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用“有事好商量”助力基层治理

2025-01-06 阅读数 6044

文/鱼予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基层协商民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基础、最广阔的舞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将民主与治理结合起来,紧盯群众需求、强化多元共治,进一步通过“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实践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养老医疗、邻里纠纷、噪声扰民、环境卫生等“小切口”问题,无不蕴含着老百姓最真切的“幸福密码”。而如何从破解矛盾中找到新思路新模式,在解决问题中积累新经验新办法,让群众“呼声”变“应声”,“难事”变“易事”,“忧心”成“舒心”。无疑,用“有事好商量”助力基层治理,是有益的路径。

再小的声音,都是时代的回响。问需于民,方知群众所需,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真正让群众满意,才能化民力为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畅通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是激发群众协商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社情民意直通渠道作为了解民情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和决策施政的重要参考,从群众的愿望诉求中挖掘金点子、好办法,并充分体现到决策中去,让可见、可触、可感、可享的幸福感日益提升。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更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有事好商量”强化基层治理公共性和民主议事开放性,搭建分领域、全覆盖的利益表达渠道,铺设自下而上的民生议题设置机制,引导群众客观理性反映情况、表达诉求,深度挖掘症结所在、关键所在、根源所在,促进精准施策和精细服务,将群众期待什么、操心什么明了于心,做到有需求、就有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把基层“治理”变社会“智理”,好的工作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善作善成的法宝。大到就业、就医,小到解决小区绿化带补种、规范施划停车位、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治理等民生问题,这些看似小事,却都是民生大事,是实实在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搭建“有事好商量”平台,一则有效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二则有效减轻基层政府的社会服务负担,架好联系群众“连心桥”,如此才能更和谐。

“行大道、民为本”。用“有事好商量”助力基层治理,问需于民,方能凝聚更多民智。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打通“最后一公里”,关心群众诉求,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事事处处把人民放在心上,就能得到群众真心的拥护和支持,让党心民心凝聚得越来越紧,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夯实强大的民心民意基础,激活智慧的力量源泉。


来源:红网

编辑:徐珂

审核:吴雯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