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家书丨父亲“收礼”二三事

2020-01-21 阅读数 97752    赞 9

d47bf73e2b2b6d39842140dc8443950e@100Q_680w

编者按

岁末年初,阖家团圆。见字如面,纸短情长。为弘扬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家书传统,培养好的家教家风,湖南省妇联面向全省妇女姐妹发出倡议——新年新景走潇湘,美家美妇写家书!

让我们通过一封家书,把三湘大地脱贫攻坚发生的喜人变化转达给在外的湖南人,将湖南父老乡亲的深情牵挂和谆谆教导、留守儿童对远在他乡妇女的浓情思念传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以梦为马新年再出发!一起感受这些朴实文字里蕴含的精神和力量。

父亲“收礼”二三事

文/贺群英

送礼、收礼,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有嚼味的话题。演绎到今天,更发展为“潜规则”,“礼”早已不是那个“礼”、“物”亦早已不是那个“物”。但凡场面上的人、场面上的事,不管是商场还是官场,似乎都绕不开这个场面上的“礼”。不敢肯定父亲是否够得上算场面上的人,却有些场面上的“礼”事,在我脑海中刻下深深的铬印,甚而对我的性格秉性产生了深深地影响。

父亲是一名警察。八十年代,叫公安特派员,掌管一个镇(原来称公社、乡)的治安。他在这个以打钢球、卖废铁而闻名的湘中重镇一干就是10年。他以超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以过人的胆识和职明才干,把一个治安乱镇整治和管理得平平安安,成绩斐然,被评为全省十大杰出民警、全国公安战线劳模。这其中,自然有很多惊险、刺激,与违法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生动故事;也饱含他勤勉、劳苦,全身心为老百姓安居乐业默默守护的拳拳深情。一些媒体记者曾深入采访,拍摄和编写过一些事迹报道。可惜那时我尚不懂得收集和保存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过眼烟云。但有几个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片段,却始终无法忘怀,且历久弥新。

记得还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一天,家里来了一个远房亲戚,提着一只鸡,还有一些腊肉、鸡蛋之类的东西。父亲不在家,母亲热情接待了他。这位亲戚也没具体说什么,简单叙叙旧、道道家常就匆匆走了。父亲回家后我们才知道,这位亲戚原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家里有人“犯了事”,正好栽倒在我父亲手里,找我父亲说情不成,又送礼来了。第二天,父亲将礼物悉数奉还。事情怎么处理的,我们不清楚,反正这个亲戚从此就再也没有踏进过我们的家门。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在拒礼上几近成“洁癖”,很不近人情。用他自己的话说:“老百姓的水都没有喝过一杯。”他下乡或外出,总是背一个军用水壶。用记者们的话就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常在河过走,就是不湿鞋”。在这个方面,我们全家都十分支持,无怨言、不攀比,只图一个心底无私天地宽,活一个清贫自在安然。

九十年代初,父亲在县收审所任所长。收审所虽地处城郊,但国道、省道在此交汇,交通发达、前景无限。当时,一些胆子大、脑子活、路子宽的干部在城镇自建私房。这个地段的集市旁,就有当地派出所干警相继建了几幢楼,人称“公安半边街”。当地的村支书知道我父亲的“名气”,出于关心,更出于敬重,主动找到我父亲,劝我父亲也在这里建房,地皮由村里负责,不要我父亲操半点心。钱不够,可以借。父亲说国家有房住,建房做什么?如此这般,将这一份没有任何附加交易条件的大礼,婉言谢绝。不到十年,县城开发的推土机就到了这里,这个地方成为黄金宝地。当年的建房户,不仅房屋租金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光拆迁补偿这一项,有的就以百万计。当年的村支书对我父亲说:“当年不听我的话,现在后悔了吧?”我父亲却十分淡然地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吃得了多少,又用得了多少?”拒绝发财的机会,这不是第一次。包括请父亲入股甚至入干股的老板都被拒绝了。也许,对一些人而言,想捞钱发财不难,想固守清贫却不易。

