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盛产美人的地方,传说连女娲在这炼石补天...

2017-08-02 阅读数 126047

桃花江美人窝 女娲补天

摄影:柳卫平

编者按:

桃江浮邱山、穿天坳等地至今留有“女娲补天”的遗迹。在桃花江地区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地名文化及传说。

桃花江的女娲文化与中国大地流传的“女娲补天”故事如出一辙。

流传是人类的一种口头文化的历史传承,如有遗迹佐证,那就是历史。

女娲在桃花江炼石补天的传说 

文:龙玉牛

女娲,在西汉《运斗枢元命苞》记载中,被列为与伏羲、神农氏同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之一。《淮南子·览冥训》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风俗道义》载:“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黄泥中,举以为人。”女娲又称女娲氏、女希氏、娲皇、地母、风姓,是上古时代的一位女帝,传为人类之母。

女娲补天的最早记载是《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载:三皇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论述,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在远古时代,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神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以人的力量去战胜自然灾害。

新石器时代后期曾出现过人类文化的断层,有专家证实,大约公元前五千多年曾有过一次自然灾害集中的异常期。那时,持续严寒,爆发特大地震,频生百年不遇的水旱灾害。这种灾害并不局限于中华大地,至少整个北半球如此。这就是千年一遇的自然现象——宇宙期。虽然任何时代都可能会有自然灾祸,但像夏禹时期那样集中爆发灾难,却是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后,地球气温开始回升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所猝不及防的。当时的灾难及先民们与之斗争的气魄和艰苦卓绝精神,虽没有可靠文字记录下来,但仍然通过口耳相传的上古神话和传说流传下来。夏禹之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霄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嚣于市;夏冰,地坼及泉,山谷变化”。这些描写就极似“宇宙期”灾祸的折射和反映。

女娲补天的神话其实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华大地中部偏北地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纪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它主要波及山西、河北、湖北和湖南一带。湖南益阳桃江县浮邱山地带也有这一波及现象的遗迹。这种特殊地貌现象叫碟形洼地现象。

 

桃花江美人窝 女娲补天

摄影:柳卫平

这次灾害就是陨石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后,地震频发,洪水肆虐,造成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

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华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双方大战的结局是共工氏失败,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顶,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不周山以北。

幅地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而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都葬身于大洪水中。

当时女娲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幸免。她立刻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营救被困的人。他们经过与地震和洪水搏斗,救出了无数的受难人群。这些获救的人都向她磕头致谢,尊称她为圣母。 

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最后被演绎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流传在桃花江地区的“女娲穿天坳补天”之说是这样的: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异常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

女娲想找个离天缺口很近的地方。她来到桃花江的浮邱山穿天坳山上,抬头一看,离天的缺口好近,就决定在这山上炼石补天。她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到天明,不知度过了多少春秋,炼成了三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块五色石,她将这些五色石修补天阙。从西北补到东南,从扶桑补到北极,一寸一寸地把天宇补好。楚南地方的天宇,当时是千疮百孔,洪水肆虐,陨石横飞。女娲氏率领补天能手把楚南地方的天宇补成了美好完整的五色天宇。补天后,还剩下两块石头。一块丢在荒山青梗峰下,就是《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一块丢在炼石的浮邱山上被称为飞来石。随后又斩下一只特大乌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作恶人民的黑龙,镇住了龙蛇的危害。还收集了大量芦草烧成灰,以堵塞地坼缝向四处湍流的洪水。战胜灾害后人们安居乐业了。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带领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部落首领——女娲氏,就把她炼石的山坳取名叫“穿天坳”,在坳上修建一座茶亭,挂有一块匾,题名“炼补亭”,亭旁有对联云:“炼石功深,补天术幻。”亭内有对联云:“四面云山谁作主;一亭风月最宜人。”越岭有一条上至宝庆、下通益阳的通衢大道,称为“宝安益驿路”。现茶亭已不复存在,石址犹存。坳顶上有古树数棵,大可合抱,可供游人凭吊。邑人楚狂有《穿天云树》七言绝句诗一首,曰:

古木森森隐碧亭,峦峰高耸白云中;

补天昔展娲皇术,炼石全凭造化功。

 

桃花江美人窝 女娲补天

供图:桃江信息中心

桃花江地区不仅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流传,至今还留下不少关于“女娲补天”的遗迹和地名文化及传说。

不周山:浮邱山又称不周山,女娲氏末年,共工与祝融相战,乃怒触不周山而因名。浮邱山在桃花江盆地西侧拔地而起。主峰浮邱似颗宝珠从天坠落在山顶之上,半壁嵌入似绿色海洋的群峰之中,山峰圆而不周。浮邱山门有楹联云:“四时云荡不周顶,万仞邱浮梦泽边。”又有词云:“不周云海动,半壁沉浮中。”因之浮邱山古时被称为不周山。

