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1870年7月23日-1937年12月25日),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湘西凤凰人,民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熊希龄自小深受父母影响。身为军人的熊父熊兆祥,治军有度,执法极严;在家庭生活中,为人宽厚,孝顺父母。熊母吴氏则是一位勤俭持家、热心公益的人。
熊希龄的公益情怀,深受其母亲影响。
熊希龄一家曾在芷江定居,留有居所。熊希龄后来想在芷江创办一所民办小学堂。熊母得知后十分支持,当即嘱熊希龄以她的名义写了一份禀文给沅州府,并将自己置办的花园内两栋西式楼房、园亭及器具、书籍等(当时值白银两千多两)捐献出来,作办学之用。
不仅如此,熊母还对有异议的亲戚说道:“是宅虽美,与其庇吾熊氏一家,孰若庇吾沅中一郡子弟之为得乎!”
熊希龄从小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他成家立业后,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弟弟与女儿的教育。
1908年,熊希龄因两江总督端方、江苏巡抚陈启泰的赏识,出任江苏农工商局总办。这一职务本有很多“油水”可捞,但熊希龄坚守本心。
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道:“兄素性谨慎,不敢扯用公款,不敢乱借银钱,而于义利之界,守之最明,持之最坚……”
寥寥几句,就折射出熊希龄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
教导女儿熊芷时,熊希龄设身处地,为女儿的学业及人生选择做出了很多考虑。在熊希龄所写的家书中,他常常向女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熊希龄、朱夫人与长女熊芷。(图源 红网)
因为受父亲影响,熊芷逐渐对教育产生了浓烈的兴趣,选择在美国攻读幼稚教育及教育行政。毕业后,她想去幼儿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考察,再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熊希龄得知后,为她分析道:“汝欲游历,游欧州有两种好处,一可扩见闻,一可同德儿同归,道中有照料也。若现在不往欧洲,而先回国研究教育,得有经验再赴欧美考察,更为有益。以此两种原因,余故尚未能决,听汝自定……”
详细分析利弊后,他又给予子女自主决定的空间。
熊希龄不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来做好家庭教育,还制定了约束兄弟姊妹和所有后代言行的家规——《江陵堂家规》,内容包括守家训、习女红、重祭扫、知节俭等。
周秋光梳理了熊希龄家风的六个方面内容和特色:
孝亲,孝顺父母,尽人子之诫;向学,勤奋向学;持家,须勤俭,长守勤俭主义;立身,人生须发奋图自立;品行,人生在世,须以志节廉耻为本,坚守义利之界,不以私废公,不见利忘义;境界,心地善良,热心慈善。
家风家教,影响着熊希龄的一生,也通过熊希龄的慈善事业影响了社会。
戊戌年间,熊希龄因为倡导和进行革新,一夜之间“被打入冷宫”,受到“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他没有就此郁郁寡欢,而是积极找寻其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改革、振兴中国的实业和教育,并先后开办机器制造业、兴办瓷业、办新式学堂。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熊希龄无法全力开展其实业计划。于是,心灰意冷的熊希龄,彻底退出政界,全身心从事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
他先后于1918年、1921年组织成立了“湖南义赈会”“湖南华洋义赈会”等慈善赈灾机构。在熊希龄的慈善事业里,最有特色的便是慈幼教育。1920年,主持赈灾的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赈灾余额,在北京建立了香山慈幼院,专门收留灾后无人认领的孩子。
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师生合影。(图源 红网)
受父亲慈善精神的影响,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女儿熊芷也接续父亲的事业,后来担任香山慈幼院院长,父女俩共同投身慈善。
到1948年,香山慈幼院院共招收6000余名孤贫子女,在1937年以前的毕业生中,就有80多名考入燕大、清华、南开、北师大等高等学府,许多人学有所成,成为栋梁之才。
熊希龄的一生蒿目时艰,尽瘁国事,关怀民瘼,为孤贫儿童谋幸福;他晚年披肝沥胆,舍生忘死,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是永远值得后人崇敬和怀念的。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