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97:香港“回归宝宝”湖南读大学

2017-07-03 阅读数 376660

香港回归20周年

陈万宁(后排右三)与同学们在一起。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立

生于1997年,让这群孩子有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生——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约3个月后,陈逸飞在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飘扬下的香港特区出生。据香港特区统计处数据显示,当年共有59250名像陈逸飞一样的婴儿呱呱坠地,外界对他们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回归宝宝。

今年的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依照中国的传统,男子二十谓之弱冠,今天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年礼。”

对于“回归宝宝”们而言,这也是他们的“弱冠之年”。在这个年纪,他们大多数进入大学学习,其中有一部分人便来到了湖南的高校,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三湘大地接受文化熏陶。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前后,他们也接受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随着特区成长的人生经历和在湖南求学的故事。

家国情怀:“回归宝宝”享受“家国福利”

对于出生于1997年的“回归宝宝”,香港社会关爱有加,不仅有机构去函了解其身心发展,偶尔还有不少令同辈人羡慕的福利“从天而降”。

1997年出生的陈万宁目前正在中南大学机电管理学院读大一。他回忆说,2007年特区成立十周年,香港迪士尼乐园曾给所有1997年出生的儿童送上全年免费通行证,“凭身份证便可领取”,可惜的是他没去成。今年20周年,陈万宁听说迪士尼乐园同样给“回归宝宝”们送出了全年免费畅玩的福利,“尽管已经不是儿童了,但还是想去玩一下”。

虽然没能亲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升起的那个庄严时刻,“回归宝宝”们对于特区与国家的认识,更多是来自于父母的讲述、书本的传授以及时不时出现的“福利”——但“生于1997”,这个特殊的年份注定让“回归宝宝”的成长历程中伴随着时代的符号和印记。

在中南大学读电子商务的陈逸飞至今仍记得,11岁那年,父母带他到内地老家——福建省福清市祭祖的情形。

那天下着大雨,第一次进入大山里的陈逸飞开始感觉“很不舒服”,也“不太愿意”,因为爬山“让他的新鞋子上沾满了泥巴”。但是,平常很开朗的爸爸妈妈表情严肃,陈逸飞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尽管不懂大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幼年的陈逸飞觉得,这个仪式很庄严,“整个空气都很凝重。”

陈逸飞说,正是当年祭祖的场景,让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家国情怀。

在同样出生于1977年的冯丰(应本人要求化名)看来,他对于“国家”最初的概念,是在读小学时每月一次的升旗典礼上,“大家会一起唱国歌”。冯丰的国歌唱得比其他小朋友都好,这是因为父亲买了一个金紫荆花装饰摆件放在家里,这个金紫荆花“能够循环播放整首国歌”。

2003年3月,香港爆发非典疫情。陈逸飞说,当时自己还小,只记得有过这么一段时间,长大之后才了解到那段时间里香港人的精诚团结,以及内地和香港密切的防疫合作,这让他“非常感动”。

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与神舟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彼时年幼的冯丰也感受到了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项目在香港沙田马场举行,冯丰记得,当时整个香港的奥运气氛都很浓,“大人小孩都在谈论奥运项目”。陈逸飞回忆:“香港代表队当年在羽毛球项目上出师不利,结果,坊间、舆论都在责备香港队不争气。”

香港回归20周年

香港回归20周年

姚莹怡。

湖南情结:自小就下决心要来长沙看看

自幼喜欢历史的陈逸飞,对长沙非常感兴趣,因为长沙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爸非常钟爱抗日题材作品,在我小的时候他就告訴我,是湖南人拖住了日本的侵略,有一半日军在湖南阵亡,长沙也是二战时损失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所以我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来长沙看看。”

虽然“文夕大火”烧了大半个长沙,但陈逸飞看见岳麓书院和天心阁时,依然能感觉到历史文脉的延续。

同样被长沙的历史人文所吸引的,还有在中南大学2016级法语专业就读的香港人王浚岳,对语言和文化很感兴趣的他,“想要去不一样的城市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陈万宁则感觉,“能和很多优秀的内地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很有挑战性”。 

在中南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读大二的姚莹怡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内地的大学,是因为比较看好内地的市场及经济发展,“国家不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吗?习主席这次还说要支持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优势和作用。我相信以后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更会加强,正需要了解两地情况的人才。”

