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霸王龙骨架到563克拉“印度之星”
2007年,电影《博物馆奇妙夜》让国人一夕之间认识了地处纽约曼哈顿上西区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869年,是美国主要的自然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由建造在25栋建筑内的46个展厅组成,馆内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馆中占居首位。里面的陈列内容极为丰富,超过3600件稀有奇趣的展品囊括了天文学、地球科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多个范围,足以让人们把自然世界看个通透。从复活节的巨人石头到94英尺的150吨重蓝鲸模型,从12米长、5米高的霸王龙骨架到563克拉“印度之星”蓝宝石,还有重31吨的世界最大陨石和重型龙骨架,每一处均让人叹为观止。
馆内还设有罗斯福纪念厅,以纪念T·罗斯福总统对该馆事业的支持。此厅主要用于举办特展,展出自然科学的重要新发现及与时事、社会问题和市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专题。还有供业余爱好者进行各种科学活动的实验室、自然科学中心和市民中心。该馆有10多个学科研究部,主管标本采集、研究和出版工作。此外还有一座馆藏超40万册的图书馆。
博物馆里的小小探险家
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都有超过40万的中小学生通过学校组团到该博物馆参观,并参加博物馆组织的正式教育活动。博物馆安排专门的讲解员,在给学生们介绍馆藏的同时,也带领学生动手做试验,使他们对诸如环境、恐龙时代、宇宙及世界文化等话题有所了解。除了当地的公立学校外,自然历史博物馆还与美国一些主要科学教科书的出版商有合作。据介绍,博物馆给一到六年级的科学教科书提供内容与材料。而事实上,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项目涉及面非常广,从幼儿园一直延伸到博士及博士后项目。
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常常能见到这样的一批小孩,他们被称作“小小探险家”。这些孩子通常在3、4岁左右就被家长带到博物馆来了解科学知识,之后,这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会经常来到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以及自己的亲手实验来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
跨越时空,让自然遗产鲜活起来
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矿物化石,能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强大的科研团队每年都在全球范围内资助多达一百二十项的田野考察和发掘,和中国的矿物化石很早就打上交道了。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时任美国自然博物馆馆长、著名的古生物权威奥斯朋就曾向中国派遣了一支著名的中亚考察团去找寻人类祖先的化石,奥斯朋依据哺乳动物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他十分笃信亚洲腹地是人类的起源中心,考察团的目的也是为了印证其假说。先期抵华的考察团副团长——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葛兰阶博士曾于1921年应安特生先生之邀赴周口店指导师丹斯基的野外工作,传授美国先进的古生物化石提取方法。彼时,周口店的大规模发掘还未展开。1922年起,考察团在传奇式“猎龙者”——安德鲁斯的带领下先在四川万县盐井沟采集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后又在中蒙交界的戈壁上获得了大量恐龙化石和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野外工作一直持续到1930年才终止。
时至今日,这些珍贵的标本仍保藏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内。尽管没有获得想要的人类化石,但却意外收获了大量古生物化石,丰富了对亚洲尤其是东亚生物演化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一次考察中,安德鲁斯带上了两名中方助手,这两位就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和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奠基人裴文中先生。
做科普,是一种责任
今天,开放的中国,正在用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
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依托的矿物化石宝石,延伸的是产业,但主题己然是科教、科普与文化交流。作为首台国家级专业博览会,博览会在当前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特殊。一台国际展对今后人们观念更新和政务生态的影响力,海关、商检、外汇、税务、商务最为触动,其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说,“做科普,是一种责任”。打开科普的大门,就是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博览会及其常年开放的主秀馆,以及倡议在大、中小学设立“地学科普陈列室”,把矿物晶体标本、化石标本普及到中小学课堂和家庭中去,推进城市自然历史博物馆建设,联动释放张家界、知名矿山、韶山等景点的地学科普功能,带动博物馆事业发展,有益于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科学的感性认知,启迪人们认知自然、探素科学的热情,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储备文化养分,让中华民族子孙世代树立一种开阔达观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