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讯(记者 陈寒冰)没有使用一句画外音,没有编写一句台词,一切都是无比的真实,传递的是爱和温暖……1月16日,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在长沙点映。作为一部纪录片,《武汉日夜》的一大特点是在“无序”中进入拍摄的,突如其来的疫情,临时成立的拍摄小组,甚至没有固定拍摄对象——有些人,拍着拍着就不在了。
30位摄影师一线拍摄超千小时素材
《武汉日夜》的导演曹金玲说,她相信真实的力量。《武汉日夜》由30位摄像师共同完成,他们是来自湖北广播电视台、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等武汉媒体的摄影记者、摄影师。他们用生命记录生命,在抗疫一线共拍摄了1000多个小时的珍贵素材。
该片以疫情最前沿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孕妇运送志愿者为辅线,展现了平凡的医护人员及百姓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的温暖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有使用一句画外音,没有编写一句台词,一切都是无比的真实。
电影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这场席卷世界的灾难中,中国的表现以及全社会的应对策略。不少观众表示,这不光是一次抗疫的回顾,对全世界的抗疫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参考意义。
普通人的故事带来共鸣
电影时长95分钟,聚焦的都是普通人,片尾字幕里可以看到他们有外丝援鄂护士、76岁重症患者、产妇、住在停车场的医生、救援队队员……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是一部毫不煽情却让人泪流满面的影片,但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生命顽强延续的美好,传递温暖和大爱。
七旬老人石长江枕边粉色的小收音机多次出镜,里面每次都传来稚嫩的童声,那是石长江的孙子录的儿歌,孙子盼望爷爷早日回家。小小收音机见证了普通人最朴实的亲情,安慰了观众,也见证了情感力量带来的奇迹——治疗95天后,老人终于挺了过来。
电影里关于医护工作者的刻画也颇多,除了各地援鄂的医疗队,还有金银潭医院的一对医护夫妻,他们在抗击疫情一线携手工作了120天。丈夫是医生,妻子是护士,为了保证家人的安全,他们晚上睡在医院停车场上的车上,一大早醒来继续回到医院工作,两人在车上休息时会讨论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好好上网课,丈夫说不能给儿子过生日,也没法过结婚纪念日了,妻子则笑说那就欠她一个大礼物。后来疫情好转,两人买了一些儿子喜欢的东西回家,站在门外,与儿子相隔好几米交流了一会,妻子惊奇地发现儿子变声了,手掌长大了……
正是这些简单的生活对话,以及平淡琐碎的日常,让《武汉日夜》这部电影充满了人情味,给观众带去了共鸣和共情。
“生与死”的交替看哭观众
《武汉日夜》在呈现死亡方面很克制,但还是让观众潸然泪下。一位护士的爸爸在重症病房去世,护士哭倒在病房外也未能见到爸爸最后一面……而“生”的方面,该片也给观众带去了不一样的视角,疫情期间武汉有专门接送 孕产妇的志愿者队伍,在刻画志愿者队伍时,从他们发的微信语音和日常交流里也展示当时接送孕妇的艰难。
这其中展现生生不息、生命延续的是婴儿“小企鹅”的诞生。身为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产妇,要进行剖腹产,但丈夫不能陪床,虽然女医生安慰说会随叫随到,甚至以自己剖腹产后10小时就下床的经历来安慰她,但这位妈妈依然委屈地哭了。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就有了名字叫“小企鹅”,诞生后为了监测有没有被感染而立刻送去了儿童医院,儿童医院里多个小婴儿的镜头也给观众带去了生的希望。
这些记录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同时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武汉人民的不易和坚持,牺牲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