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她们是时代的先锋,是湖湘大地的巾帼楷模,用智慧与担当诠释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涵,以奋斗与奉献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壮丽篇章。
她们是科研前沿的探索者,以创新之力突破技术瓶颈;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用科技与汗水铸就希望田野;是基层治理的领路人,凭初心与智慧守护万家灯火;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借书香与爱心点亮精神灯塔……
在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今日女报/凤网特别推出“湘女奋进·WOMEN向前”专题报道,聚焦这些优秀女性与集体的奋斗故事,用文字记录她们的高光时刻,用镜头定格她们的最美瞬间,见证巾帼风采在湖湘大地的绚丽绽放。
整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郭玲
她曾是一名下岗工人,后来选择回乡种植水稻。历尽艰辛,她打造的“瑶珍”成为湖南省唯一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的大米品牌,远销全国30多个省份的230多个城市,合作客户近3000余家。她就是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珍凤,凭一粒米,年销售额从0跃升到1亿元,只用了十年时间,绿色稻米种植面积就超过了10万亩。
爱上种大米
蒋珍凤出生在湖南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农村,1997年中专毕业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全县最好的工作单位之一江华卷烟厂。2003年,年轻的蒋珍凤下岗了,偶然的机缘勾起了她一段尘封已久的情结,让她作出一个逆向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返乡种田。
说起那段尘封已久的情结,蒋珍凤就要掉眼泪。她父亲是当地农村粮仓的一位粮食保管员。打小,她与父亲的情感联结,往往就在一粒米与一碗米饭上。
父亲对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执念,后来父亲不幸英年早逝,这份对米的情结逐渐传递到了蒋珍凤的身上,一个强大的使命感慢慢在蒋珍凤的内心被点燃:去种大米,种绿色稻米。
24岁那年,蒋珍凤凑了10多万元的创业资金,返乡创办了粮食加工坊,但由于从村民那里收购的稻谷品种不同,质量参差不齐,大米没有卖出好价钱,创业第一年就亏损了几十万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她很快意识到,必须从源头上控制供应链,做出差异化产品:租田种地,种有机大米。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品质,蒋珍凤开车三个多小时,跑到离打米厂100多公里的深山里,在瑶山深处,投入160多万元租了1000多亩山田、梯田种有机稻,一租就是6年。
每天她都在焦虑中度过,既担心人员流失,又担心大量用工,很快又碰上了福寿螺泛滥成灾。因为种植的是有机水稻,为了避免农药残留,所以不能使用化学农药。
正在蒋珍凤急焦头烂额之际,从村里老人那了解到一种民间偏方:茶枯饼。于是蒋珍凤一口气弄到两万斤茶枯饼,一亩稻田撒20斤,果然,不到两天,福寿螺的数量就明显减少,一个星期之后,就没有福寿螺祸害秧苗了。这样种稻,一亩总成本算下来要2000多元,一年下来,蒋珍凤不仅没挣到钱,还欠了60多万元的外债。
“虽然亏了钱,但客户普遍反映这批米的口感和质量很好。”不服输的蒋珍凤继续往前冲。2009年,不服输的蒋珍凤再次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创办同丰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后来的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
打造良心好米
2011年,为鼓励和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瑶珍公司与一些农户按高标准签订了6年的土地流转合同。这6年,蒋珍凤和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公司的老板都会选择撂挑子跑路,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初心,我要讲诚信,哪怕借债也要续约。”在如此困难的时期,蒋珍凤仍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面对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2015年她毅然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施稻谷加工智能化改造工程、品牌升级以及导入现代化管理制度。
公司财务吃紧,又要砸进去这么多钱搬迁建厂房、购买机器,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蒋珍凤力排众议,贷款2000多万元到账后,蒋珍凤开始新建厂房,并购置了全套烘干设备,一天可以烘100多亩,1000多亩十天就可以烘干了,成为湖南省首个集稻谷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全自动化、全智能化的稻谷收储、加工处理系统;导入ERP系统,建成瑶珍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真正实现从种植到生产到销售全流程可溯源管理。
2017年,瑶珍公司升级建设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真正实现了从种植、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的可溯源管理。同年,瑶珍公司被认定为“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2020年,公司水稻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近10万亩,涵盖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绿色水稻种植基地、优质生态水稻种植基地,销售额同比增加30%以上,辐射农业人口约8万人。
做高端有机大米10多年来,蒋珍凤坚持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因此,稻田的亩产量只有三四百公斤。有人劝她:“你这是何苦呀,你可以对大米的种植要求松一些,提高一下稻田的产量。”但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说:“我一定要为老百姓打造一碗生态好米!这是我父亲的遗愿,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