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情感“热搜词”①丨“婚姻自由”来了,家庭是革命家庭

2019-09-25 阅读数 8090

整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杨柳

俗话说:“60年代隔路走,70年代手牵手,80年代抱到走……”这句话反映了不同年代人们的情感经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国人的婚恋观念、择偶标准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双方的情感婚姻由“媒妁之言”到“革命婚姻”再到“婚恋自由”,每一个年代都深深打上了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烙印。

今日女报/凤网整理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那些具体时代符号的情感婚恋热词。本篇,我们分享1949年—1976年这些情感关键词。

关键词一:妇女节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妇女节。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评剧院编排的现代剧《刘巧儿》一经上演,就红遍了大江南北。在剧中,新凤霞成功塑造了新一代农村女性“刘巧儿”这一艺术形象。

关键词二: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上世纪50年代最美妙的词汇之一。1950年5月1日,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付诸实施,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

《婚姻法》一举“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等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觉悟后的广大妇女纷纷冲破旧式包办、买卖婚姻的牢笼。

图片1.png

婚姻法实施后在农村里自由结婚的风气已很盛行。 1952年11月9日,湖南省醴陵县白兔潭村农民全裕盛(中)和孙桂华(右)向区政府登记结婚,司法干部把结婚证书递给他们。(来源/中国网)

关键词三:一夫一妻制

1950年5月1日,《婚姻法》实施,这部只有27条的新中国首部国家大法,彻底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明确写进第一条。

长期以来,婚姻对中国人而言承载着“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嗣”的重任,包办、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等都因此长期合理存在。如今传统伦理突然成了封建思想余孽,新婚姻法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巨大的,个人权利意识开始在婚姻关系中觉醒。

关键词四:戴花要戴大红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小二黑结婚》中“打鬼子最勇敢”的二黑哥,到朝鲜战场上那些最可爱的人,嫁给军人便等于嫁给了光荣。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在那个价值单一的时代里,“模范”、“军人”成为年轻人择偶的首选目标。        

关键词五:“姐姐妹妹站起来”——娼妓改造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级人民政府陆续封闭所有妓院,开展“让姐姐妹妹站起来”的行动。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下来的以卖淫为生的妇女,通过封闭妓院和收容、教育、安置等方式,帮助她们转变思想和改变生活方式,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的劳动公民。

娼妓经过改造以后,辛勤劳动,为国家创造财富,不少人获得了“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娼妓改造任务的完成,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娼妓制度的历史,为在一国范围内取缔娼妓制度,彻底消灭娼妓活动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六:革命家庭

60年代的爱情——“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是那个年代人们聚会时比较通用的领袖语录,包括“仅限男女二人的约会”。

随着文革的爆发,人性被扭曲,政治信仰和阶级立场代替了男女爱情,由此带来了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离婚潮,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划清界限”、“反戈一击”等原因而使成千上万对夫妻劳燕分飞,具体数字至今难以统计。到了文革后期,个人情感与资产阶级情调完全划上了等号,爱情本身也成了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代名词。大量有爱情内容的小说、电影、戏剧被当作毒草而遭到禁止,文艺舞台上,男女之间只有两种关系:阶级感情或阶级斗争,家庭是革命家庭,夫妻是革命夫妻。

关键词七:划清界线

文革十年,是建国以来,中国人最不堪回首的日子。妻子揭发丈夫、儿子批斗父亲……一切正常的家庭伦理道德,都被这十年扭曲、撕裂。这使得当时的人们不得不用“根正苗红”或“划清界线”的逻辑去考虑婚姻家庭之事。

在这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相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结婚是为了更好地“斗私批修”、积极参加阶级斗争。

经组织批准后,新人们可以去拍流行的结婚照了,再领一张写满语录的结婚证,办一场向毛主席鞠躬宣誓的婚礼,一对革命夫妻终于建立起一个革命家庭。离婚也是因为“革命”。这个年代的离婚案,基本上无关性格感情,只关乎阶级成分。

关键词八:结婚三大件

70年代的爱情是比较单纯的,相濡以沫,从一而终,那个年代好像最流行“裸婚”,什么婚房婚车的,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只是当时流行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手表:那时候流行的手表是“上海全钢手表”,价格在120元左右,这个价格相当于当时一人3-4个月的工资。

自行车: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当时结婚买台自行车是那个时候的时尚,不亚于21世纪结婚买台汽车。

缝纫机:70年代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陪嫁一台缝纫机方便女儿以后缝缝补补。缝纫机应该是那个时代每个新娘子的渴求。

有这几样东西,姑娘嫁出去才是体面的,彩礼要求也不多,当时男方给出两万的礼金来,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关键词九:双职工家庭

解放前,女人多不做工,家庭妇女较多。解放后,(主要是说城市)讲究男女平等,鼓励妇女参加工作。——70年代,“双职工”这一词汇较流行,它是相对家庭妇女说的,特别是在学校老师的口头上,因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生活照料、督促学习上有问题。此外,双职工家庭的经济条件无疑要好一些。——后来这个词就没人用了。

关键词十:百万知青不寻常婚姻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知识青年“需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无数城镇青年学生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况下接受了集体迁移,他们当中最大的也不过20岁。

那个时期,下乡青年对待婚姻的态度,除了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外,还受着诸如生存条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年龄大小、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左右。知识青年的婚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双知青类型(夫妇双方均为知青),知青与农民类型,知青与国家职工(军人)类型。

据悉,1977年,全国已婚知青达到创纪录的86.1万人,占全部在乡知青的10%。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初几年里,政治色彩颇浓而革命意义极大的《婚姻法》为中国人的婚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8年-1976年,政治成为一切的主题,婚姻如是。1978年以后,政治权力与传统道德共同构建的社会监管体系日益松动,社会生活的变化之剧,令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真切而又应接不暇。少了过度的政治负担,人们的婚姻重归朴实的爱情。

参考资料:

凤凰卫视:《国民婚姻六十年编年史》

凤凰卫视:《首任司法部长史良:把爱神之箭射到中国》

解放军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只有开头的爱情故事》

新浪女性:《60年激荡的情史关键词二:戴花要戴大红花》等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婚姻 情感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