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裂之后:鄂尔多斯样本

2015-07-01 阅读数 380757

一个城市的钱会突然没了吗?这听起来像个天方夜谭.但事实是,这真的发生了。

在哪里,在鄂尔多斯。曾经干什么都赚钱,你要想把自己的钱借出去,还要求着借钱的人,借我的,利息你看着给。而繁华过后,钱会在一瞬间消失。钱去哪儿了,钱都沉淀在路边的烂尾楼中。

没有钱之后的城市什么样子?钱本来是交易的中间物,钱消失了,交易就只能回到钱被发明之前的时代,以货易货、以物易物。

2012年开始,随着民间融资和房价泡沫的破裂,钱没有了。钱成为最为稀缺的东西,以物顶账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开酒店的用住宿卡抵债,开酒厂的用酒抵债,房地产开发商用房子抵债。包括现在,在鄂尔多斯还运行着两套价格体系。一套是正常生活的物价,一套是用来抵债的物价。不同之处在于,用来抵债的物价要远远比生活物价高。

比如,以物易物的市场中,酒是最常见的流通物。不过这些酒在市场上买不到,但是扫码的定价会非常高,就是用来抵账的。

再比如房产,就仍然按照下跌之前的价格计算,而用住宿卡住宿,团购价100多元的房间,收费就要在400元到500元之间。

如今,这个城市正在逐步适应泡沫破裂留下的伤痛。而2014年7月,鄂尔多斯女商人宁虹因为集资诈骗金额8亿一审判处死刑。再往前3个月,鄂尔多斯商人刘兵因为集资诈骗3.6亿被二审宣判死刑。意味着对那个疯狂时代的了断。

早年的鄂尔多斯非常贫困,变化出现在2004年年底,那一年,煤价开始飙升,让一批鄂尔多斯人迅速富裕起来。

不仅仅是投资煤矿,只要和煤沾边,就挣钱。比如,卖拉煤车的,那时候,只要有车就不愁卖,为了早点拿到车,客户们会主动给经销商送提成。

飙升的煤价拧开了流动资金的水龙头,就在这个时候,政府开始推动宏大的造城计划。2004年,鄂尔多斯市正式启动了康巴什新区的建设,这个日后以“鬼城”闻名于世的新区,当时的计划人口为30万人。

鄂尔多斯快速的城市扩张,让获得征地补偿款的农牧民们瞬间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豪。曾经还有这样一个段子,说“有个鄂尔多斯当地人,几百万的征地款到手了,实在不知道怎么花,有一天看到上班的邻居买了一辆路虎,于是也买了一辆,每天开着路虎放羊。”

就是大规模的城市拆迁和地下煤层,让内蒙这个并不起眼的城市人均GDP一举超过了香港。然而,财富的暴增带来的问题是,这些新钱往哪里去?

和大多数人的感受一样,在那些年,可投资的渠道太少了。于是,这些新钱除了购车,便投向了房地产,或者涌入地下钱庄。

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很多人看对了开头,却看错了结尾。 

煤价暴涨城市扩张批量生产富翁

民间借贷地产融资游走资金掮客

民间借贷产生了众多资金掮客,也催生了大批的富豪。

在鄂尔多斯,当年这样的造富传说很多。大字不识几个农家姑娘,苏叶女,就是一个典型。

2006年,苏叶女用购买彩票中奖的7万元开办了一家美容院,美容院成立初期,生意一般,不满足于现状的苏叶女还是蠢蠢欲动,盘算着怎么能融资扩大产业。此时苏叶女认识了商人高俊亮,双方约定合伙投资煤矿。

接下来苏叶女以投资煤矿的名义,用每月4到5分的利息吸收资金,都是跟亲朋好友借。当时在鄂尔多斯民间借贷一般的月利是2到3分,苏叶女给的这个利息算是挺高的了,她从亲戚中大概融了约两亿元,以同样的利率借给了高俊亮。

起初,苏叶女因为能够及时给付本金和利息有了较高的信誉,尝到甜头的亲朋口口相传,这迅速扩大了苏叶女的集资面。

有个投资人说,当时苏叶女从他那借贷的金额高达500万元。双方就签了一张借款凭证。在这张所谓的凭证上有这个投资人、苏叶女和会计的签章,具体借贷金额以及双方的手印,并没有注明贷款利息或偿还办法。从内容上看,这就是一张借条或者说是“白条”。但是这个投资人说,签的利息是3分,在写白条前,苏叶女就已经把贷款利息15万打了过来,一点没含糊。剩下的500万本金就是一个双方借款合同。在这套程序下,本来带着“高利贷性质的非法集资”,通过首先偿付利息,变成了合理的“纯借款协议”。这种方式不仅让债主们觉得苏叶女精明(字幕精明),善于钻法律的空子。

苏叶女的精明不仅仅体现在让出借人认为她精明可靠上,由于这些钱很多并没有投到煤矿生意上去,为了掩饰真相,不让自己的资金链断裂,苏叶女曾对做会计的外甥女下达死命令,严禁对任何人透露借款总额以及款项投向,甚至连自家亲戚也不能告诉。其实,她聘请的会计出纳都不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只能记录一些流水账,负责打打借条、算算利息。

这些钱都去了哪里呢?没有投资煤矿,而是投资美容店、火锅城等产业,苏叶女还花了6600多万元为自己和家人购买大量房产和豪车。

苏叶女很会做人,讲排场,又经常请别人出去玩,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她很有实力。她经常出入一些高档场所,平时都是豪车出行,这些都让其他人觉得苏叶女家大业大,借钱给她很放心。一些人甚至主动找上门来,把钱借给她。