火云风洞:在浮邱峰之极巅南侧,有一块刻有“丹台”与“风洞”的石碑。“风洞”原名“火云风洞”,在建电视塔之前,一块石板下尚有一缝隙,手伸进去可感觉到习习凉风。传说这洞直通洞庭湖。祖师菩萨镇锁了一条孽龙于洞内。侧耳能听到洞内涛声如雷,冬后洞内直冒热气,洞中因喷气成云雾,故浮邱又叫雾海浮邱。清朝重臣陶澍有联云:“云气飘飘,惚见天边来鹤驾;泉声汩汩,久闻山下有龙吟。”火云风洞,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时,曾用洞中之风鼓火才炼成五色石,作补天之用。

飞来石屋:位于浮邱山顶,原来石上没有屋,只有1米见方的石头。这块石头与山体岩石质地完全不同,推测是天外来客——陨石,故名飞来石。又说这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五色石之一。其中一块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石破惊天,出了个孙悟空。明代才子吴承恩,无意于科举,追寻先贤遗迹,来到桃花江凤凰山寻找屈原的“天问阁遗址”。发现桃花江附近有花果山、猴栗岭、桃骨山、花园洞、石牛江、牛田、金光山等地名,又登上浮邱山,发现飞来石后触发灵感,因之著作了《西游记》。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叙说女娲补天时,将青梗峰下女娲遗留下的一块五色石,变成了“通灵宝玉”,这块宝玉成了贾宝玉的护身符。孙悟空已上界为仙,“通灵宝玉”也灰飞烟灭。只有这块五色飞来石,还留在此地,成为对“女娲补天”神话的佐证。

堆石坪:“风洞”之下,建浮邱寺之处,乃女娲补天时堆放石头之处,故名。

 

桃花江美人窝 女娲补天

摄影:柳卫平

穿天坳:位于浮邱山南侧的一个山坳。民国之前曾是长沙经宝庆、衡阳通南越的邵州道上的一个驿站,名为望浮驿。古舜帝曾经此去九嶷山,秦始皇南征交趾,汉陆贾两次出使南越,均通过此道。《新唐书》上有望浮驿的记载。前人的足迹,将原本通坳上粗糙的梯级石板路磨得光滑无比。山坳的东南有长约两公里的峡谷,在谷口筑有一坝形水库,一湾碧水,向内延伸。峡谷幽深,竹海林山,和风吹拂,竹影婆娑,蛰虫和鸣,鸟雀欢跃,路湿苔滑,岩上飞泉,祥和生态,使人超然脱俗。

登上山脊坳顶向西望去,山峦峰迭,极目处梅山天子山横亘天际。又相传北宋年间,那山出了个瑶家天子而著名。宋天子派杨文广南征,行到此处,用穿云箭杀了瑶家天子。因之名为穿天坳。

山坳处,有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平地,周边散落有好几根麻石柱和横眉,这是古建筑遗物,是《新唐书》所记望浮驿所在处。自古在此处设有茶亭,亭名为炼补亭。山坳北接浮邱主峰,山上遍布花岗岩卵石,大如巨象,散落在山坡树林之中,重迭垒加,直上主峰探不见尽头。这些卵石,有人说是由天穿洞之后,被水冲出来的。有人说是女娲娘娘补天时炼成的三万六千六百六十六块五色石中,剩下来的部分五色石。

 

桃花江美人窝 女娲补天

摄影:柳卫平

晒谷石:现桃江县浮邱山乡晒谷石村,相传是女娲补天时在这里选石晒干。晒谷坪有一块面积约30平方米、高2米有余,且平整光滑的巨石,是女娲补天未用的一块巨石,现村民用它来做晒谷用,故称晒谷石。

磊石仑:浮邱山麓北侧,在西峰寺上首,有二石相垒奇观,因而名“磊石”。旧益阳县志载:“二石相垒,耸立路旁,高约三丈,势如猛虎。”二石为花岗石,上大下小,上下相垒,总高4.5米,合围12米,两石中分,裂缝宽8厘米~10厘米。上石方若印,面平坦,中有圆孔穴,径12厘米,深10厘米,下石圆如盘,苔藓茵茵。石上有足印痕迹,传为女娲补天时所履。磊石仑因地势开阔,天上飞机可俯视其景,是现代航空航标。1995年冬,因山体滑坡,上石滚下,躺于斜坡,磊石现象复不存在。

黑石村:是指桃江县高桥乡黑石村,因有坚如墨玉的石头而得名,在约25平方米的巨石上,耸立着一个直径为3米,高2米多的花岗石圆柱体,有小半虚悬,且有一推欲倾之态,相传此黑石乃女娲补天时坠落在地的五色石。

