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琪:刚毕业就下乡做村官 探索乡村社会服务新模式

2018-03-05 阅读数 149394

寻找最美 最美湘女 最美家庭 芳华潇湘

杨琪毕业的2016年正好是乡村创客计划的第一届招新。当时杨琪正因为课程要求走访日本的乡村地区,被杨琪国和发达国家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所震撼。于是,杨琪经过一番调研后提交了申请,回国的第三天就大包小包去了北京培训,不假思索地交付了两年出去,想去探索在中国乡村做社会服务的模式。

2016年8月,三个星期的培训之后,杨琪共24名青年”创客”一起下村了,政府也给杨琪颁发了村主任/支书助理和扶贫专员的聘书,希望杨琪能协助政府的扶贫工作,合力促进地区的发展。 

村子在湘黔渝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杨琪服务的寨子湘西州花垣县水桶寨位于深山,是个纯苗族村落,离县城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入村第二天,杨琪开始了入户调研,了解村民的普遍需求。因为是农忙季节,杨琪只能晚上摸黑到各个村民的家中,因为语言不通,只能耽误村干部的时间,让他们给杨琪充当翻译。虽然杨琪其中一名同事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经验,但是由于事先没有查阅贫困户资料,杨琪第一个晚上的调研进展缓慢,看得村干部在一旁很是着急。当天晚上回去,村里的会计就给杨琪上了一课,让杨琪整理出几个扶贫常用的问题模版,先把数据收集上来。之后几天的调研,虽然速度提了上去,但杨琪一直觉得这样只问浅层问题的调研方式不够专业。但后来杨琪才知道,现实比杨琪想象得还要复杂得多,一次访问式的调研无论设计出怎样规范的问题,也许根本得不到正面且有效的回答。事实上,一直到半年后杨琪开始筹划规模化养猪项目,需要村民全面参与进来的时候,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担忧才在杨琪面前展露出来。但是,杨琪挖掘最深层需求的初衷没有变,得不到真实的反馈,就在做产业的过程中多接触,多创造让大家畅所欲言的环境,渐渐的,更多的村民愿意向杨琪敞露心扉,收集到的信息也有规律可循了。

最初在村里的半年,杨琪不断重复着调研和出想法的过程,因为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乍一看上去真的太像一片处女地,好像在哪个领域都颇有大展拳脚的空间。这些想法有的一闪而过,有的不断迭代,有的付诸了实践,在教育,经济,医疗,养老等密不可分的发展环节里,杨琪第一批的创客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经济发展作为切入点,在各自的村庄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生产和销售特色产品以增收。

去年下半年,杨琪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做了两次农产品销售的尝试:

一个是刚下村的当月,杨琪联合周边两个村子销售了一次大山中的野生猕猴桃,两周的时间共众筹了19000余元,扣除成本后,共有25位村民分到约15000元收益。这一次销售,所有的环节都由杨琪自己全权负责,但也因为不熟悉流程,花了很多时间踩了许多坑,造成了较高的成本,回头想想其实很多的工作都可以交付村民来完成。今年的销售,杨琪计划在尽量估准销量的基础上,按销量分配村民的采摘任务,降低果子的损耗,也让村民能够有时间更积极地参与到品控和包装环节中来。

第二个销售对象是鼎鼎有名的湘西腊肉,11月开始试熏烤,12月开始组织村民杀猪、集体熏制,当作“年货”的品类之一,进入了各大众筹平台和黑麦的线下“年货节”销售。但是在这一次,杨琪的品控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腊肉是农家自烤,虽然可以保证猪肉的原材料,却没有统一每天熏制的时长。之前支持杨琪的工作,杀了两头猪的贫困户老爷爷,虽然猪肉的质量非常好,却在熏烤的步骤上没有达到标准,杨琪不得不狠心地把不符合标准的肉退还给他。老爷爷觉得很委屈,当场就把挑肉的竿子往地上一扔,对杨琪发脾气:“杨琪之前就不应该相信你们…”结果,这次年货节的销售数据虽然很好看,但是因为品控的原因,很多村民的收入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从此,杨琪做任何产品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并规定加工类产品必须找到有资质的代工厂加工,或统一制作。今年,杨琪申请到了25万元的资金,将和村民一起探索生猪规模化生态养殖之路。

经过这些尝试,杨琪总结出了以经济发展入手做乡建,需要依靠当地的产业能手带头和指导,更需要唤起村民的市场意识和产业意识,发扬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换句话说,就是需要融合进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因此杨琪就想,为什么不能换一个思路,不把合作社单纯地看成一个商业实体,而是也把它看作成是一个服务村中农民社员的机构,让它和社员一同成长呢?

2017年上半年刚成立的手工艺合作社就率先采用了这样的发展思路。由于苗族刺绣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琪和专业设计师一起评估了本地苗绣的价值,认为它在未来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冬,杨琪将村中有刺绣基础的绣娘绣女们集中起来,开展了一场刺绣培训,筛选了一批优秀的绣娘。2017年初,杨琪对接了数个订单提供方,终于在几个月前为GT尚流汇和耶鲁大学校友会两家有海外背景的机构做了两批礼品,为社员增加了收入,推广了杨琪的业务。与之前的合作社以很低的入社费用一下加入了约50位社员不同,这个手工艺合作社只加入了培训后受到认证的数名优秀绣娘,并向每位社员收取了200元的入社费用。自合作社成立开始,社员们手头的订单就没有停过,杨琪着重培养其中的一个有经验的绣娘,和她一起建立绣娘分级、定价等一系列的生产标准,并在今年中秋节开始推出自己项目的品牌产品和礼品定制服务。今年9月,杨琪和广东绿芽妇女发展基金会所共同发起的“苗绣之家”项目筹款成功,杨琪将会利用近10万元的款项,重新布置村里的村民服务中心,提供妇女们苗文化、农业技术学习、手绣和文娱的场所。从今年年初开始,针对本村苗绣的报道层出不穷,杨琪也带着苗绣产品登上了央视“朗读者”的舞台,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一湘西群山中的民艺,也因此对接到了更多的资源。

这一年来,杨琪经历了从感觉什么都能做,到感觉什么都不能做,再到夹缝中挤着做的过程。原本以为带着理念和理想下村,就可以在人家的地盘上大刀阔斧开始为乡村发展设计方案了,才发现当一切项目都需要自杨琪掌握进度的时候,当杨琪拥有足够的自由度的时候,反而举步维坚。杨琪曾经想建米粉厂、想养鸭子、想发展旅游、想做自己的刺绣时尚品牌,但最终发现只能从最易做的做起——探知到村民和村中现有产业的真正需求,设计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或者服务模式,把现有的产业和大家急需的服务做得更好。

虽然跌跌撞撞,杨琪和杨琪的团队也开始了第二年的探索。杨琪想,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承认,但杨琪作为农耕民族的后代,对于自然和土地是有一种天生的情感的。因此,虽然杨琪不会做农活,甚至曾经在农村住的日子都屈指可数,却仍然能被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和为这片土地服务的人们所感动,从而想加入他们的行列。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支农扶农,甚至从城市人变成农民,杨琪开始慢慢期待新中国农民的样子,他们将会是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所生活的新型农村是一个什么一样的地方,肯定,是很温暖而萌发生机的地方吧。所谓不忘初心,放得始终,杨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文化传承和地区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