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泰勒,有一种信念永不过时

2025-09-12 阅读数 56869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历史从不遥远,只是常常等待一个被唤醒的契机。

今年5月,记者在位于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发现一张馆藏珍贵照片。照片上,毛泽东主席与美国青年威廉·泰勒并肩而立,背景是1945年7月延安机场的黄土与蓝天。他是谁?为什么会来到延安?

湖南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奔赴芷江、上海、延安、重庆四地,历经数月采访调查,最终确定他曾是一名普通建筑工人,抗战中被日军俘虏,后成功脱逃,在中国百姓与八路军战士的帮助下被护送至延安,安全回国。身份廓清,精神显影: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一张照片,跨越80年,为何值得如此追寻?因为细节里有事实、有真相。泰勒剪断铁丝网跳出战俘列车那一刻,四周危险重重。沿线百姓冒死给他递水送饼,八路军倾力护送。80年后,湖南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追寻采访、越洋连线,正是要重申朴素的常识:中国抗战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随后的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和千千万万泰勒一起的,是写下《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在冀中前线创造“流动手术台”奇迹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是让世界聆听到延安之声的英国专家林迈可……这些国际友人的帮助,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一种精神,为何至今令人震撼?因为时代需要坐标。个别国家重拾“本国优先”,技术封锁、金融制裁接踵而至;气候变化、区域局势紧张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再次站在十字路口。80年前,泰勒被八路军和百姓成功营救;80年后,中国把援非医疗队、杂交水稻、菌草技术、维和部队送上“地球列车”。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价值:命运与共,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何以有幸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写下了抗敌御侮、保国灭寇的壮丽史诗。今天,湖南是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会址,拥有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正将国际主义精神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80年前,泰勒说:“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80年后,他的遗孀在视频连线中哽咽:“直到去世,他对中国人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作为国际和平城市,芷江收藏毛泽东主席与泰勒的珍贵合影,其实是在完成一次精神的“反向护航”——当年八路军和老百姓护送泰勒穿越封锁线,如今,我们护送这份跨越国界的善意穿越历史的尘埃。

在“脱钩”“断链”“筑墙”的喧嚣里,是否仍愿意为他人留一盏灯?在算法推送的“同温层”里,是否仍愿意倾听不同肤色的心跳?我们的回答写在杂交水稻的推广里、写在高铁漂洋过海的承诺里,也写在纪念馆这张被岁月揉皱又抚平的老照片上。

时光向前,信念永恒: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从伟大抗战精神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坚守正义、携手同行,才是全人类发展的希望所在、前途所在。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陈雪炎

审核:唐天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