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姐”在湖南:跨越15万公里,温暖各民族学子

2024-10-10 阅读数 900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供图/受访者

10月9日,国庆节假期刚过完,中南大学校园热闹非凡。即将参加学校“美美与共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晚会的数十名民族学生聚集在毓秀楼一间颇具民族风的工作室里,学习表演技巧,进行分组练习,交流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间工作室名叫“56度中南工作室”,帕提玛·柯孜尔亚就是工作室的主持人。

在三湘大地,哈萨克族姑娘帕提玛的名字并不陌生——今年9月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她就是湖南省12名“模范”之一。而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这一表彰,在党和国家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56个民族、56种温度,我们希望通过小小工作室,增进各民族同胞之间的交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帕提玛说。 

微信图片_20241012091715.jpg

为少数民族学生“撑伞”

走进中南大学毓秀楼“56度中南工作室”,精美的民族服饰、多样的陶器制品,还有琳琅满目的乐器,仿佛置身于民族文化的盛宴中,享受着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56度中南工作室”发展到今天,背后凝聚着帕提玛的无数心血。

18年前,帕提玛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来到湖南求学,自此开启与中南大学18年的缘分。

由于学习基础与同学存在差距,帕提玛刚入学时出现各种不适应,学习成绩也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主动帮她补习功课,还关心照顾她的生活。

2008年雪灾,学校停电,帕提玛一个人点着蜡烛在学校复习,十分孤独害怕。突然,学院的老师们一起来慰问她,发放了生活补贴,并介绍了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那一刻,我十分感动”。

毕业后,帕提玛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学校当辅导员。

“我的经历是我的财富,选择留在这当辅导员,因为我更了解来自边疆学生的心路历程和需求,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帕提玛更想为别人“撑伞”。

微信图片_20241012091700.jpg

2015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她担任起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并成立了帕提玛工作室,从零开始筹建团队、探索工作模式。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差异、学业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学习生活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工作室从辅导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开始破题。

“英语课我一句也听不懂。”在一次新生座谈中,几名藏族学生当场流下了焦虑的泪水。

帕提玛感同身受,组建了56度中南朋辈互助荟,积极动员成绩优秀的学生报名参加,对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来自偏远民族地区的学生展开多形式精准化学业指导。

2014级学生张祁,是一名汉族学生,得知学校有一个民族学生朋辈互助荟,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他不仅教同学们具体的解题方法,还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帕提玛和第一批的5名志愿者一起,探讨辅导课程、买教材、买道具,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加入的志愿者越来越多。

“我物理基础薄弱,刚来学校的时候学习特别困难,一度想转专业,是帕老师不断鼓励我,并找志愿者帮我辅导物理学科,才让我的成绩突飞猛进,”学生海迪且说,她身边不少少数民族同学都参加了帕提玛组织的辅导班,成绩大幅度提升。

2019年,为更好凝聚团队力量,帕提玛主动提出将工作室更名为“56度中南工作室”,寓意各民族师生在温暖的中南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发光发热、共同成长进步。

如今,工作室已经拥有了8名专职骨干老师、上百名学生干事,设有同心文艺荟、双语志愿服务团等多个分队,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求职中的问题,成为他们融入大学生活的桥梁。

微信图片_20241012091650.jpg

学生心中的“知心姐姐”

每年的寒暑假,就是帕提玛最忙碌奔波的时期——各民族学子回归家乡,而她则要利用假期前往困境学子的家中,风雨无阻地开展家访。

“孩子有我,请您放心。”对着家长,帕提玛常常说出这句话。

去新疆喀什小希(化名)家的家访,是帕提玛终生难忘的一次经历。她和学校老师一起,一路坐车颠簸来到了小希家。

起初,帕提玛担心小希不愿意老师去她家家访,但让她感动的一幕出现了:近40℃的高温下,小希骑上摩托车,在离家3公里之外的地方迎接老师。

一座土坯房里,除了几件家具家电,没有多余的陈设。在交流中,帕提玛了解到小希家尽管十分困难,但她的父母十分重视教育,全家仅有的务农收入都供孩子上学。

于是,帕提玛和小希父母促膝长谈,介绍了学校对民族学生的关爱政策,并想方设法解决小希的困难。

回到学校后,帕提玛为小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俭学岗工作,如今她顺利毕业,成为家乡的一名法官。

几年下来,帕提玛的足迹遍及各地。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学生的电话和家庭地址,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名字上还作了标记,表示需要“额外照顾”。

微信图片_20241012091656.jpg

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们的内心,帕提玛专门考了心理咨询师证,她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心事,成了大家最爱的“帕姐”。

哈萨克族学生小阿腿部骨折,她第一时间将其接至自己住处照顾至康复;维吾尔族大一新生小克不能很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帕提玛连续三个月耐心引导,帮助小克融入校园生活……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困难,我们都愿意去找‘帕姐’!”在学生眼里,值得依赖的“帕姐”为他们解决了不少烦恼。

2000余次的谈心谈话、跨越15万公里的家访……寒来暑往间,帕提玛以心交心叩开了孩子们封闭敏感的心扉。在温暖的“第二故乡”,学生们彼此的“心”靠得更近,情谊更浓。


编辑:徐珂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