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创业”郭艳红:创建特色养殖基地实现生态养蛙

2015-12-02 阅读数 445786    赞 2

郭艳红

郭艳红,女,汉族,团员,现年28岁(1987年5月出生),新邵县坪上镇双石村人,系湖南迎光蛙业养殖培训示范基地负责人,共青团省、市、县团代表。

郭艳红于2005年高考落榜,落榜不丧志。先后到冷水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浙江省临安市、河北省馆陶县、怀化安江农校等地学习企业管理和计算机管理与应用、蛙类养殖技术、蝇蛆养殖技术,立志学好技术,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郭艳红于2007年11月与他人合资创建了湖南迎光蛙业养殖培训示范基地(原新邵县特色养殖培训示范基地),郭艳红为负责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基地探索出桑蚕养蛙、蝇蛆养蛙和蚯蚓养蛙等生态养殖新技术,真正实现了生态养蛙;同时独创了集约化生态链式综合养殖方法和“回”型稻田养蛙新技术。

基地广泛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技术示范、技术指导等科普活动,弘扬了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带动了周边特色养殖和农民致富,为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新邵、和谐新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为当地农村妇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开展蛙类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成效显著

湖南迎光蛙业养殖培训示范基地,是目前湖南省唯一的生态养蛙和稻蛙生态种养技术的示范和培训基地,位于新邵县迎光乡迎光村12组富家冲。占地约30亩,现有农业工人21人(女性16人),其中技术人员7人(其中返乡农民工4人)。基地是以现代生物科技及淡水养殖技术研发为核心,集科研、教学、繁育、技术推广、农产品深加工、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高新科技农业产业基地。

自成立开始,基地便开始示范养殖石蛙、虎纹蛙和美蛙为主,兼营鱼虾、鳝鱼、泥鳅、家禽和水稻。目前,基地栽种有桑树1000余株,有6间蚕室,有一个小型土鸡养殖场和规模较大的蚯蚓养殖场。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动物和植物,在食物链的巧妙串联下,构成了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循环往复的生态链。正是通过生态链,动植物、物质、能量实现高效率的相互转换,做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13年销售种蛙450对,每对均价100元,收入4.5万元。销售商品12.2吨,收入84.98万元,除去成本,获得纯利32.26万元。解决农民就业11人,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就业的理想。示范推广了蛙类优良品种和稻田养蛙、蚯蚓喂蛙、蚕幼虫喂蛙等生态养殖方法,为新邵县建设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示范带头作用。

(1)培育和示范了蛙类优良品种。在郭艳红同志的带领下,立足于“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生物科技,进行多次亲本品质的杂交、提纯和复壮,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蛙种。目前基地主要示范养殖了三种经济蛙类的优良品种:一是棘胸蛙(又名石蛙,石鸡);二是虎纹蛙:包括泰国虎纹蛙和江南虎纹蛙(即本地虎纹蛙);三是美国青蛙。

(2)摸索和示范了集约化生态链式综合养殖方法。在食物链上,则采取链式养殖的方式:以桑叶养殖幼蚕,以猪牛栏肥养殖蚯蚓,以紫光灯引诱虫蛾,以幼蚕、蚯蚓和虫蛾为蛙类提供蛋白饲料,既避免了饲料添加剂对环境和肉蛙的污染,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沿着食物链,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往复式的传递与交换,做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一亩水面产值可达2-3万元,而且蛙类的肉质好,无污染,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食品。

(3)示范了稻田养蛙新技术。示范表明,稻田养蛙充分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田中种稻,蛙沟和田中空隙养蛙,充分利用稻田种植后的土地、水域和饵料生物资源,更大程度地挖掘稻田空间的生产潜力;稻蛙相互作用,降低了种养成本,稻蛙共生共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结成了一定的食物链关系,蛙类不仅能摄食水生和落水害虫,且能捕食附着在水稻茎叶上的害虫。所以对水稻而言,可基本上不用农药。提高了稻谷和蛙的品质:稻田养蛙生产出的稻、蛙产品没有受到农药、化肥影响,生产的蛙类保持原有体表色泽和口味,品质接近天然,而生产的稻谷是有机稻,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养殖效益。

由于上述生态养殖模式示范效果好,新邵县科协先后组织全县蛙类基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观4次,通过示范,带动农民学技术,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活动,促进了蛙类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

基地现有培训教室、图书室、厨房、餐厅和化验仪器室各1间,并有科普宣传栏2个,有电脑3台,添置了科技书籍500册,共开展技术培训21次,受训人数1015人次;科普讲座累计10期次,听讲人数603人次;编写和打印技术资料3000份,惠及农户2800户;更新宣传栏内容13次,受益人数1417人次;参与组织科普周3次,科普日3次,参与科普之春、科普赶集和科普下乡3次。推动了新邵县特色养殖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深入蛙类养殖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显著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

在县科协的支持下,基地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全县蛙类养殖面积较大的村和全县规模较大的蛙类生产基地,无偿开展蛙类生态养殖技术现场指导,将蚯蚓养殖、桑蚕种养、稻田养蛙等生态种养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户。4年他们深入蛙类生产基地1000多人次,现场指导的蛙池﹙场﹚40多个,接受现场指导的蛙农1230多人次,指导的蛙类养殖面积达130多亩。

近几年来,基地先后吸引周边6个乡镇、32个村、1000多人次自发前来观摩学习。该基地被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09年度全市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湖南省科协、财政厅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2014年基地申报湖南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2015年6月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先进单位”;2015年8月获邵阳市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郭艳红2008年、2012年分别被新邵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科技示范户”、“双学双比女能手”;2013年获新邵县第五届“十佳杰出青年”提名奖;2014年被评为新邵县“三八红旗手”;2015年5月获湖南省“全国新型女职业农民”称号;郭艳红2012年3月连续当选省、市、县团代表,并被省、市、县媒体报道。

  郭艳红 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