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炜 谭里和 实习生 石榕
我们率先翻开神秘“女书”
——1986.7.10《妇女解放的特殊文化手段——江永县上江圩乡“女字”印象记》
当年报道中提及的“女书”传人高银先和唐宝珍早已相继离世,但令人庆幸的是,“女书”文化传承近年来捷报频传,目前已着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新消息是,2012年4月19日,江永“女书”在第三届“联合国中文日”上大放异彩,4日后又应邀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进行展览,《女书字典》、《闺中奇迹中国女书》等相关图书被该馆收藏。
报道回顾:
旧社会,上江圩乡一带的女子被拒之学堂门外,但她们不屈服于命运,用一种特殊的文字来从事宗教祭祀、文化娱乐、诉写苦情和结拜姊妹等活动。这种带有明显性别特征的文字叫做“女字”,用这种文字写出的作品被称为“女书”。报道最后指出,随着妇女的解放,作为妇女解放的一种特殊文化手段,“女字”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作为妇女智慧的结晶,将永远放射夺目的异彩。
报道影响:
对于“女书”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关注,本篇报道走在了省内媒体前列,亦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听说《今日女报》老读者还在惦念自己,张井水特地发来了一家三口的近照。
“井水的故事”感动省委书记
——1995.3.30《井水的故事,何时不再辛酸》
17年前那个险些连小学都读不下去的9岁贫苦女孩,现如今已是一名5个月大女婴的幸福妈妈。张井水透过电话告诉记者:“没有《今日女报》当年的关注,我的人生不可能像现在这般美满。”
报道回顾:
衡阳市衡山县新场市乡永田村9岁女孩张井水的经历远不如她的名字这般甘甜:在她9个月大时,便相继遭遇父亲亡故、母亲改嫁;不久,本有疯病的爷爷也因意外过世……从此,她与奶奶相依为命,小小年纪便尝尽辛酸。
直到1994年,祖孙俩的生活才迎来转机:团县委发起的“希望工程1+1助学活动”,促成衡山县烟草局对张井水一家结对资助,为小井水解决了小学期间的全部学杂费。可随着奶奶的日益年迈,祖孙俩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何况,陈年旧账累积起来已是这一老一小不可承受之重……
报道影响:
该报道引起巨大反响,全国数十家纸质媒体、电视台相继进行了关注,救助金、保暖棉被和衣物等从全国各地纷纷寄来。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王茂林在看到报道后,个人捐出500元钱资助张井水一家。
该报道获首届“湖南新闻奖”二等奖,成为《今日女报》首件获此殊荣的作品。
“打老婆丢‘乌纱’的官员”,至今仍是反面教材
——1997.3.20《打骂妻子丢了“乌纱”》
因打骂妻子而被免职,这在湖南省内是首例,在当时的全国也属罕见。而近年来,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和对官员私德的日益重视,包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在内的“家庭美德”已成为越来越多地方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
报道回顾:
株洲市攸县环保局原局长在长达5年时间里,对妻子多次殴打辱骂。直到两人已签署离婚协议的当天,还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终于被激发出怒火与勇气的妻子,于当晚找到县委书记与县纪委书记哭诉遭遇……
1997年2月25日,攸县纪委下文,认为时任环保局长“打骂侮辱妻子,导致家庭破裂,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对其作免职处理。
报道影响:
攸县纪委就此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遏制家庭暴力更应从领导干部做起,“反家庭暴力不仅是妇联一个部门的工作,每个部门都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省内多家媒体相继追踪报道,一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该篇报道也获评1997年度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一等奖、全国妇女报刊好作品一等奖。
持续关注与揭批不法分子染指食品安全,今日女报人深感任重道远。
为了让你放心吃一碗米粉……
——2001.5.17《你可能吃了尸体防腐剂》
在食品安全警钟频频敲响的今天,这篇刊发于11年前的报道,至今读来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报道回顾:
2001年5月,今日女报社总编辑王伏虎出差途经湘潭、娄底两地时,发现出售尸体防腐剂(即甲醛)的小广告在公路两侧大量可见,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让他陷入思考:湘中一带真有这么大的人尸防腐市场么?
记者伪装成买家接近尸体防腐剂供货商和调查防腐剂流向之后,发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秘密:尸体防腐剂被人购买后大量用于米粉及肉类制品的防腐中!以米粉为例,添加尸体防腐剂做出的米粉异常光滑、白嫩,且在高温天气里长时间不腐坏变质。
报道影响:
记者的调查所得引起了省市质监部门的高度重视,全省各地卫生部门纷纷采取行动,对当地的非法食品加工点进行了集中整治。如娄底市卫生局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了针对尸体防腐剂染指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邵阳市一举端掉两家用尸体防腐剂浸泡死猪的黑加工点,销毁了大量病死猪肉与成品香肠。
得知14名孩子大多生活得不错,对当年所有曾关注过他们的人都是种莫大宽慰。
昔日“绥宁孤儿”已当了三年村官
——2001.12.18《寻访绥宁“6·19”特大山洪地质灾害产生的14名孤儿》
当年受到举国关注的14个孩子,如今年纪最小者已18岁,大的即将步入而立之年。
现为绥宁县电视台副台长的李斌,当时是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事,由他收养的卢梅如今已改名李萌萌,“这孩子很有社会责任感,大学毕业后,先当了三年村官”。
“那批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考上了大学。”李斌告诉记者,他说得上名字的就有三四个:罗中勇、王球玉、王秋梅……“这些孩子,现在都过得很好!”
