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讯(记者 江昌法) 从“爱心妈妈”的暖心帮扶到巾帼志愿的关爱服务,从苗绣合作的指尖技艺到数字乡村的精准扶贫——10月16日至20日,来自安哥拉、南非、坦桑尼亚等国家的11名妇女干部作为南部非洲妇女干部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学员把湖湘大地当作“流动课堂”,边看边记、边问边拍,在乡村振兴的火热现场寻找“中国答案”。
5天时间里,形式多样的专题授课、沉浸式的现场教学与坦诚深入的研讨交流交织进行。学员们希望将所见所闻凝练成一份宝贵的“中国答案”,将其带回家乡,为非洲妇女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她们看见妇女在基层的力量
10月17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菖蒲塘村清风拂面。研修班一行边听讲解边不断地询问互动,也不忘拍照留念。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的柚子园及寄语点前,学员们驻足凝望,认真聆听讲解,不时点头深思。
10月17日,研修班一行来到凤凰县菖蒲塘村考察女子嫁接队助力乡村振兴及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工作。
菖蒲塘村“金剪刀女子嫁接队”作为特色巾帼志愿服务品牌,由247名妇女组成。她们不仅活跃在本地,更将技术传授与信息服务延伸至重庆、四川、贵州等13个省市区,年创收达1000万元,于2020年被评为全国最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中国女大学生仅用三年时间,就带领家乡群众走上致富路,实在令人敬佩!”在听完菖蒲塘村妇联副主席、大学生村官向黎黎分享的创业经验后,南非非国大妇联国际关系主任恩通比卡伊塞·诺马维西莱·西比达连连赞叹。一路上,她不停地询问着从选种育苗到电商销售的全流程,“非洲与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希望能借鉴中国返乡女大学生的创业经验以及‘金剪刀女子嫁接队’的技术模式,结合电商渠道推动农产品销售,助力非洲妇女实现经济自立与可持续发展。”
在村妇女之家,研修班仔细观看墙上的介绍,对村内“爱心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表现出浓厚兴趣。当听到执委妈妈们如何通过日常陪伴与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时,安哥拉安人运政治局委员、妇女组织总书记若阿娜·托马斯情不自禁鼓掌称赞:“这种农村女性自发组织起来填补家庭教育空白的模式,真正体现了妇女在基层治理中的温度与力量,非常值得借鉴。”
在凤凰古城大染坊扎染店,研修班一行驻足欣赏扎染作品。
随后,研修班一行走访了凤凰古城东正街,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东正街,斑驳的老城墙与流淌的岁月痕迹,向非洲友人无声诉说着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她们与往来游客亲切互动,气氛轻松融洽。
在妇女就创业实践点大染坊扎染店,摆放着一件件蓝白相间的扎染作品,栩栩如生的图案搭配精巧别致的民族服饰,引来学员驻足欣赏。
来自坦桑尼亚的学员沙米拉·朱玛·姆尚加玛仔细观摩并询问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她赞叹道:“这些图案实在太美了!中国传统技艺中蕴藏着非凡的智慧,蓝印花布上每一处纹理的变化都传递出手工艺的神奇与文化的深度。”
她们探寻中国减贫的“样本密码”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考察十八洞村的足迹,研修班一行来到“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十八洞村。
学员们认真倾听,不时驻足拍照,详细询问村寨发展计划、政府优惠政策、减贫项目、妇女教育等情况,对十八洞村将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发展产业助力女性就业等做法表示高度赞赏。
在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研修班一行与绣娘们亲切交流,仔细询问图案设计和针法技巧。
苗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彩线绣成的无字史诗,穿在身上的民族图腾”。十八洞村建立了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通过“公司+苗绣工坊+乡村绣娘”的模式,不仅解决了村里妇女就业的问题,还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生动诠释了十八洞村妇女如何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在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学员们饶有兴致地观摩了绣娘们飞针走线、巧手生花的精湛技艺。一些学员主动上前与绣娘们亲切交流,仔细询问图案设计、针法技巧以及产品销售情况,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女性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的平等参与者。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所听到习近平主席的承诺,正在中国最偏远的乡村变为现实。”当南非社会发展部长、非国大妇联主席诺库佐拉·西西茜·托拉谢了解到苗绣帮助妇女就业时,她深深地为中国农村发展为妇女们感到骄傲。