父亲也并不是没有收过礼。

一天夜里,一个姓杨的老板提着一台电风扇,在镇党委书记的陪同下来到我家里。这个杨老板说,自己过去从未求过我父亲办过任何事,现在自己所办的钢球厂搬到株州去了,全家也迁到株州,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事求我父亲帮忙。我父亲这些年来的工作,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念及这些年来我父亲为全镇老百姓的辛勤付出,念及这些年来在这里经商办厂的平平安安,表表自已的一点心意,权且当个留念。就是这样,杨老板还是怕我父亲不收,把党委书记请来做工作。果然,尽管杨老板言辞恳切、情真意深,父亲依然再三推辞,僵持不下。最后党委书记下了“命令”,父亲才收下这份不寻常的礼物。就是这台“钻石牌”台扇,父亲把它当宝贝似的,从商店买来一块红绸子,不用时就用红绸子把风扇罩好。从心里,他是把风扇当成了一座奖杯,老百姓授予他的奖杯。时过二十多年,这台风扇依然没有退休,每到热天都能吹出清凉的风。

1989年冬,我今生难忘。

就是这年年底,父亲调离了工作十年之久的乡镇,也经历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离别。调令突然而至,父亲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县收审所管理混乱,牢头狱霸在监室内打死在押人员。公安局党委连夜开会研究,决定调我父亲到收审所任所长,担当整治大任。镇党委书记怎么也不肯放人,第二天清早赶到公安局陈情力挽。无奈木已成舟,只得服从。回镇后,书记就张罗着要为我父亲办一场隆重盛大的欢送会,以表彰他这些年的贡献。父亲极力阻止,要求不要打扰老百姓,他想悄悄地走,他有预感,他怕走得不“顺利”。可消息还是不径而走,当天即有不少老百姓三三两两到政府来,声言要邀集群众到公安局请愿,留住我父亲。父亲和政府领导反复做工作,他们才悻悻离去。也有不少老百姓带着各种各样的礼品、纪念品来,父亲一概谢绝,一个不收,一件不留。第三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将家具行李装上车,带着我们出发。可车刚出政府大门,外面就响起了鞭炮声,这家刚响起,那家就接着放,一家接一家、一户接一户。大家边放鞭炮边从家里或门店里走出来,围在车子旁。车刚开了不到一百米,就被围得无法走动。父亲不得不下车,一个一个握手道别,一个一个握手言谢。有的拉着我父亲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有的喊着:“贺公安,你不能走!”一个老太太,一手提着用红纸包着的鸡蛋,一手拉着我父亲的手,无论如何也要我父亲收下。父亲收下这份礼,更确切地说是领下这份情,向这个老太太、向周围的老百姓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人群中不知是谁最先落泪,很多人都流下热泪。父亲也掏出手帕,不时揩抹脸上的泪水。就这样,不到一公里的街道,我们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感谢声中、道别声中、祝福声中、鞭炮声中,车子驶出街口,父亲才得以脱身上车。我和母亲在车上早已被泪水模糊双眼,母亲说:“原来还不理解他拚死拚命地工作究竟为了什么,现在终于明白了。”这样感人至深的情景,除了影像,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描绘的;这样深厚真挚的感情,是任何物化的“礼物”都无法衡量的;这样感动人的经历,刻骨铭心,是任何时候都无法忘怀的,以至于时过二十多年的今天,我在记述这段文字时,依然禁不住泪水盈眶。

从学校毕业,我也当上了干部,后来又当上了所长、股长、副局长。虽然离“场面上的人”还有相当的距离,父亲却总是不忘时不时给我上“政治课”,要如何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其实,从骨子里,我早已遗传了他的基因,为人处世,总带着他的影子。以至于在社会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显得有些另类,也错失了一些“发达”的机会。也曾因此沮丧、徬彷、茫然过,但每每想到父亲的教诲,每每回忆起父亲的这些“礼事”,又挺直腰杆、昂首挺胸,走自己的路,无怨无悔。


(作者单位:邵东县应急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