学教授。该馆创建之初,年仅22岁的圣提雷尔就受聘该讲席。他曾与拿破仑一起远征埃及,开展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通过对鱼类等脊椎动物进行比较研究,1818年他出版了《解剖哲学》,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不同物种在结构上的一致性。圣提雷尔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动物形态的变异,这种变异是有机质的内在特性所决定的,进化是突变的,环境条件不起主要作用。圣提雷尔还将居维叶(G·Cuvier,1769-1832)介绍到博物馆,任动物解剖学助理教授。两个年轻人充满热情,起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可以说,比较解剖学就是他们共同创立的。
博物馆现状
今天的自然博物馆主要由大演化馆、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馆、矿物学与地质学馆、植物园、动物园等组成。此外,博物馆的分支机构还包括人类馆,以及位于法国北部的克莱尔动物园。
博物馆的各个展馆分布于植物园中。植物园对公众免费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草树木种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里面拥有精品玫瑰种植园、阿尔卑斯植物园、生态园以及温室、菜园、树林等。游人穿梭于展馆之间时便可欣赏植物园的美景。
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大演化馆,该馆前身是1889年开馆的动物学陈列馆,但由于藏品超负荷以及战火受损等原因,从1965年起关闭,直到1994年整修开馆,新馆美丽而充满现代气息。四层面积共6000平米。一层是海洋动物,入门即可看到一具须鲸骨架和巨型鲨鱼标本。二层陈列陆地生物,包括非洲草原哺乳动物、撒哈拉沙漠动物、极地动物、美洲雨林动物等。三层中间是由大象引领的一群动物队列,仿佛奔向诺亚方舟,场景极为壮观。
一侧的长廊里展示了已经灭绝的或濒危动物的标本,如澳大利亚的袋狼,以及马达加斯加象鸟的一枚蛋。本层还展出了许多模型、图版等,在这里,会让人们思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渔猎、采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对动植物的驯化、繁育。四层介绍现代的进化观念,可以欣赏到动物多样性之美。
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馆于1898年开放。进入该馆首先会看到一个没有皮肤的“诺亚”在招手迎客。身后数百个动物的骷髅,朝向同一方向。四周是比较解剖学的展示,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大脑、内脏的标本。还可以看到各种畸形的人体标本。二层展出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当然,少不了梁龙、乳齿象、猛犸象、鱼龙这类庞然大物。三层是无脊椎动物部分。
矿物学与地质学馆则展出了令人艳羡的天然矿物和皇家珠宝。游人仿佛置身水晶洞窟的梦幻之境,无数的天然金块、紫红水晶、红蓝宝石、黄玉等等,光彩夺目。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昔日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已被用作科学研究和公众展览。当然,展出的只是其24万件藏品的极小部分,该馆仅陨石就多达2500块。
传承博物学传统
丰富的藏品是博物馆最为瑰丽的珍宝,但鲜为人知的是法国自然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个研究和教学机构,自17世纪起就以实证教学对抗经院传统的巴黎大学的教学。目前博物馆拥有30多个研究室,学科涵盖动物学、植物学、人类学、自然保护、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矿物学、古生物学等,有数百名科学家在该馆皓首穷经,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这也激励了更多人对自然界的进一步探索。
对自然的认知与探索,是科学文明的内涵。矿物、化石、殒石是宏观认识地球生命与地外空间的感性教材。
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第二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博览会将肩负起这个重要的使命,举办一系列高规格、深影响的主题活动,展出更多矿物宝石精品。丰富惊奇的展品不仅会在博览会上亮相,这些作为极具馆藏价值的珍品,同时也将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引入到国际交流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