随后,研修班参观了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与影像资料,学员们系统了解了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如何从深度贫困的苗寨,历经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沧桑巨变。
“十八洞村仅用三年时间,不仅成功脱贫,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令人深感震撼。”坦桑尼亚社区发展、性别、妇女和特殊群体部司长维克内斯·玛娅奥表示,我们希望能将在这里学到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带回国内,推广这种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兼顾性别平等的社区发展模式,确保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让任何一位妇女掉队。
她们感受科技强国的“数字密码”
“这些庞大的机械设备,由机器人精准高效地完成组装,实在令人震撼!”10月18日,研修班来到三一智能化车间。来自南非的学员伊芙琳·雷西贝·迈鲁拉指着自动化焊接机器人不禁发出感慨,“我看到了女性在工业智能化中的广阔舞台。我们希望借鉴中国在推动妇女参与高科技领域就业的经验,帮助非洲女性打破职业壁垒,在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10月18日下午,研修班一行来到三一智能化车间,全方位感受到了智能生产线的生产过程。
通过近距离参观智能化工厂,学员们全方位感受到了智能生产线的生产过程,大家对眼前展现的“大国重器”深表赞叹。
随后,研修班一行在隆平水稻博物馆深入探秘中国杂交水稻攻坚克难的历程,感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在隆平水稻博物馆,研修班一行深入探秘中国杂交水稻攻坚克难的历程。
袁隆平院士攻坚杂交水稻的感人事迹与成果引得大家频频驻足,纷纷对中国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创新领域的贡献表示赞叹。
“袁隆平院士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财富。他所研发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恩通比卡伊塞·诺马维西莱·西比达对杂交水稻技术赞叹不已,“南非对大米的需求量极大,但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无法大面积种植水稻,希望能加强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在当地推广,让更多南非民众从中受益。”
她们希望将中非友谊维护好、发展好
10月19日上午,研修班一行前往伟人故里湘潭韶山瞻仰参观。
伴随着庄严的《献花曲》,两名礼兵抬着一个高1.83米的花篮,敬献于毛泽东同志铜像前。学员们跟随其后,拾阶而上,走上广场瞻仰区,向毛泽东铜像三鞠躬。
10月19日,研修班一行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参观。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一幅记录“毛泽东与亚非拉朋友在一起”的大型历史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当讲解员述说起1959年5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见包括非洲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青年代表的热烈场景时,学员们无不为之动容,“这张照片是历史的见证,它提醒我们,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作为新时代的传承者,我们更有责任将这份友谊维护好、发展好,让它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在这里,我重温了坦桑尼亚与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份友谊至今仍令我们倍感自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念以及村庄化运动的卓越思想,是我们共同推崇的典范。”坦桑尼亚社区发展、性别、妇女和特殊群体部司长维克内斯·玛娅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是象征兄弟情谊的坦赞铁路,还是助力本土工业化的友谊工厂,都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在这些合作中,中国不仅向我们派遣了技术专家,更专门为我们的妇女团体提供了大量培训机会,切实帮助了坦桑尼亚妇女能力的提升与社会的进步。”
五天的行程虽短,但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当研修班踏上归程,带走的不仅是一份份详实的笔记和照片,更有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这些来自中国的实践经验,必将在非洲大陆开出绚烂的妇女发展之花,续写中非友谊的崭新篇章。正如若阿娜·托马斯临别时所说:“我们不仅是来学习的,更是来寻找答案的。未来希望与中国共同携手,借助南南合作,系统化引入中国在妇女技能培训、乡村创业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创造一个女性真正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美好世界”。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