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莲城e评:战国帛书“越洋归家”激活千年文明基因

2025-05-20 阅读数 33120

文/邹耀宸

近日,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记忆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跨越太平洋回到祖国怀抱。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3时55分,这两卷漂泊海外79载的战国帛书平安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又一次“密码解构”,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文化自信的又一生动诠释。

子弹库帛书于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它们本应是解读中华文明基因的重要密码,却在国力羸弱之际被迫流落异乡。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踏上归途。当“五行令”残片越太平洋的云层平安落地,这不仅是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更彰显着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话语权提升。从被动追索到主动回归,每件流失文物的回家路,都在书写着文明古国走向复兴的时代华章。

此次文物回归,是世界对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正面回应。国家的强盛使中国在此次文物追索中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跨越。比起以往在拍卖中为了自家的瑰宝与外人争得面红耳赤,这次的“帛书归乡”以扎实的溯源研究构建证据体系,以文明对话取代零和对抗,一扫商业购买“权宜之计”的心酸,消除了对中华儿女情感上的“二次伤害”,既坚守文物主权又开创合作范式,为破解殖民历史遗留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帛书归来的现实意义,早已超越文物本身价值。当帛书回归故土的那一刻,“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而子弹库帛书的回归则恰似一记惊雷,传递出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强音。这份自信,源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底气,发展于民族复兴征程的实践,升华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和推动建成文化强国的决心。

烽烟曾卷楚帛去,今乘东风返故乡。我们期待《四时令》早日归乡完成“楚帛团圆”,更坚信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人心,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扎实推进,会有更多承载民族记忆的瑰宝踏破烽烟归来,激活华夏文明基因,实现由颠沛散失到重回家园的华丽转身。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编辑:喜之郎

审核:唐天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