报道回顾:
2001年6月19日,一场800年一遇的泥石流席卷邵阳市绥宁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灾难发生半年后,今日女报社记者前往灾区回访,获悉此次天灾共遗留下14名孤儿——尽管他们受到了当地政府与好心人的照拂,但绝大多数孩子仍难以从失去至亲之痛中自拔,更有一些孩子,未来的生计令人担忧。
报道影响:
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在看到报道后,作出重要批示,并委派时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谢康生赴绥宁慰问孤儿。
报道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以及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的关注。来自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北京、广东、云南、河南、陕西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湖南省内各地的爱心人士踊跃来电来信,要求资助或领养孤儿。此次报道及相关活动共为14名孩子募得钱物数十万元,令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了保障。
时隔8年,很高兴听闻当年的被解救少女现已成功“自救”——基本摆脱了心理阴影。
我们救回来的被拐少女读大学了!
——2004.5.7《被拐少女,我们救你回家》
一晃8年过去了,作为当年那起震惊湘琼粤三省的“新化少女被拐案”受害者之一的谭晶晶,现在是湖南某高校外语系的一名大三女生。对于过往那段灰色经历,现年21岁的谭晶晶已基本能坦然面对,只不过,言谈间偶尔的停顿还是泄露出了她心底的伤痛。欣慰的是,大学生涯见证了她的成长:主演话剧、担任学生干部、拿奖学金……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再过一年就将大学毕业的谭晶晶,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考研,“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事翻译员”。
报道回顾:
2004年4月,娄底市新化县在短短一周内有十多名女孩离奇失踪,她们中年纪最大的15岁、最小的13岁。不久,更坏的消息传出:这些女孩是受男网友拐骗,已被带到南方城市从事卖淫。一时间,家长急了,警方急了,整个新化县急了,解救被拐少女行动火速展开。
今日女报社记者随同解救小组辗转多地,连续4天贴身采访。5月3日凌晨零时,由新化县公安局、教育局组成的解救小组和部分被拐少女,乘坐本报专车,从长沙黄花机场安全回到新化县城。
报道影响:
报道面世次日,新化县便组织召开了由县公安局、教育局、妇联等部门参加的“解救被拐少女”情况汇报会。3天后,全部犯罪嫌疑人落网。
报道还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继当年5月20日起,新化县“四大家”领导亲自督阵指挥,对城区87家网吧一一排查后不久,包括湖南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整治网吧行动,掀起一场教育孩子不要上违规网吧的高潮。
该报道荣获2004年度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好作品二等奖。
6年来,“麻风村”的境况在我们的呼吁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有了较大改善。
无家可归的麻风病人,有了爱,有了家
——2006.1.6 《汝城麻风村调查》
现任郴州市汝城县大坪镇党委书记何浩光告诉记者,自《今日女报》2006年初刊发相关报道后,6年多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对安置在该镇境内的“麻风村”高度关注。
如今,“麻风村”的情况已大为改观:家家户户都配备了彩电;每年冬天会按人头发放棉被和冬衣……更有爱心团队组织了近百名志愿者,定期翻山越岭来到这里,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村民们丰富精神生活。
报道回顾:
没有到过“麻风村”的人永远想像不到:在那个海拔1200多米、完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很多身体畸残的病人整整50年没下过山;他们享受不到亲情的温暖,更别说爱情的甜蜜;一年到头吃的是土豆和白菜,穿的是极不合身的旧衣,住着堪比猪圈的危房;他们没有钱,没有农田,没有作物,没有食堂,没有自来水,没有活动室,没有娱乐设施,甚至没有厕所;生存的意义仅仅是等待死亡,年轻人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亮光……
报道影响:
报道推出后,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源源涌入“麻风村”:“中国慈善个体户”杨海先后3次组织志愿者队伍翻山进村,送去爱心物资;截止当年1月底,该村共收到社会捐款近两万元,村民们吃上了建村50年来的第一顿团年饭……
之后,湖南省政协委员、今日女报社社长、总编辑王伏虎又根据报道递交了相关提案,在当年“两会”上引起重视。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委派专人与报社接洽,决定联合启动全省“麻风村”大普查;省红十字会为每位村民捐赠冬衣一套;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志愿者送去了崭新的棉被;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以本篇报道为蓝本,拍摄了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5年前的这篇报道,今天看来仍意义不减,揭露身边的性别歧视现象,人人有责!