石头坪石井头:桃江县高桥乡的两个村,相传石井头为补天用石取石地,从石井中取出,因石井很长,只见其头,不见其尾,故名石井头。石头坪是女娲在洞中取出石头后,堆放于坪而得名。

浮邱山天堑:位于穿天坳东南侧,浮邱山原与雪峰山脉相连,二者之间有宽约2公里,长约3公里的平坦地段,形成天堑,与浮邱主峰高差600米以上。天堑传说是天河之水冲决而形成,又说是女娲补天取石所造成。 

羞山:传说部落首领女娲与祝融涉水乘木来到穿天坳,只见不周山山峰在一片汪洋中露出水面,其势若浮动的山丘。二人登上山峰,商议补天治水之法。由祝融在此打洞取地中之火。女娲则上天庭找王母借神鞭。祝融在峰顶打出了风火洞,其火直冲云霄。女娲用神鞭斩断此山脉,取其岩石,然后将石头投入风火洞,炼成五色石,用灰和水和成五色泥。女娲用五色石蘸五色泥,填补了天穹裂缝,断绝了天河之水。剩下的五色泥抛向南方,落在今日桃江县的牛田和灰山港地域,先人取之用炼石之法烧成石灰,后来灰山港成为今日建材之乡。对于汪洋之水,女娲用神鞭划出了山川河流,疏导洪水流入大海。女娲在补天时,饿了吃石头,因此在浮邱山留下了许多有齿痕的齿石。

女娲见退水后的大地,仍是一片洪荒,她不顾辛劳,又一次上瑶台,采集了花卉种子,摘了许多叶片和果籽,再次来到浮邱之巅,将花草种子撒向大地,大地即刻变为一片葱绿。将桃花撒到山之东响涛源,桃花随水漂流,其两岸生长了桃树,开花之后映红了今日的桃花江。她又将梅花撒落在山之西南山岭之上,山岭变成了梅花之山,瑶族人来这里居住成为了“梅山蛮”。女娲又将竹叶抛向天空,随风飘落的竹叶,将益阳桃江变成了“竹子之乡”,而今誉满全国。女娲走下山,来到益水旁,将荷花插在江之阴的一口塘内,荷塘乡地名从此而流传。她又将杨柳枝插入江之阳,立时出现了柳溪与杨林坳。

 

桃花江美人窝 女娲补天

她疲乏了,投入益水,洗净污泥汗水。然后上岸仰卧在江之阳的杨柳树林之中,头枕益水,让江水冲洗自己的秀发,在和熙的阳光下,不觉睡着了。这时,瑶台王母前来追查采摘花草之人,发现了躺在如花似锦大地上的女娲,不忍责备,逐将她点化成一座石山,让她与青山同寿,与日月同辉,永远留在人间。因那时还没有衣服,赤身裸体在日月之下,后人就叫其为羞山。

自女娲化为羞山后,桃江修山周边出现许多凤文化。《三皇本纪》中载:“女娲氏、风姓、神农氏母。”风文化就是歌颂女娲。

舞凤山:在修山之西约四公里处,是当年黄帝的丞相风后族驻军之地,后来炎帝等各部落酋长等贵宾驻扎集于此。凤凰是风后族的图腾之神,女娲是各民族共同敬仰的祖先。因之,树彩凤大旗,迎风招展似凤在空中飞舞,故名舞凤山。

凤麟港:是轩辕封禅祭祖之地,凤是女性王者的象征,龙麟是男性王者的象征。凤麟港,凤置于麟之前,说明凤的地位高于当时的黄帝、炎帝。凤代表女娲。凤置于龙之前,是炎、黄二帝对祖母的敬仰。

凤凰山:在修山下游三十里,资水与桃花江交汇之处,有一风景秀丽的小山,名叫桃骨山。因屈原问天后,被追为凤凰神而名。当地有凤凰庙祀屈原。

凤凰庙:在凤凰山南十里处的端阳山上,山下是屈原晚年定居之地花园洞。屈原在山下种花、植树,回归自然,招来百鸟齐鸣,村民把屈原比作凤凰。故屈原死后当地村民募资建庙,故奉屈原为凤凰神,以示纪念。 

善溪凤歌:李白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吟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狂人名叫陆接舆。屈原在《涉江》一诗中写道“接舆髡首兮”说陆接舆因才高愤世,而受剃发之刑的污辱。庄子在《人世间》篇中记载:“孔子适楚,楚狂陆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这里的凤兮,乃呼唤凤后女娲之意,因之曰“凤歌”。

(作者龙玉牛系湖南省桃江县原县志办主任。)

  桃花江美人窝 女娲补天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