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村小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耗费了一个家庭,父女两代人的生命来坚守?
因为父亲的嘱托
慈利县岩泊渡镇两山村学校是慈利县岩泊渡完小的一个校点,距镇政府近10公里,盘踞于岩泊渡镇最偏僻的土家族村里。学校开设幼儿班、一年级、二年级三个班,目前有16名学生就读,其中有9名留守儿童。这个校点对当地的村民来说非常重要。
两山学校被人们誉为用扁担挑起来的学校。1978年,薛姣的父亲,19岁的薛绍理从桃源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为了两山的孩子有学上,他靠一根扁担,硬是把教学用品、建校材料一担一担挑上了山。在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教学点,薛绍理独自一人默默地守候了27年。
1998年,因附近的双合村小、狮岩村小并到两山村,学校一下子猛增到60多个孩子,当时只有薛绍理一位老师,他因劳累过度几次晕倒在讲台上。妻子唐金平为帮助丈夫,被“逼”上了两山,成为两山学校的“编外教师”,负责为学生做饭、洗衣等工作,还在荒山开垦了三亩多学农基地,种上玉米、红薯、花生、油菜等蔬菜瓜果,帮助学生改善伙食。后来,因为人手不够,在丈夫手把手地教导下,聪慧的她也慢慢地学会了上课。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唐老师”。“这么多年来,她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收取一分钱的报酬,太了不起了!”村民们一边说一边竖起大拇指。
因为27年在大山深处的坚守,薛绍理老师评为省优秀教师、市十大新闻人物、县师德标兵。2009年,情系两山学校的薛绍理老师因肝癌不幸逝世,临终前,他交待独生女儿薛姣:“我要走了,你替我照顾好两山的孩子,照顾好你妈……”
26岁的薛姣知道两山学校在父亲心中的份量,听到父亲的最后嘱咐,她毫不犹豫地点头,毅然盘出了自己在县城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时装店铺,卷起铺盖来到两山,和母亲一起,继续为两山的孩子搭建走出大山的平台。“我本来就是山里的孩子,父亲病重时我经常给父亲当助手。”她指指教室的一角,说:“那时,我爸爸就躺在那里,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指导我上课。教我如何板书、备课、批改作业……我到这里当老师,孩子们都认识我,喜欢我,我也很快就就适应了。”当乡村教师的收入比经营时装店少多了,然而薛姣说:“我不后悔。我是为了我爸的嘱托,为了传承他的事业。”
爱是永恒的追求
身处偏远山区,出趟山不容易,但只要有学习机会,薛姣就会毫不犹豫地出山前往。利用寒暑假,她在教师进修学校学完了电大小学教育的全部课程。她还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儿童美术辅导资料》等业务杂志,去县城一完小、金慈实小听优秀教师上课,将学到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中。她教数学、语文、体育、音乐和美术课。孩子们跟着她,欢乐得象一群小鸟。
除了教学,薛姣和唐金平还用女性的温柔关爱这一群大山的孩子。唐金平简陋的宿舍里,有一摞叠放得整整齐齐的童装和大大小小10来双童鞋。这是孩子们穿过时的衣服和鞋,有时候孩子尿湿了,天凉了要加衣,这里都准备齐全。
8岁的吴超先天智障,并患有心脏病,还在襁褓里的时候他妈妈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在外打工。
爷爷奶奶常年生病,照顾小吴强生活和学习的责任自然就落到唐金平和薛姣母女肩上。
下雨天,唐金平就亲自上门接孩子上学,放学了,怕孩子回去不安全,薛姣干脆带孩子在学校住下。还有些孩子,爷爷奶奶因为农活忙,经常忘记按时接他们回家。薛姣就常常背着他们回家,温暖的背,让他们觉得好象妈妈就在身边。
“她这都是受她爸爸的影响。她爸爸当年对待学生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位村民说,“所以,从两山走出去的孩子都忘不了绍理老师,年年清明,这些娃都要回来给绍理老师烧纸。也忘不了这所学校,这操坪就是从两山走出去的一个学生捐款建成的。”
薛家二代三人爱生如子的行动早被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他们心里。乡亲们也把她们当成了自家人,把学校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桌椅坏了,有村民主动去修理;房屋漏雨,村支书亲自爬上屋顶;清晨开门,校门口经常堆放着村民们送来的新鲜蔬菜。看到唐老师砍柴,自然有人主动去挑。老支书告诉我们:“两山人的村民知恩图报,永远会记住薛家二代人对孩子们的情义,我们早就把他们当自家人了。”
家庭是坚守的力量
家人无私的支持,使薛姣毫无后顾之忧地女承父业,把身心奉献给山里的留守儿童。薛姣的丈夫在驾校任教,从和薛姣谈恋爱开始,就知道两山是薛家的精神家园。
他用理解和支持的行动,默默表达对妻子的爱。当薛姣继承父亲遗志,回到大山后,她的公婆从农村老家搬到县城,担当起她本应担当的职责,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
有一次,女儿半夜发高烧,丈夫去市里送考,二位老人束手无策,不得不向远在乡下的薛姣求助。薛姣心急如焚,敲开村里摩托车司机的门,连夜赶到县城,带孩子看病,打完点滴。清晨5点,又乘摩托车回到了学校。对于这一切,薛姣和她的家人从无怨言。对这一片土地,对两山村的眷恋,就是源于对“家”的深情。这里栖居着薛姣和她父亲母亲的青春和梦想,这里沉淀着他们与两山村交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