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约新丝路,中欧班列跑出开放加速度

2025-09-12 阅读数 6861

文/吕金艺

9月10日10时20分,在星沙海关监管下,一趟满载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小家电等货物的中欧班列徐徐驶出长沙国际铁路港。该班列将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境,15天后抵达俄罗斯。截至当日,中欧班列(长沙)自2014年10月开行以来累计发运6247列,开行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十载砥砺奋进,中欧班列(长沙)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一路见证着长沙乃至湖南对外开放的坚实步履。回首2014年10月,首列长沙—杜伊斯堡国际货运班列的汽笛鸣响,宛如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此后,中欧班列(长沙)开启了它的逐梦征程,到如今连续4年保持千列规模,拥有12条稳定运行线路,足迹遍布亚欧近30个国家100个城市,“钢铁驼队”已成长为湖南对外开放的“金色名片”。

入选国家集结中心,是对中欧班列(长沙)过往成绩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强力赋能。从物流层面看,这将极大提升长沙在中欧班列运营网络里的核心地位。过往,受限于物流资源分散、转运效率不高,货物在集结、中转环节耗时费力,影响班列整体效益。如今,有了国家集结中心这一“金字招牌”,长沙将吸引更多货物汇聚,优化资源配置,让货物能更快速、高效地运往目的地。以湖南本地制造业为例,像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的大型工程机械产品,以往出口欧洲,从货物集结到装船发运,流程繁琐且耗时久。未来,依托国家集结中心完善的物流体系,这些产品能在长沙迅速完成集结、报关等流程,搭乘中欧班列直抵欧洲,大大缩短运输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产业协同方面,中欧班列(长沙)也将发挥更大的“黏合剂”作用。一方面,吸引更多外向型企业落户长沙。想象一下,一家有意开拓欧洲市场的电子企业,在选址时必然会优先考虑物流便捷、运输成本低的地区。长沙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完备的物流配套和高效的运输服务,无疑极具吸引力。企业落户后,不仅自身能借助班列快速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推动本地优势产业扩大出口规模。湖南的特色农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等,通过中欧班列稳定的物流通道,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拓宽销售渠道,提升湖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实现产业与贸易的深度融合。

中欧班列(长沙)为长沙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通过班列这条“纽带”,长沙企业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的城市和企业建立更紧密联系。以文化交流为例,长沙的文化创意企业可借助班列将湘绣、陶瓷等特色文创产品运往欧洲,举办文化展览、交流活动,让湖湘文化走出国门;同时,引进欧洲先进的文化创意理念和技术,实现文化领域的双向交流、共同发展。在技术领域,长沙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与欧洲同行开展技术合作、共建研发中心,通过班列运输研发设备、零部件等物资,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中欧班列(长沙)作为湖南对外开放的“金名片”,承载着内陆地区走向世界的梦想。它以钢铁般的脊梁,扛起了湘品出海、世界好物入湘的重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版图上,描绘出长沙开放发展的绚丽篇章。展望未来,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班列(长沙)必将继续“长”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为长沙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与有力支撑。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编辑:陈雪炎

审核:唐天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