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向“新”提质谋发展 因地制宜绘蓝图

2025-05-21 阅读数 25977

文/何丹霞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产物,更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动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实际、因势利导,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因地制宜锻造“新引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差异显著,这就决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搞“一刀切”。东部沿海地区可依托数字技术、高端制造领域积累的先发优势,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中西部资源型地区可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将传统能源优势转化为氢能、储能等新兴行业的竞争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则可借智能化改造的东风,推动装备制造业“老树发新枝”。上海张江科学城以基础研究为引擎,孵化出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贵州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打造“东数西算”枢纽节点。这些“因势而谋”的生动实践证明,精准地把握地方特色与产业发展趋势,才能让新质生产力“落地生根”,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推力。

聚链成势共绘“同心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以科技创新为“弓”,实体经济为“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靶心发力。当前,全球竞争正从“技术应用”转向“源头创新”,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亟待破解。座谈会上提出的“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正是要打破科研机构、企业、高校间的壁垒,搭建起“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直通车。同时,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能”代名词,通过数字赋能、绿色技改,钢铁、煤矿等行业正焕发新生——宝钢“黑灯工厂”实现全流程无人化,湖南郴州711矿成功蝶变为特色文旅小镇,传统产业的“破茧重生”同样孕育着新质生产力。

三位一体构建“生态圈”。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缺口超千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高端人才尤为紧缺。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一方面,推动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另一方面,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激发人才活力。事实证明,只有构建起“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才能实现人才与产业共舞、科技与经济共振。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区域竞争的“胜负手”。这既需要战略定力,拒绝盲目跟风“造概念”;更考验实践智慧,善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当科技创新之火点燃产业升级引擎,当万千人才的创造力在中华大地上奔涌,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必将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今日郴州

编辑:罗雅洁

审核:唐天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