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痘痘千万不要乱挤,有人因此差点丢了性命!

2018-11-19 阅读数 398836

痘痘 皮肤

Source:pexels.com

长痘痘,好像是挺常见的事。压力大,休息不好,作息不规律,或者饮食上吃了点刺激的东西,很多人难免脸上爆痘。

一旦脸上爆痘,虽然只是皮肤的一个小小的局部炎症,无奈长的位置常常影响到面子工程,无数青春美少年恨不得立马让它消失,于是控制不住罪恶的小手伸向痘痘。

但是,挤痘痘这件事情务必得谨慎。

2017年,42岁的李女士发现自己左面颊处长了一颗痘痘,就随手挤了挤。但5天以后,她面颊逐渐肿胀,并且畏寒、发热、咳嗽,经检查发现她的肺部竟然有20多个小脓肿。医生将颊部脓肿切开引流,在脓液里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的感染正是由金葡菌引起的炎症,这种炎症死亡率非常高,所以非常危险。”

痘痘 皮肤

2016年,29岁的喻先生发现唇边冒出一颗小痘痘,就去挤了一下。结果第二天醒来,发现嘴唇肿胀得厉害,随后还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经检查,竟然患上了败血症。

消息一出,很多人表示,万万没想到,挤痘痘竟然能这么严重!那么,为什么会长痘痘?挤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平常应该如何避免呢?今天就为大家科普一下。

为什么会长痘痘?

痤疮,俗称痘痘。痘痘其实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感染性炎症,皮脂腺主要有滋润皮肤和毛发,以防止皮肤干燥的作用。

若皮脂腺分泌功能正常,皮脂分泌适中,皮脂在表皮扩散,皮肤就会变光滑、光泽、柔润,还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此外,皮脂腺中含有脂肪酸,使皮肤呈偏酸性,具有杀菌作用。

皮脂腺多开口于毛囊口,一旦毛囊口被空气中的污染物、化妆品等微小颗粒阻塞,过多的皮脂代谢产生的过多的脂肪酸会淤积在毛囊中,而人类毛囊中却偏偏定植了不畏惧酸性脂肪酸的丙酸杆菌,在封闭环境中的丙酸杆菌过度增殖,使皮肤产生了炎症反应,一颗新鲜的痘痘就诞生了。

挤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险?

人的皮下有大量的血管网,它们就像一条条高速公路,负责运输体内营养和代谢物。而痘痘的生长区域往往可以触及这个层次,当有外力挤压痘痘时,它内含的细菌以及污染就有可能随之入血。上了血管这条高速公路,在身体里来一个深度自由行。

在身体内众多的血管高速公路中,最容易产生危险的区域是面部三角区,也就是在从鼻根到两侧口角的范围。

别的高速公路兜兜转转可能要一段时间才能到达核心区域,面部三角区却是可以直达颅内的海绵窦。海绵窦是人头部血管的一个交通枢纽,大脑中静脉、眼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的血液都汇聚到这里。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也从这里通过。

在血流丰富的海绵窦里的细菌就很嗨皮了:这里有吃有喝,大可在此繁衍生息,直接导致这个交通枢纽的大堵塞——海绵窦栓塞。这时候可能会导致眼睑和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还有剧烈的头疼…而且细菌大军还可以以此为据点,向脑部进军,直接引发脑膜炎。

当然,面部三角区域之外其它地方的痘痘也不可以放松警惕,只要有细菌入血都会有导致菌血症的风险。而菌血症导致的休克分分钟能让ICU的大门为你敞开……所以千万不要再轻视小小痘痘的危险性了。

如何正确挤痘痘呢?

痘痘放着不管有时候会很“难看”,这个时候如果通过科学的方式适当处理是可以加速痘痘消退,促进愈合的。

1、首先需要判断什么样的可以处理,什么样的不行。

比如下面这种冒出白头的痘痘,已经成熟了,排除内容物后可以加速恢复。

痘痘 皮肤

资料图

而下面这样的痘痘是绝不可以挤的,切记!否则红肿会加剧,消退时间反而延长。

痘痘 皮肤

资料图

2、清洁双手和皮肤:手上往往带有很多的细菌,为了避免在挤痘痘时给肌肤造成二次细菌污染、引发炎症,大家事先必须先清洁双手和需要处理的区域。

3、消毒器具:挤痘痘最好选用挑痘针进行挤压,挤压前需进行消毒。待消毒好后可以用挑痘针上方的小洞按压在痘痘上,要把痘痘开口放在圆圈中间往下按压,或慢慢移动,如果一下子挤不出来,可转个方向试试。另外要注意的是,挤痘痘需耐心,需要慢慢按压,不可以一次性用力过猛,以免给周边肌肤造成损伤。

4、清除残留:有时挤压过后,毛孔处都会有留一下根白的的物质,这是痘痘的残留物,可以用夹子或镊子夹住头部后拔出,这样才能彻底清除脓物。

5、清洁消炎:挤完痘痘后为避免细菌扩散污染其他肌肤引发炎症,一定要在事后对肌肤进行消炎处理,可以适当地涂抹金霉素眼膏。

也可以在伤口上擦拭一些生理盐水,另外为了减缓红肿也可以采用冰块隔着纸巾敷在伤口处,减缓血液循环。

6、其他建议:针对已经成熟且有开口的痘痘,市面上贩卖的痘痘贴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们是一种特殊的水胶体敷料,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吸出开口痘痘内部的脓肿,并且营造一个潮湿的环境促进创面愈合。

不过它仅仅针对成熟开口的痘痘有效,其它的未成熟的痘痘,尤其是在面部三角区域的,还是考虑去看一下皮肤科医生寻找解决方案。切莫挤痘一时爽,挤后悔断肠。

本文专家:周晓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

  痘痘 皮肤 科普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