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克强回信可以看出哪些道理?

2012-07-21 阅读数 267646

7月19日,当记者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回信一事电话采访龙贵菊时,仍在四川的龙贵菊特别高兴,也非常感动,连声说谢谢,并表示一定刻苦学习,努力上进,争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据7月20日湖南日报报道)

龙贵菊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这个18岁的湘西女孩因为李克强的亲自“关照”,而不因家庭贫困失学。其实,这只是个例。毕竟,这样的孩子在贫困地方还很多,这就给我们的党与政府提出了一个问题:对这些孩子,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如何去做?!

当然,如李克强深入村寨农户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看到、帮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但全中国,光中央领导去亲力亲为,也不现实;况且,他们的主要责任在管政策、定方针、抓全局。他们的下乡入村作风可嘉,调研行为必要,但更多的是给我们各级各地各部门的领导提了醒:你们在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李克强的行动及回信基本回答了这个问题,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强国之要,在于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未来之基,在于孩子。中国的教育是个大问题,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国运民生,所以谁也忽悠不得,敷衍不得。但教育改革至今,严峻的现实又在考量我们党与政府如何度过“这个阵痛”。

或许就是这个“隐痛”催促着李克强等领导人来到贫困地方湘西,牵挂着那些“可怜”的孩子。

其实,从龙贵菊写给李克强的信中也可以看出,穷人的孩子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好学,只要有一定的平台,他们就可以展翅高飞,在梦想与理想的天地自由地翱翔。这也就告诉社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地方的孩子也能学好学业,从而为家乡、为祖国,作出贡献,多做贡献。

湘西是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多种因素,还很不发达,也不开放,这就给那些穷山沟飞出的金凤凰们多了一份责任与使命:家乡要发展,祖国要富强,需要你们,需要你们这些人才。所以,必须“珍惜时光,刻苦上进,掌握真本领,成为有用之才,既圆自己的青春之梦,将来也能更好地回馈家庭和社会,报效祖国。”

李克强的回信,不仅是对湘西贫困地区的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关心,也是对湘西州干群的极大鼓舞。我们只有创造条件,确保被大学录取的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才对得起他们的一片关爱,这其实也就是湘西发展的希望所在。

湘西多年来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关心、重视,一直是全省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也是中央的“心头肉”,不仅纳入了西部大开发的“笼子”,也被确定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的试点地区,这就给湘西的发展包括教育事业,提供了一个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有了中央与省里的一直关心与支持,加上本地人才的健康成长,湘西的发展,应该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这一切的一切,湘西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湘西人民不仅朴素,更是感恩的。从龙贵菊深情的回忆可以看出,把李克强入村到家,他们“全村人都像过年一样高兴”。这就是鱼水深情,是血肉联系,是官民同心同德的表现。如果,领导人与百姓的关系,一直处于这种和谐交融的境界,正如当初我党革命、建国时一样,就没有搬不动的大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中国的百姓是全世界最好的百姓,很多人都在这样说。但为什么今天有的地方或有的时候,那么紧张?甚至互不信任,发生冲突?根本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一些党与政府干部忘记了宗旨,背叛了“主人”,“你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就会不把你放在‘公仆’位置上”,这个道理,其实十分明了。

思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盼,决群众之所难,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也才能把为民造福,始终作为想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样人人为民、处处为公,就没有得不到百姓信任与拥戴的道理。

“国家对困难学生是有扶持政策的。我们一定帮助解决,不能让孩子失学。”“一定要做到不使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李克强的坚定,不仅燃起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希望之火,更是燃起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与信心。是呀,官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打下天下,并且治理成今天的世界强国,靠的就是群众路线这个法宝。有了这个法宝,龙贵菊的命运会改变,湘西的命运会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也一定会改变!

江旺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