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 记者 吴雯倩
“小朋友们,你们吃过什么粑粑?”
“糖油粑粑”、“艾叶粑粑”、“玉米粑粑”...
“那你们吃过‘月亮粑粑’吗?”
“月亮粑粑是用什么做的?月亮吗?”
“月亮粑粑呀,是用爸爸妈妈的爱做成的。”
6月24日,长沙梅溪书院。
大朋友小朋友们齐聚一堂,聆听了一场特别的绘本故事活动:来自长沙本土一双特别的母女绘本画家——蔡皋、萧翱子主讲的题为《久远的童谣,不变的童心》童谣绘本创作分享会。
学唱童谣,有助于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育,长大后更成为温馨的童年记忆。可惜的是,在文化剧烈变动、方言备受冲击的当下,会唱原汁原味家乡童谣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少。倾耳听去,普通话的儿歌四处在唱,方言童谣却近乎一种文化遗存了。
怎样让古老的童谣为今天的孩子接受?著名画家蔡皋和女儿萧翱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童谣变成绘本。
在分享会上,青年绘本画家萧翱子讲述了她与孩子关于绘本故事的动人时间,分享了她在孩子与绘本故事共同成长的童年里,与童谣的深刻感情,同时萌生了与母亲一起通过绘本创作传承童谣的想法。
萧翱子说,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希望通过绘本将这笔代表本土乡味的原创文化财富传颂开,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受益。
年过七旬的著名画家蔡皋回顾了她与童谣结下的不解情缘。
“我的外婆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会念许多童谣,我就是一边跟着外婆那鞋垫子一边听着她的童谣,就是‘得了大路’(长沙方言,意为赚了、大有收获)。”
蔡皋现场为小朋友们念诵了一首当年听外婆唱的长沙童谣《麻雀子生蛋粒粒滚》,朗朗上口韵律十足的歌谣曲词博得了小朋们的掌声和欢呼声。
蔡皋表示,民间童谣大多经过了代际传承,并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此民间童谣的韵味和趣味都需要用方言来唱才能体现。
“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童谣,例如广东有家喻户晓的《月光光》《落雨大》,湖南则有极具代表性的《月亮粑粑》《月亮走我也走》等,这些童谣作者都已无从稽考,通过口耳相传至今,是一笔高贵的财富。”
本次活动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参与举办,是长沙梅溪书院周年庆系列活动中极具趣味、童心和乡情的一场生动展现。
人物故事:
图片/当当网络
蔡皋,1946年生,长沙人。她是中国图画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国内原创图画书尚处萌芽状态的上世纪90年代初,她就凭《荒园狐精》在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BIB)上捧得了国际图画书最高奖项——“金苹果”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画家。她的名作《桃花源的故事》是日本图画书教父松居直最爱的作品之一,其插图更是为日本小学国文教科书所采用。
蔡皋十分热爱民间文化——爱那些神奇的民间故事,爱那些她从小听过唱过童谣。画家的艺术敏感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使命感让她一直不曾放下自己的画笔,她于去年出版了绘本《月亮粑粑》和《月亮走我也走》,这两首脍炙人口的长沙童谣被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蔡皋画成了绘本,甫一问世即轰动湖湘。
蔡皋的创作思路也启发了同为画家的女儿萧翱子。
萧翱子,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并担任绘本工作室负责人。
她自小接受家庭艺术熏陶,亦深受母亲的影响。她曾与母亲合作过绘本《火城一九三八》,生动再现了1938年长沙城的那场大火。
此次她推出的童谣绘本是《麻雀生蛋粒粒滚》和《青蛙笑翻了》,文字和插画风格都有别于母亲蔡皋的月亮系列,显得更为热闹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