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妹子评论丨男童进女厕引争议: 需普及第三卫生间,更需夫妻共担育儿责任

2023-02-06 阅读数 5087

文/陈婧雯

1月30日,有网友发文称,自己在哈尔滨某地铁站女厕所向一名6岁男童指出“不应该上女卫生间”后,反被其母亲辱骂并要求向男孩道歉,引发广泛关注。近日,四川成都一女子称发现商场女洗手间设有无遮挡男童小便池,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da0755373c39444eb9893774d72d3dc8.jpg

男童进女厕引发的争议近几年频频出现,此类议题不仅指向公共设施的有待完善,亦折射出育儿分工和性教育的问题。

早在2016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要求,城市中的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公共厕所,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及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区域的活动式公共厕所,均应设置“第三卫生间”。不同于“残疾人卫生间”,“第三卫生间”为行为障碍人士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使用,可以起到“家庭卫生间”的作用。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全国约有近一万座城市公厕中设置了“第三卫生间”,约占城市公厕数量的6%。除开第三卫生间的普及率还不够高外,大众对第三卫生间亦缺乏了解,即使附近有可供使用的此类卫生间,可能也并不知情或是不明白可供何人使用。例如,在这次6岁男童进女厕的争议中,该地铁站就配备有可作多用途的无障碍卫生间。

各地可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第三卫生间的建设和管理,在全社会层面加强普及宣传,促进观念改变。

此外,在这次争议事件中让许多人不解的是,男童父亲就在附近,却不带孩子上厕所,而是在发生争执后现身。“妈妈带儿子上厕所”的情况,折射出了夫妻育儿分工的不均衡,妈妈“丧偶式育儿”的情况普遍,父亲在日常育儿中的缺位被默许。因此,各类措施的出发点不应局限于方便妈妈带儿子,像在女洗手间设置小便池的举措,实则是强化了刻板的性别分工。应在社会层面呼吁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在设计亲子卫生间时避免将其设在女卫生间内部、使用单一的“妈妈牵着小孩”图标等。

根据研究表明,3到6岁是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家长重视性别教育并科学引导。让孩子尽量使用第三卫生间,或在同性家长的陪同下使用卫生间,以及培养孩子独立如厕,不仅是尊重他人,更是帮助孩子建立性别认知。

要消除异性父母带孩子上厕所引发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第三卫生间建设,亦需要父母双方积极参与育儿。共建儿童友好社会,二者缺一不可。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