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拾起那些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带领全村走上脱贫之路

2019-05-23 阅读数 473249    赞 2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供图:受访者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与文明,传统沿袭下来的生活劳作所形成的技艺,逐渐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如今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拼布绣、龙须草编、兴宁刺绣……这就是郴州民间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何娟、胡晓琴、何莲香,这三位“70后”“60后”“50后”女传承人,不但潜心挖掘和发展了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而且要把它们打造成当地的“脱贫生产力”。

老手艺 拼布绣 龙须草编 兴宁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娟(右二)给体验者作指导。

“70后”何娟:边角布料拼出新天地 

“10年前,百度上根本没有‘拼布绣’这个词。”5月16日,今年40岁的何娟自豪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原来,“拼布绣”这个名字是和何娟的名字连在一起的。何娟不仅复兴了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还给它取了一个新时代的名称——“拼布秀”,从而让这门几近失传的技艺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在郴州永兴民间,人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边角布料拼出七彩花纹和图案,做成漂亮的衣袜鞋帽,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这种技艺流传已久,何娟的奶奶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生于永兴县大布江乡虎居坑村的何娟耳濡目染,从小便喜欢拼布绣,也喜欢模仿奶奶和母亲,学着做一些手袋、香包等拼布小物件。 

10年前,何娟到广东省深圳市打工,一个女老板偶然看到她的一个半成品拼布绣后,爱不释手。这也让何娟萌生出将这门古老手艺重新挖掘和发展的想法。 

2008年,何娟从深圳辞职回到家乡,向民间艺人虚心讨教。在掌握了一些拼布技术之后,经过不断努力、摸索、创新,她把传统手法与现代技巧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正式将这门古老的民间技法命名为“拼布绣”。 

她在网上建博客,在网站注册“爱莲拼布坊”。她还与淘宝合作开启众筹,通过网络推介拼布艺术。现在,她又将体验模式融入进来,建立了体验场馆,让拼布绣变成研学和亲子活动的一种方式,不断拓宽拼布绣市场。 

经过10年努力,何娟注册成立了大布江拼布绣公司,大布江拼布绣也被列为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娟的作品《琴韵》和《观音》分别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和湖南省工艺美术馆收藏。2014年,何娟被评为大布江拼布绣省级传承人,并当选湖南省第十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2015年,“大布江拼布绣”荣获首批湖南“最美珍稀老手艺”称号,入选湖南省文化厅对外文化交流项目。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她带着自己的拼布绣作品,走出大山,代表湖南,赴澳大利亚和法国参加国际民间文化交流和巴黎国际博览会。 

因为创新,何娟已经把拼布绣从过去的实用品“变”成了艺术品,以布为媒,产生了不菲的经济价值。2014年,大布江拼布娟娟艺术坊共收到100多万元的订单。 

为了给更多偏远山区的农家妇女带来便利,何娟把培训班设在了各乡各村,把技艺送到家门口,让她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在家就业。10年来,何娟培训的绣娘达到上万人,帮助300多名妇女在家就业。 

“传统技艺如果能不断融入当代人的现实需求,它就能永远保有青春的生命力。”何娟说。

老手艺 拼布绣 龙须草编 兴宁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晓琴(右)展示编织技艺。

“60后”胡晓琴:“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湘南山区,龙须草是常见的野生植物,但在郴州市临武县,这种野草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原材料——他们将龙须草编成草席或工艺品出售。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临武龙须草席,在清朝时曾被作为贡品,故又称“龙须贡席”。1954年,在德国莱比锡世界工艺品博览会上,它被誉为“世界独有的手工艺品”。2014年,郴州市将其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但是,龙须草席的编织纯靠手工,生产效率较低。受机械生产的其他草席的影响,龙须草席的市场一度萎缩,其编织技艺也濒临失传。在被称为“草席村”的临武县舜峰镇大岭村,只有几个60多岁的老人还会手工编织。 

51岁的胡晓琴是临武龙须草席编织技艺的传承人,她10岁便跟着奶奶和妈妈编草席。1988年,她曾被国家派到非洲传授草编技艺。 

2016年,胡晓琴回到临武,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妇联的鼓励支持下,成立了湘菲编织工艺品有限公司。她组织村民免费培训,成品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带动了10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和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 

为适应市场需要,胡晓琴还开发了龙须草编篮子、扇子、手提包、太阳帽和坐垫等20多个新品种。 

不过,两年多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胡晓琴坦言,她曾尝试让龙须草编织机械化,但因龙须草编织的特殊工艺,几经实验目前仍没有成功。 

但胡晓琴还是信心满满,她把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也召回到了身边,想培养她做传承人,“我想让年轻人加入进来,因为他们思路活、有想法。我相信这门祖辈传下的手艺会越来越红火。”

老手艺 拼布绣 龙须草编 兴宁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莲香善于刺绣。

“50后”何莲香:盼打造刺绣文化旅游基地 

湘绣闻名天下,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南地区的刺绣因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资兴民间,这种独特的刺绣技法又被称之为“兴宁刺绣”。 

在资兴市何家山乡新铺头村,今年60岁的何莲香就是一位湘南绣女,她不仅收藏了一批祖辈制作的民间刺绣作品,而且善于刺绣。2014年,何莲香成为“兴宁刺绣”市级传承人。 

何莲香的刺绣作品不少于500件。5月16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她家中领略到了兴宁刺绣的独特韵味。 

何莲香收藏和制作的刺绣作品不但做工精细,而且图案形象生动活泼。这些刺绣中,有荷包,也有农村妇女随身佩带的饰物,还有男女定情的信物等,但大部分是孩童和妇女服饰,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刺绣者的感情。 

何莲香说,她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绣些花花草草。母亲见她心灵手巧,就把自己的刺绣手艺传给她。“但我还是不如我娘绣得好,现在的人很难有那么大耐心,会静静地坐在家里绣花了。”何莲香说,她珍藏的刺绣中有些是她的母亲、祖母、外祖母等前辈制作的,个别作品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为了保存它们,她精心地用几层布包裹好,并在里面放了烟叶防虫。 

近年来,随着郴州市政府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传承人,何莲香也得到了更多的宣传推广机会。她早就想建一所“兴宁刺绣传习所和民俗文化旅游基地”,让民间艺人和民俗文化爱好者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把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同时带动周边民众致富。如今,何莲香已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报告,上交给了相关部门。 

“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基地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会把我收藏的所有刺绣作品在这里展出,传承培养后人。我期待有这样一天。”何莲香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