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青春献给你 今日女报曾经的记者编辑们

2012-07-25 阅读数 229451

在《老友记》的最后,我们要说的是一直在支撑报纸前行的编辑记者,他们曾经是报社的中流砥柱,离开报社之后,他们在传媒、文化、教育业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湖南业界有这么一句话:“今日女报是人才的摇篮”,正是这一批批媒体人,为我们的报纸做着最直接、最艰辛的工作,才有今日女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陈护国:我还是那个“陈妇联”

老友简介:1982年《今日女报》前身《湖南妇女报》复刊筹备期的负责人,任《湖南妇女报》副总编辑,1985年调离报社,任湖南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处长,2002年在湖南省档案局副局长任上退休。

我作为《湖南妇女报》复刊的见证人和具体参与者之一,是觉得非常自豪的。要知道,当时的《湖南妇女报》可是全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女性报纸。

1982年刚过,当时正在湖南省政府托幼办工作的我接到换工作的通知:以负责人的身份成为《湖南妇女报》的工作人员之一。当时报纸的复刊还在筹备阶段,工作人员只有4、5个,湖南省妇联辟出一间小会议室作为我们办公的地点,记得当时连写字台都没有,大家要写东西就趴在茶几上。

从一开始,《湖南妇女报》就立志要走一条贴近女性,为女性服务的道路,并不断地开始尝试:从临澧县两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对待妻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开展关于婚姻道德问题的讨论,到《刘志阶喜新厌旧肆意虐待妻子广大群众强烈要求严肃处理》的报道(刘志阶系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到增刊发行量超过115万份的《花雨》,《湖南妇女报》开始闯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而我,因为报社的日益壮大,被业界的人称为“陈妇联”。

几年后,因为工作的调动,我离开了报社,但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些出报的日日夜夜,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仍然觉得我是“陈妇联”。

 

袁碧云:骨子里是一个新闻工作者

老友简介:1982年调入女报工作,担任头版的编辑,1992年调离报社,在湖南省妇联宣传部部长a的任上退休。

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什么都很平凡,但是那次之后,我才发现有一份工作曾经是那么的光荣和令人怀念。

1998年,怀化麻阳发大水,我跟省妇联领导去那边慰问,当时距我离开女报已经有6年了,其实我有点小感慨:十多年前,我曾经来这里采访过,待过一段时间,恍惚中觉得人群里有不少的熟面孔。这时,突然有人喊我:“袁记者,袁碧云袁记者!还记得我吗?你当时来我们这里采访……”很快就围上来一群人,大家对我嘘寒问暖,争先恐后向我介绍着自己。我突然间发现:那篇报道原来是那么多人在关注着,也影响着这么多人的的生活。

在女报的工作,总有许多值得回忆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江永女字”的报道,记得1986年的一天,我跟朋友聊天时听到“江永女字”,才知道原来在湖南省的江永县发现了一种只有女人认识并且只在女人中流传的文字,我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好新闻,于是在当年报纸的头版刊登了这个新闻,在湖南省内率先报道了江永“女书”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不管是一次印象不深的采访之后留下的故事,还是“女字”的报道,我想,我生命中就是有这么一个烙印:我骨子里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也很庆幸我曾经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今日女报曾经的编辑记者们的故事


潘显宏:我在女报做“娱记”

老友简介:潘显宏,1996年6月~1999年3月在今日女报社工作;现为湖南新视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的夏天,我怀揣两个与后来从事的职业一点不搭调的文凭,抬头看见“今日女报社”几个字,就闯了进去。当时的一位领导一看我是数学系、社会科学系毕业,就笑着说:小伙子,你的专业不对啊。我正在失望之际,时任编辑部主任的王伏虎刚好进来,对领导说:让他试试,我来带他。于是,我坐进了编辑部办公室。

以下是我们的第一次对话:

知道什么叫消息不?

不知道。

什么叫通讯呢?

不知道。

那你先从娱乐记者做起吧。

娱记?

是的。

我立时面有菜色,觉得自己那俩文凭在职业选择面前营养严重不良。

就这样,我一头扎进了狗仔队行列,做了一名“娱记”。差不多一年时间,王伏虎从消息的写法、到通讯的写法、再到采访的手段、再到标题的运用乃至编校的技巧,都一一进行指点,让我真正地成为了一名业内小有名头的“娱记”。举例佐证如下:

1997年湖南省首届大众运动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到我提问时,我说:“为什么要把之前称之为‘湖南省群众运动会’改叫‘湖南省大众运动会’?‘群众’二字改为‘大众’有什么考虑?”这个问题一出,当时分管文教卫的副省长潘贵玉立即眼睛一亮,侃侃而谈约半小时。事后,潘贵玉还表扬了俺们一句:今日女报的记者眼光就是不一样!

自从被今日女报社总编辑认定为“出师”后,我就独闯媒体江湖了。时至今日,打内心里说一句:如果说我在这江湖上还能Hold住,那真的全靠从做“娱记”那里夯下了基础!

