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投递一份“特殊邮件”,请立即查看!

2025-10-09 阅读数 1554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赵晗菁

山高路远谷深,传邮万里入村。从前车马慢,书信抵万金,邮递员是穿梭在乡野街巷的“鸿雁”,为人们捎来远方的思念;如今网络信息发达了,“鸿雁传书”的旧时光渐远,邮筒也染上岁月的痕迹,但邮递员们依旧奔波在路上,将包裹、邮件精准投递,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坚守见证时代的变迁。

10月9日是世界邮政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访湖南多地,对话两对邮政夫妻,听他们讲述藏在大山深处与街巷之间的邮路情。

50万公里路,湘西大山深处的邮政夫妻情

10月6日正值中秋佳节,当万家围坐享团圆时,年近60岁的田洪文却已经在忙着投递的路上了。

开着印有“中国邮政”的绿色邮递车,穿梭于湘西保靖县清水坪镇的大街小巷,田洪文熟练地循着心中的“专属路线图”前行,这份投递工作,他与妻子彭光翠已共同坚守近30年。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如今的四轮邮递车,田洪文投递过的邮件、包裹达450余万件,行走了近50万公里邮路。

10.png

他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聊道:“镇上不少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不会上网,仍习惯订阅报刊,我每天都会将这些刊物报纸准确投递。除此之外,就是日渐丰富的快递包裹,也需要投递到每家每户。”

当聊起如何成为一名邮递员的,田洪文笑着称:“这是一个‘邮三代’的故事。”

1965年,田洪文出生在马王乡邮电所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父亲田仁科是一名邮电员,田洪文从小耳濡目染,也对邮电工作有了深厚情节。

1996年,已经成家在深圳打工的田洪文收到父亲的一份来信,除了问候,文末写着:

“洪文吾儿,邮局近期招工,他乡虽好终是客,你远在外地,为父放心不下,盼归来。”

正是父亲的这份家书,开启了田洪文夫妻的邮递之路。

11.png

“当时我在深圳工资待遇优渥,邮递员每月工资却超不过三百元。回来不是为了钱,是为了父亲的期盼,更是为了自己心底的邮政情。”田洪文说。

妻子彭光翠也十分支持地感慨道:“在深圳打拼,我陪他。归乡成为邮递员,我随他。家里遇到困难日子不好过,我和他一起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信念。”

就这样,清水坪镇多了一对默契的邮政夫妻。

12.png

田洪文负责外出投递,彭光翠则守在邮局处理上门取件。

早年没有电子系统,为了帮丈夫减轻负担,彭光翠常常独自手抄快递信息到凌晨,双眼熬得通红。

“看着她我既心疼又感动,有她帮忙,再苦的路我也敢走。”田洪文的语气里满是感激。

一辆单车、两个邮递包,田洪文每天从邮局出发,驶向马路尽头,然后开始走山路。

特别是梁山等地村庄偏僻,仅有一条石板路直通山顶,田洪文每次去投递只能步行20多里山路,来回需要2小时。

13.png

每次支撑田洪文走完这段路的,除了邮递员的使命,还有乡亲们的热切期盼。“当时村里有个学校,距离学校还有1里地时,学校里的老师就会向我招手,并笑着说:‘我们的精神食粮来了!’”田洪文说,正是乡亲们的这份认可,让夫妻俩一干就是20多年。

走烂50多双鞋,骑坏3部自行车,换了2部摩托车,投递邮件、包裹450余万件……除此之外,夫妻俩也经常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孤寡老人,为他们念书看报,托办事宜。

2014年,田洪文被县邮政局评为“优秀员工”,2019年获“湘西州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如今条件好了,公路村村通,互联网村村通,我们都当爷爷奶奶了,他还在送信。”彭光翠笑着道,“如今,女儿田静也成为了邮政系统的一员,一家三代人都是邮政人。”

岁月更迭,邮政人的工作也渐渐变化,投递的物件在变、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使命和目标,是每一个平凡邮递员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更是家庭传承下来的对邮政的情节。

20余年“零差错”邮路,家人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国庆假期,湘潭市邮政公司湘乡分公司城区投递点内一派繁忙景象,53岁的投递员曾蓉蓉正熟练地分拣着各类报纸杂志与邮政小包,一举一动间,满是多年沉淀的专业与从容。

从1999年转行成为邮政人至今,曾蓉蓉已在城乡邮路上坚守了27年。

14.png

她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我住的山冲特别偏,距离乡镇邮政所有20多里路,村民们为了收包裹、取汇款都要奔波许远,当时邮政所招正好要村邮代办员,我就主动报了名。”

就这样,曾蓉蓉成为了一个山冲的村邮代办员,负责五个村的投递业务。

最初的邮递路,至今令她印象深刻:“我记得当时最近的投递点离支局有15公里,最远的达26公里,很多地方路况极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自行车根本没法骑,很多时候只能扛着邮件徒步走。”

后来曾蓉蓉调到湘乡市投递分局,投递路更艰险,“当时韶山灌渠旁一条不到80厘米宽的小道,真是我的‘心头怕’,有一次为了避让摩托车,我摔破了裤子、擦烂了膝盖,差点掉进湍急的水里。”

但曾蓉蓉爬起来第一反应是检查邮件是否打湿,“还有一次我摔伤了眼角,缝了好几针后便投入工作,因为我知道邮件不能等,乡亲们还在盼着。”

20余年的风雨无阻,28多万公里的行程,230多万件的投递邮件,曾蓉蓉始终保持着“零差错”“零投诉”的纪录。

15.png

曾蓉蓉坦言,若没有家人的支持,她很难坚持到现在,“家里人从来没抱怨过,反而一直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早期在乡镇工作时,丈夫利用休息时间帮她投送邮件成了常态。后来调到城区,方向感差的曾蓉蓉对路线一窍不通,丈夫便利用午休骑着车带她熟悉路段,有时一家三口还会一起出门投递,“他总说‘你负责送,我负责帮你扛、帮你认路’,有他在,我心里特别踏实。”曾蓉蓉笑着说,“因为我的工作,丈夫和儿子都成为了邮政的‘编外人员’。”

遇到工作不顺时,丈夫也也总给她安慰。“他总是安慰我‘你做得很好,乡亲们都需要你。’正是这份鼓励,让我一次次重新踏上邮路。”曾蓉蓉说。

16.png

曾蓉蓉和丈夫一起看望贫困孩子。(孩子如今已成为教师)

如今儿子也成了她的“技术支撑”。随着邮政工作逐渐智能化,手机APP操作、电子信息核对等任务让曾蓉蓉有些吃力,“每次遇到不会的,崽都会手把手教我,我有困难,他也是随叫随到。”曾蓉蓉笑着说。

正是这份对工作的坚持和认真,2020年,曾蓉蓉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邮政局颁发的“全国邮政行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7.png

邮路之外,曾蓉蓉与丈夫还将善意延伸。27年坚持资助寒门学子入学,先后帮10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还联系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7人。

“1995年订婚时,我们没买戒指、没办仪式,把800元钱捐给了一名即将辍学的女孩,现在她的孩子都上大学了,我们还一直保持联系。”曾蓉蓉感慨道,“曾经自己淋过雨,就想尽力给需要的人撑把伞。”

18.png

如今,她依然每天穿梭在湘乡的街巷里,将每一份邮件准时送达。“未来,我还会带着家人的支持与初心,继续在邮路上传递温暖。”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