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全运之火耀湾区 同心之舞绘华章

2025-11-10 阅读数 17778

文/郭云慎

11月9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举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体育盛典,是“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首次联办的“国家大考”;是5.6万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活力与创造力的“集中公演”;更是14亿人民对体育强国梦的集体致敬。

“简约”办赛里藏着“精明”和“精彩”。开幕式近两万平方米的舞台,没有一处地面机械装置。这可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大道至简”的办赛智慧。75分钟,三大板块,五次带观众彩排,三次全要素演练,开幕式主创团队用“工匠精神”把“简约”融入每个细节。不新建大型场馆,广东赛区75个场馆90%靠改造;不搞“人海战术”,演职人员比往届精简30%;不重“奢华排场”,预算向科技赋能与惠民工程倾斜。看似“做减法”,实则“做加法”。省下来的钱,投向了场馆赛后开放,投向了全民健身设施,投向了湾区“一程多站”旅游线。从“精打细算”到“精准投放”,十五运会算出“精明账”,用绿色低碳、智能共享、全民受益丈量出了新时代办赛的“新高度”。

“老传统”撞上“新科技”,文化就有了“破圈力”。当醒狮与VR交互,英歌与全息投影共舞,龙舟借助AR技术“划”进观众席,传统文化变得可触摸、可交互、可共情。郎昆团队“上百次调整”点火方案,陈维亚坚持“科技不喧宾夺主”,为的就是让“老传统”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从粤剧身段到港乐旋律,从广绣纹样到麒麟舞步,开幕式用“科技之笔”在岭南文化的“老画布”上,绘出了青春态、国际范、未来感的“新图景”。这图景里,有文化自信的“底气”——不照搬、不媚外,扎根本土、以我为主;有开放包容的“大气”——三地文化“各美其美”,湾区元素“美美与共”;有创新创造的“锐气”——AI、机器人、裸眼3D轮番“硬控”观众。这不是炫技,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方式。

“同心圆”里看“大文章”,办赛就是“办发展”。三地升国旗、唱国歌,运动员代表团同时入场,公路自行车赛串起港珠澳大桥,马拉松横跨深港双城,开幕式上的每个“同框”,都是湾区“软对接”的“硬印证”。从“同频沟通”到“同心决策”,从“同步执行”到“规则互认”,十五运会用“三地三同”的联合办赛模式,探出了制度型开放的“新路子”。当3200余名记者用镜头对准湾区,当港澳车“北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当“全运主题游”与“520荔枝节”“太极拳+舞龙舞狮”深度融合,赛事的流量就变成了发展的增量、区域的声量、民心的分量。十五运会的“同心圆”画得越大,中国体育“朋友圈”就越广;开幕式的“聚光灯”越亮,中国故事的传播力就越强。这才是“全运”二字的“题中之义”。

圣火已燃,征程再启。在湾区“同心圆”里燃起的“全运火”,终将照亮体育强国的新征途,照亮民族复兴的新征程,照亮每一个普通人心中那个“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梦,照亮更加健康、更加活力、更加自信的中国。


来源:新湘潭

编辑:鸢尾蝶

审核:吴雯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