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巧手绣娘,年过半百绣出三万月薪

2021-04-01 阅读数 17616

130e01a1a8da2ce89514b0048b00c31d@100Q_680w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两山峡谷之中,一条恰比河穿过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雕花木屋鳞次栉比、依山而建,半山腰上,就是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施银香的家。

眼下,施银香就着日光,立了一个刺绣的绷子,一幅尚未完工的“春日盛景”,在她的针尖下渐次绽开。

“现在老了,眼睛不好使咯,但我再老都会干下去,不能让苗绣失传了。”施银香说。

山脚不远处,一座即将修葺完工的苗绣传习所正等着她来兑现承诺。

随着交通的改善、旅游的兴起,传统苗绣经历了没落、寻回又崛起的过程。苗绣的崛起给当地妇女带来足不出户即可发展致富的路子。像施银香这样的手艺人,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带领更多村民,通过“艺术”致富。

02b9a5dfd4db62fb68f06d6cf056c022@100Q_680w.png

施银香就着日光,开始了一天的苗绣活计。

从前,她买不起彩线绣嫁衣

施银香今年54岁,她和本村大多数女人一样,从小在妈妈和奶奶那里,学会了绣花。最早接触的苗绣不是工艺品,而是给自己添置的穿搭。土布染成全黑色,裁成衣服穿在身上不好看,要靠姑娘自己绣上一点色彩。施银香十几岁的时候,白天做工,晚上就点油灯绣花。

苗绣与大多数人熟悉的“湘绣”不同。苗绣源于民族图腾崇拜,不讲究逼真、也不追求写实,比如不同季节的花也可同时出现。最要紧的是对称以及配色,除老年人或劳作时所穿衣服外,用于节庆、装饰年轻女子的苗绣用色都十分艳丽,大红大绿,鲜亮夺目。

在所有苗绣制品中,最华丽的当属出嫁时的嫁衣。苗家女子出嫁前,将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为自己缝制绣衣。

“现在的嫁衣至少是30多种颜色了。”施银香说,当年她19岁出嫁,做最隆重的准备,也只买得起12种丝线,这让她遗憾不已。

婚后的生活是琐碎忙碌的,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印染布料也已经在市面上出现,而且比手工绣品更受青睐。慢慢地,在土布衣物上绣制图案,不再是当地居家妇女的必备技能,绣花针也被机器打败。

施银香说,如果不是旅游的兴起和村里“老太太”们的坚守,可能这门老手艺早就失传了。

如今,日本客商赶来“挖人”

30多岁时,施银香的儿子出门打工了,此时的她最想做的事就是绣花。

施银香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姐妹一起织布绣花。她最终确定了10多个姐妹,组了个“绣花局”。但家里安置不下这么多人,她们就搬到了山脚下的乡公所。

乡公所是中黄村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老村支书杨正光十分支持这一群“绣花闺密”。多年来,他守护着传统村落文化——村建筑和苗绣。至今,中黄村仍存留苗族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占村面积95%以上。

坚守传统为中黄村带来了旅游发展的契机。2013年,中黄村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加之矮寨大桥的建成、一系列通村公路的通车,中黄村渐渐成了不少自由行爱好者的必去之地。大约从2015年开始,施银香和她的闺密也成了“景点”中的一部分,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围过来看她们绣花,还有一些游客看中了半成品,等不及绣完,非要买走。还有日本客商不远万里赶来,要把施银香“挖”走。

让施银香“一举成名”的,是一幅新娘门帘(婚礼时,挂在新房门口用于遮挡的布帘——编者注)和床帐。一次,她想不到绣什么图案,跑去村里一个阿婆家借以前的老物件。阿婆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爽快地翻出了压箱底的收藏——那是施银香从来没见过的图案,除花鸟龙凤外,还有蝙蝠等不常见的动物,画面非常饱满。

施银香这幅苗绣绣好后,不少人抢着要。她的绣花功夫也成了金手艺,一条只绣了一朵花的手帕能卖300元一条,她一个月的收入将近3万元。

自己靠绣花赚了钱,施银香还想带领村里的女人一起挣钱。她成了中黄村巾帼创业基地的技术骨干,带领本村20多个年轻女子学习苗绣,附近凤凰、吉首的客商都到中黄村拿货,每人绣一点衣服裤子边,一个月都能赚上3000多元。

“我想再收100个徒弟,把绣花技术传承下去。”施银香说。

而在矮寨,像施银香这样带动妇女用传统手艺赚钱的苗绣传承人还有不少,如市级苗绣传承人罗维英,她是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苗绣队的队长。 

编辑丨艾柯

  矮寨不矮,湘女高飞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