李湘等明星呼应本报:拒拍有辱女性形象广告
——2007.3.30-4.13《胖哥槟榔广告涉嫌侮辱女性?》系列报道
该报道被由全国妇联人才开发培训中心举办的“社会性别与媒体项目研讨会”选为典型个案,供与会人士现场深入分析、探讨。
报道回顾:
2007年3月26日,《今日女报》记者在某原创文学论坛中发现这样一篇帖子:“胖哥槟榔广告真是恶心,让我以身为湖南人为耻……”发帖网友认为,该广告有刻意突出女性身体敏感部位、以此为商品赚取“眼球”的嫌疑。从普通女性职员到性别研究专家,从大学学者到湖南省妇联领导,记者收集各方声音,以他们的思想碰撞增强了报道内容的全面性、思想性,以供读者评判。
报道影响:
湖南胖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表示已通知电视台对广告片进行调整,删除其中出现的女性身体部位的画面,并在向本报发来的声明中表态:今后创作推出广告时,将会更多地均衡考虑所有社会受众的感受。随后,李湘、曹颖、YOYO等6位湖南电视节目女主持人透过本报郑重承诺:拒绝接拍有辱女性形象的广告,从我做起!
解决了一部分孩子的午餐问题后,《今日女报》的爱心援助之旅还将走得更远。
“准点午餐”,爱心还在延续
——2011.5至今《“准点午餐”引发爱心接力》系列报道
如今,爱心还在延续。春桃基金等慈善机构有意长期“扎根”湖南,正与《今日女报》、凤网一道筹划系列爱心行动,以期帮助到更多湖南贫困孩子。
报道回顾:
在这里,全校师生的伙食标准为每人每餐两块多钱,一个菜,油水少得让人难以下咽;因为没有锅炉,孩子们得连续上完5节课后,到下午2时左右才能吃上午饭,还往往是夹生饭。除此之外,他们只能在水龙头下接水解渴;没有像样的课桌,操场里没有篮球架没有乒乓球台……而这一切,就发生在邵阳市隆回县荷香桥镇左家潭小学。2011年4月,《今日女报》记者潘晶慧前往该镇挂职锻炼,其间,她走遍了镇上46个村,以及全县近50所学校。但最有感触的,还是在左家潭小学的见闻。
随后,今日女报社、凤网运用自身公信力,在报纸、网站相继推出《帮帮孩子》、《“准点午餐”引发爱心接力》、《从此,我们吃上了“准点午餐”》、《四个孩子,四个匪夷所思的梦想》、《9726名孩子的体育梦》等系列报道,并结合微博、QQ等个人媒体广泛转发传播。
报道影响:
新宽联集团、广东春桃慈善基金会、香港晴森机构、河南爱心社等多家单位的援手,让左家潭小学500名孩子在当年的“六一”节前吃上了“准点午餐”、喝上了干净水。同时,孩子们还获得价值17万元的学习用品,作为节日礼物。
截止到当年9月9日,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共捐出价值60万元的物资,为隆回县25所贫困学校提供了体育器材和建立了爱心书屋,惠及9726名孩子。
这一过程得到了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凤凰网等二十多家媒体的关注。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专门刊发文章,高度评价“准点午餐”爱心接力活动及《今日女报》、凤网的相关报道“不失为‘全媒体时代’公益报道的范本”。这种“由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结合构成媒体方阵,引发社会广泛影响来做公益”的形式,获誉“隆回募捐模式”。此外,该系列作品荣获当年湖南省新闻专栏一等奖、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与渔民们的这张珍贵合影,也被记者珍藏。
让漂泊的“天吊户”上岸落户
——2012.1.6《洞庭湖上最后的“天吊户”》
在这最后72户“天吊”渔民的困难得到解决、合法诉求得到满足后,“天吊户”这一特殊群体,终于在洞庭湖区域成为了历史。
报道回顾:
2012年新年前夕,《今日女报》记者获悉:由于湖面干涸,东洞庭君山后湖乌龙尾水域有72户渔民赖以生存的渔船因陷入淤泥中无法动弹,渔民们打不了鱼上不了岸,生活告急!记者历经艰难到达事发水域后,目睹到的一切更加令人心悸:寒风刺骨的船屋里,老人和孩子依偎在被子里取暖;生病的老渔民,因没钱上岸就医而只能任由病情恶化;很多人家里业已没米下锅……更为“沉重”的背景是,这些渔民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户口和身份证,导致孩子上不了学、成人领不到结婚证……
报道影响:
渔民们的困苦见报后,郴州一爱心企业家连夜杀了猪,购置了大米、食用油、牛奶等生活物资,由记者陪同送到船上,让渔民们过了个温暖的春节。岳阳市委、市政府下发紧急通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了渔民们的户口,并将其纳入到当地农村医保,特别困难者还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