除了苏叶女,在鄂尔多斯这样一个疯狂的借贷市场中,活跃着大量资金掮客。2010年,那是鄂尔多斯最好的时候,即便你没有任何门路,也可以把钱通过大街小巷的典当行放出去,拿到最低的两分利息。拿这些钱去哪儿了呢,最终进入鄂尔多斯滚烫的房地产项目中。

2005年时,鄂尔多斯房地产的均价在每平方米1000元左右,2006年时涨至1500元。2007年暴涨到5000多元。

曾担任鄂尔多斯中院经济庭庭长和东胜区法院院长的王福金,就是在鄂尔多斯楼市最疯狂的时候进入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富公司。中富公司的老板看中了王福金在鄂尔多斯政商界的人脉关系,力邀加入。于是王福金在2009年9月进入中富公司担任法人代表,成了一个开发商,持有公司30%的股份。

就在2009年那一年鄂尔多斯的房价再次大幅度上涨,达到7000-8000元左右。很多楼盘都是一开盘就被抢购一空。中富公司此前开发的国电富兴园一度一房难求,很多人都是一口气买好几套。

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是,鄂尔多斯开发商的开发资金都不从银行借贷,大部分都来自于民间借贷,有的甚至一个楼盘所有资金都来自民间。

那些房地产项目犹如吸金平台。王福金为了给公司融资,不停通过高利息,从朋友和此前法院同事处借钱,一度月息达到3分。也就是说,100万的资金,一个月的利息得付3万块钱。而中富公司所裹挟的资金还不止于此,按照房地产业的行规,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垫资施工,材料也是赊账。中富公司众多住宅楼和商业项目,前期建筑商垫付的资金,也都是从民间融资。

王福金所面临的市场疯狂到失去理性。2010年,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开工面积是1千万平方米,已经接近北京市的2/3。与此相伴的是鄂尔多斯人对房地产的热情,那一年,鄂尔多斯人均购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而北京的相应数据是0.78平方米,也就是说,鄂尔多斯人均拥有住房面积是北京的20倍。

2010年,鄂尔多斯一些高档住宅或商业地产,售价已达到2万-3万每平米,房价直逼一线城市北上广。

繁荣在自我循环,在自我说服,鼓动着人们不断的拿着回本的资金再冲进去。然而,在享受着丰厚的利息回报的同时,人们不曾料到,巨大的风险正在渐渐累积。就在2011年,一切热闹繁华都戛然而止。

打白条按手印民间融资钱滚钱

两亿本三分息房产投资垒危楼

转眼到了2011年,狂奔了多年的鄂尔多斯房价终于有点跑不动了,加上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是银行紧缩银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鄂尔多斯又在进行煤炭整合,都对楼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民间借贷的资金链运转开始不那么流畅了。

当年4月,包头富商金利斌自焚而死,牵扯到十几亿元的民间融资,这使得相邻的鄂尔多斯开始紧张起来。很多非法集资人被催债,还有人因非法集资外逃……风声紧迫。

2011年8月,鄂尔多斯市开始摸查相关民间借贷的情况,并将涉案商人分为已经崩盘的、抗风险能力差的和抗风险能力一般的三类,并采取不同措施。但会议内容却遭短信泄露,随即三类名单流传开来,民间资本风声鹤唳。

而鄂尔多斯的好运气也就在2011年的9月戛然而止。

9月17日,鄂尔多斯星河湾开始认购。这个开盘均价超过两万元的标志性高档楼盘,一期1900余套房源认购率甚至没有达到十分之一。

2011年9月20日,因为监管部门的压力和投资人的逼债,苏叶女走投无路,只得向公安机关自首。苏叶女案发后,她的民间集资数额被两审法院认定超过12亿元,涉及300多人,到案发时还有超过5.5亿元尚未归还。而那些被骗的投资人投入的金额从几千元到1000多万元不等,其中甚至有两笔高达1500多万元。

更大的震动来自王福金的自杀。

2011年9月25日零时28分,王福金发送了最后一条短信给朋友,短信上说,我从来没有害人之心,这次我害了好多人,这并非我本意。但客观如此。我的好多同学朋友都跟我栽了。

在人生的最近十多天里,王福金的主要工作是找钱。由于当时鄂尔多斯的房市急转而下,鄂尔多斯的小额信贷等金融机构,也纷纷从房地产领域撤出。几乎所有的融资渠道,均对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商说“不”。王福金在出事前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找钱。但那时候已经草木皆兵的民间借贷开始谨慎,大家都希望现金尽快回到自己手中,民间资本一下子变得很紧张。有些地方,连4分、5分的利都没法吸引借贷者把钱拿出来。

王福金死后公开的文件显示,小区在建设中共涉及373家单位或个人,他要面对的是月息高达3%、总额2亿6千万的贷款。也就是说,每个月他光利息就要支付789万元。

重大压力和负担之下,他选择了自杀。

当时的鄂尔多斯,还有一些庄家为了躲债,故意酒后驾车开到交警队门口:我酒驾了,求拘留。

如今,三年已经过去,鄂尔多斯对当年民间集资的清算似乎到了一个节点。

2013年11月5日,苏叶女集资诈骗案进行了二审宣判,苏叶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死刑。此后,陆续有当年的集资诈骗人被宣判。

几年过山车般的经历,让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成为一地鸡毛,故事讲完,也让人一声叹息。

不过,鄂尔多斯的惨痛教训也并非独此一家。房地产是很多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行业,而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现象在很多城市都一定程度地存在。

  鄂尔多斯 湖南金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