 

今日女报曾经的编辑记者们的故事

陈清浓: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友简介:陈清浓,2001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今日女报社工作,曾任编辑部主任、报社评论员。离开报社后,先后担任长沙阳冬清美术教育培训学校校长、香港摩登美容国际集团副总经理、湖南第一本汽车DM杂志《汽车快跑》首任主编,2009年创办长沙凌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

对《今日女报》,我是深怀感情的。我最富精力和创造力的那几年,都留给了她。

2001年11月下旬,我进入今日女报社工作。承蒙报社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我带着自己都能感受到的喷薄欲出的激情,带着我的新闻理想与良知,上路了--

2001年底,“绥宁孤儿”报道取得超乎意料的反响,至今仍被传为经典;2002年,韩日世界杯特刊《凑热闹》创造单期零售11万份的奇迹;2003年至2004年,“百岁老人”系列报道首获湖南新闻奖最高奖;2004年,“慈善助飞”系列报道和评论,有效促成大型助学的成功;2005年,“米萝迎春”爱心行动成功拯救尿毒症女大学生,并开创“简单爱心模式”;同年底,我孤身体验式采访后写出的《汝城麻风村调查》,引起湖南“两会”重视;2006年,我独家推出“中国慈善个体户”杨海连续报道,掀起一场波及全国的报道和救助热潮;同年,我与张振中搭档,全程筹备和组织“陈淑秀先进事迹报告会”,获省委宣传部高度赞扬……

有一个细节,我记忆犹新。韩日世界杯开战前夜,为了敲定《凑热闹》特刊的策划方案,我在凌晨两点打通社长王伏虎家里的电话,他爽快地同意我和搭档易理刚上门“密谈”,直至天色大亮。可以说,没有这次“半夜密谈”,就不会有后来创造了奇迹的经典;更可以说,这样一个细节,就是今日女报的媒体担当和工作作风的一个缩影;也正是因为无数个这样的细节,我想说——今日女报,今生我无法将你遗忘。

 

今日女报曾经的编辑记者们的故事

刘桂林:跟着一台相机进的女报

老友简介:2000年进入《今日女报》工作,期间担任摄影记者,新闻部副主任,荣获“湖南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于2006年离开报社,现为《三湘都市报》摄影部主任。

跟《今日女报》的缘分开始于一次采访:那一次,是在湖南省商业系统十佳明星评选现场,《今日女报》当时的社长李玲要我为女报拍一些照片。之后,李玲几次派人找我,想请我到女报工作。2000年底的一天,李玲又派人来找我。下午,我去了女报,总编辑王伏虎也在李玲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些我所在报社的报纸,笑着对我说:“我仔细拜读了你的大作,发现有很多不错的呢。”我一看,立马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凡是我觉得自己拍得不错的照片,他都打了记号。

这时李玲告诉我,报社要买一个好的照相机,想请我帮个忙,跟报社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北京购买,她问我:“目前市场上好的相机多少钱?”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回答:“6万多吧!”她立马喊来了财务,开了一张7万的支票给我。回到长沙后,我把相机递给她,她没接,只是笑着说:“你先拿去玩玩吧!”

因为这一件事情,大家都在说我是跟着这一套摄像器材进的女报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除了李玲给我的信任感,还有王总的那种跟我相似的图片眼光,也是我最后选择女报的原因。

 

我把青春献给你 今日女报曾经的记者编辑们

文艳

文艳:我们相互依存了最美好的青春

老友简介:1998年11月加入今日女报,历任记者、情感编辑、《顶级TOP》广告总监。

今日女报复刊三十年,自己的女报职业生涯十三年,这样的数字不知算不算是一个巧合,但实实在在的,13年,4000多个日夜,我们相互依存了最美好的青春。

日子被切割成记忆片段袭来:

我的女报生涯,最“苦大仇深”的一段日子该属做今日女报情感版块《尘缘在线》那几年,和“玉宇清澄”一起,两个未婚人士做足了人生婚姻各个历程的文章:谈“恋爱”——成为“夫妻”——不小心“出轨”——只得“离婚”——最后有可能成就一段“都市情感”。那时候,办公室的情感专线算是全报社最火爆的热线之一,一两小时的长聊是常事。多年后偶遇一位素未谋面的热心读者,他惊呼:原来当时你连个“大姐”都不算!

2007年,只为一句“改变自己”,我接下了报社《顶级TOP》杂志一个重头栏目“湖湘之子”,定位采访湖湘各界领军人物。约采访对象成了最艰难的一步,“跟、粘、追”是常用战术,有次为了采访策划界大鳄叶文智,多次联系无果,最后追到了他在凤凰的“寝宫”,不料途中小遇一车祸,好在只受皮外轻伤,瘸着腿,采访到了叶文智。

2011年8月25日,因为内心不“安分”的因子始终存在,我选择了告别。离开报社那天,内心里满是感谢与祝福。

  凤网/今日女报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彭敏 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