“湘港”差异:当虾饺碰上麻辣小龙虾

湖南气候湿热,湘菜重油喜辣,这可能是大多数香港学生来湘遇到的第一个小难题。

姚莹怡刚来湖南,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港澳台学生湖湘文化考察活动。在岳阳的餐馆,她第一次见识到了小龙虾的辣,这让习惯了清淡鲜甜口感虾饺的姚莹怡一下懵了:“小龙虾一入口,我就开始发热、流汗、流鼻涕,喝了好多水,胃都像在烧一样。”

有了这次“教训”,姚莹怡每次回香港,都会带一些零食放在行李箱。但很快,姚莹怡就习惯了湘菜浓郁猛烈的口感,带来的零食大多分给了内地同学。

陈逸飞来长沙之前,“以为这里物资很匮乏”,他在背包里带了很多费列罗牌的巧克力;到了之后,“发现学校的超市就有费列罗卖”。如今,陈逸飞已不再大包小包地从香港带东西过来,因为“很多东西长沙也有”,而且,内地的同学教会他用淘宝之后,“什么都不愁了”。

语言交流,则是“回归宝宝”们面对的另一个小问题。

“我们说话以粤语为主,夹着英文,这边的同学都讲普通话,有的方言口音很重,刚开始很难听懂。”虽然香港从幼儿园就开始教普通话,但姚莹怡的普通话同样“口音很重”。

不过,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在湖南的“回归宝宝”们很快入乡随俗。喜欢打篮球的陈万宁加入了院里的篮球队,经常代表学院“出征”。姚莹怡经常和内地的同学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到闭馆。夏日蚊虫多,有同学贴心地给姚莹怡传授“防蚊秘诀”,这让她感觉“很暖心”。王浚岳则很享受老师和同学们“没有把香港来的我当作外人”的感觉。陈逸飞认识了“很多天南地北的同学,‘魔性’的东北话真的很有意思”。

文化碰撞:连接两地的沟通使者

关于学习,一些“回归宝宝”担心课业跟不上,一来教育方式有差异,二来内地同学实力很强。陈万宁、冯丰和陈逸飞均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表示,目前让他们最头疼的学科是数学。中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综合科的老师向学勇告诉记者,因为课程设置的差异,香港学生的数理基础和内地学生相比还是有差距,“但香港学生的优势很多,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表达,并善于独立思考”。

课余,“回归宝宝”们免不了被内地同学问及香港旅游购物、港式美食、粤语金曲、影视剧……聊起流行文化,年轻人们的共同话题总是很多。张国荣、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邓紫棋等新老港星受到很多内地同学的喜爱,而陈万宁本人,也非常喜欢内地的邓超等明星。

在不少“回归宝宝”看来,香港值得了解的地方,并不仅限于流行文化。

姚莹怡认为,香港的创新精神与国际化的视野非常值得推崇,“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场大型展览以及交流会,吸纳各种文化以及创意。”

陈万宁则认为,香港的城市规划比内地要好,民众的公共利益意识比内地要强,“在长沙过马路我有点怕,车和人都横冲直撞的。还有很多人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吸烟……”

不过,“回归宝宝”们也非常肯定内地城市的优点。

“说实话,香港很多地方还不如内地。就拿高铁来说,要是一直在香港,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坐这么快的车。”陈逸飞告诉记者,他很喜欢长沙,在湖南比在香港要自在很多,“香港人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回到狭小的屋子里,工作重压之下,人情味也越來越淡了,反而是内地比较有人情味。”

尽管两地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来湖南就读的“回归宝宝”们无形中也成为了两地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主任刘锦看来,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来到内地就读,推动了两地教育交流,有效促进了港澳师生对国家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发展道路的正确认知,增强了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

喜欢抗战历史的陈逸飞,接下来准备去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看一看,“记忆中的历史,会让你眼前的景象产生一种让人着迷的魔力,我想用自己的脚去发现祖国的这种魔力。”

TIPS:

香港回归20年,近7万名香港人来内地读大学

香港回归之后,与内地的各种交流日渐频繁。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主任刘锦6月2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回归20年来,内地200多所高校培养香港学生近7万名。截至目前,有超过1.5万名香港学生在内地23个省(区、市)的23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读。据记者了解,湖南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都有香港学生前来就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回归宝宝 今日女报/凤网 李立

相关推荐

  • 这些让香港人念念不忘的新鲜食材,其实全都来自湖南的肥沃土壤——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湖南历来是我国粮食、蔬菜、肉食等农产品生产大省,也是重要的港澳农产品供给基地。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以及湖南省商务厅数据,早在2009年,湖南出口猪肉制品占香港市场的70%以上;如今,三成以上供应香港的蔬菜来自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