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多吃了几口,年轻姑娘消化道出血要住院!这个美食清明前后正当吃,有些人却要少吃

2020-03-26 阅读数 50386

所谓“尝鲜无不道春笋”,如今正是吃春笋的好时节,“炒、炖、蒸、煮”一个字“鲜”。春笋味道虽然好,切记不要太贪吃,小心引起消化道疾病。近日,32岁的邓女士就因为多吃了几口春笋,引发了上消化道出血,直接住进了医院。

u=2467143261,3717155251&fm=26&gp=0 (1).jpg

最近春笋大量上市,邓女士因为爱吃,就经常买笋来吃。3月20日那天晚餐,她烧了一碗春笋炖鸡,味道极其鲜美,邓女士和家人都吃了很多。

晚上睡觉时,邓女士翻来覆去睡不着,感觉腹部隐约有不适感。第二天起床后,她仍感腹部隐痛,胃口不佳,不想吃东西,大便排出的颜色呈黑色。由于当时的她正处于月经期,便没有太在意。不料,接着两天,每天拉柏油样的大便,一天四五次,还感觉非常乏力,尤其是排便后起身时,头晕目眩,人都站不稳。丈夫得知情况后,立即将她送往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后,消化内科郑元秀主任医师告知邓女士,患有上消化道出血,并给予了相关止血、护胃等治疗,目前邓女士病情稳定。

“医生,我虽然有时候会因为饮食等因素导致腹泻,但从没这么严重过?”邓女士为此感到非常疑惑。了解到邓女士的饮食习惯后,郑元秀发现她平时喜欢吃粗纤维的食物,而这次消化道出血有可能与吃了大量春笋有关。

其实

因为吃春笋引发胃出血的案例不少见

每年春笋上市

都会有人因此就医

吃个春笋怎么会引发胃出血呢?

有网友戏称,“春笋一上桌,消化科胃出血的病人就增多”。真的是这样吗?

“春笋含有丰富的粗纤维,比较难消化,大量食用后会刺激肠胃,损害胃黏膜。严重的会导致消化道血管受损伤,引发消化道出血。”郑元秀说,每年这个时段,医院都会收治很多因吃笋引发胃肠道疾病的患者。

郑元秀介绍,笋虽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等功效,但笋中有难溶性成分如草酸和鞣酸,食用过量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腹胀、反酸嗳气等不适。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呕血、黑便等并发症。

郑元秀提醒,平时吃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或有慢性胃炎的人,老年人、小孩、大病初愈者等人群,不宜多吃。吃笋时,一定要注意细嚼慢咽,适量食用。除了春笋、菜梗等粗纤维食物,大量吃粽子、清明团子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也容易诱发消化道疾病。一旦出现上腹部疼痛等消化道症状,要及时就诊,不要自行服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每到清明前后

一大波春季当造的蔬菜陆续上市

竹林中小小的竹笋尖儿早已按捺不住

"咻"的一下破土而出

此时的春笋水分多

又鲜嫩甘甜

是这个时节大自然最美味的馈赠

timg (1).gif

很多人都好这一口

但需要注意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春笋

以下人群不宜多吃春笋

肠胃疾病及肝硬化患者

春笋本身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对于肝硬化的患者来说,可能是致病因素,容易加重胃出血及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有尿道结石的病人

由于春笋含有草酸,草酸在体内很容易与钙结合,形成结石,因此患有泌尿系结石的人不宜吃春笋。

儿童和老人

草酸会影响人体对钙和锌的吸收和利用,儿童吃春笋不仅会伤胃,还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所以14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吃太多笋;老年人消化能力弱,体质较差,胃肠道功能容易紊乱,所以尽量少吃笋。

过敏体质人群

敏感体质的人也要谨慎吃笋,春笋含有草酸,会引起过敏加重,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吃笋更要小心,以免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新闻多一点>>

前方“全能型”寒潮来袭!“春捂”的正确方式速速Get!

时值初春,天气总是“乍暖还寒”,气温容易忽高忽低。

据中国天气网,今年第二个寒潮正汹汹来袭。26日至28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将迎来雨雪和大风降温,南方将有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北方雨雪、沙尘齐袭,18个省市区降温幅度超10℃,局地超过15℃。此次寒潮影响范围之广、制造降温能力之强、雨雪类型之多,可谓是“全能型”寒潮,很多地方将出现“一日两季”的体验。

u=3131133418,187240503&fm=26&gp=0.jpg

据湖南天气

今天(25日)至27日

湖南再迎新一轮较强降水天气过程

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

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受冷空气影响

26至27日气温降幅最高达10~12℃

并出现偏北大风

一夜之间,气温突然下降10℃,甚至雨雪交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倒春寒”。疫情期间,由于居家隔离时间较长,导致很多人作息时间紊乱,饮食不规律,加上“春寒”,很多人的胃也会感觉不适,除了少吃冷食,少熬夜,也要做好“春捂”准备。

“春捂”有3个重点部位

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已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此时如果过早脱去冬衣,将人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气候下,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容易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侵袭。

“春捂”讲究时间和方法,并非简单的多加衣服。春寒料峭的时节,身体3个部位最该捂一捂。

1、捂腹

肚脐与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且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2、捂背

中医理论认为,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易导致阳气不足,使身体虚弱。

3、捂脚

寒多自下而起,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受风寒侵袭。

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脱得太早。

如今很多年轻人,喜欢露脚踝,过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裤、换上小船鞋、露出小蛮腰,这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是否春捂,需根据天气而定:

建议气温在15℃以下时,不要急着脱衣服,应适当保暖,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一般连续数日最高气温都在20℃以上时,就不能再“捂”了。

春季昼夜温差大,但切忌频繁穿脱衣物。建议微微出汗时,先回到室内无风处,再脱掉围巾、帽子、外套等适量衣物,而不要在室外有风处穿脱衣物。

编辑|艾柯

来源|凤网综合钱江晚报、杭州余杭区卫计局、生命时报、湖南天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