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书,让孩子们也能看懂扶贫!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推出儿童小说《家住武陵源》

2019-04-24 阅读数 151992

《家住武陵源》 纪红建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读这篇文章之前,先问一个问题:当你还是一名少年儿童时,你是怎样了解国家大事的?不用说,无论是书本上一个个名词解释,还是新闻里“高冷”的报道,我们或多或少都觉得晦涩难懂。尽管已经绞尽脑汁,但对于国家大事的认知,懵懂的少年儿童总有一些力不从心。比如,眼下精准扶贫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什么是精准扶贫,国家是怎么推进的?大多数孩子也许都没办法回答。为什么?因为我们缺几本能让孩子看得懂而且又有兴趣看下去的书。

《家住武陵源》就是一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一本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有关精准扶贫的现实题材儿童小说。它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们什么是贫困、如何面对贫困,激励他们正视困难、乐观向上。书的作者对于《今日女报》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中国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他曾在近三年的时间里,独自一人深入中国脱贫攻坚重点乡村,行走上万公里,寻访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区、县级市)的202个村庄,创作了反映共和国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并凭借这部作品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这一次,纪红建的新书依然围绕脱贫攻坚展开,不同的是,这次他以儿童文学的形式来尝试,他想让孩子们看懂国家大事。那么,他能做到这一点吗?他用怎样的方式来贴近少年儿童?4月20日,纪红建跟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细细聊起了《家住武陵源》创作背后的故事……

《家住武陵源》 纪红建

用报告文学的方法写儿童文学

3月31日这一天,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合乡杨家坪村特别热闹。村民和学生们齐聚小山村参加纪红建的新书《家住武陵源》的首发式。也许有人会好奇,一本书的首发式怎么会放在偏僻的小山村里举行?原因很简单,这本书的主人公花儿就来自杨家坪村,书里写的就是杨家坪村花儿一家脱贫致富的故事。

报告文学作家写儿童小说,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显然,这对纪红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为了实现文本风格的转换,我阅读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最后决定让这本书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描写她的家庭是怎样因病致贫,然后又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脱贫致富的故事。”纪红建说,他之所以用儿童文学的文本呈现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本书锁定的受众就是少年儿童。“既要让他们了解贫困、了解扶贫,又要让他们看得懂、有感受,那这个故事就不能写得太大。”

之所以把取材地点放在张家界武陵源区,在纪红建看来,“首先是武陵源风景很美,更重要的是这是湖南首批整区脱贫摘帽的区县之一。”

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坚持“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同样,在萌生了创作儿童小说《家住武陵源》的想法后,他觉得自己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像写报告文学一样进行实地采访。于是,

他从一开始就拜托武陵源区的朋友,和他一起来寻找一户典型家庭。

“家长要积极向上,孩子要阳光活泼。”纪红建说,他希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所以对主人公的精神面貌有要求,“而且是要是那种脱贫蛮长一段时间的典型家庭,这种家庭他们的感受更为深刻。”

为了这个采访对象,纪红建前后辗转十几天,了解了几十户家庭,却始终都不理想,直到杨家坪村花儿一家的出现。

一个小女孩眼里的乡村振兴

跟以往写报告文学的前期工作一样,纪红建在杨家坪村住了十几天,深度采访了花儿一家。“到后来,他们家的故事,我已经滚瓜烂熟。”

在小说中,花儿初登场时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但爷爷瘫痪后,他们家里从此因病致贫。为此,父母不得已外出打工挣钱,花儿跟村里很多孩子一样成了留守儿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出后,花儿的父母又跟很多有觉悟的村民一样,率先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渐渐脱了贫致了富,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显然,这本书描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眼中的贫困、扶贫、脱贫、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在这本书里,纪红建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方言,并不时穿插介绍武陵源区的秀美风光和农副产品以及土家族独特的织锦工、土家宴和摆手舞等人文历史。最重要的是,书中顺理成章而又通俗易懂地对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进行了介绍,以十分具体的故事描述了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细节。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家住武陵源》写得质朴真实,把杨家坪从过去的贫穷落后到走向幸福、走向富裕的巨大变化,通过花儿这个小姑娘的眼睛展示出来,犹如“从小的门洞走进大的世界”。

4月20日,纪红建在长沙举办新书分享会的同一天,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也在举办一场有奖阅读分享活动,选取的读本恰恰就是《家住武陵源》。活动吸引了近二十名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参加。有家长开心地说,“《家住武陵源》就是写武陵源的书,能直观地让孩子熟悉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农村作家的乡土情结

与小说里的少女花儿不同,真实的花儿今年已经21岁了。“她结了婚,开了一家多肉店,生活过得比小说里还幸福呢。”纪红建告诉记者。

连续两部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关注精准扶贫,基于什么原因呢?纪红建坦言,自己是农村人,有浓郁的乡土情结,“更重要的是,现在精准扶贫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大事,我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没有理由不关注。”

在纪红建看来,报告文学是个性的表达,即使在资讯发展迅猛的今天,报告文学依旧有其独到之处。要想写好报告文学,作家应当具有“政治家的头脑、思想家的目光、文学家的笔触、社科学家的思维”,而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往往都是大器晚成的,“40岁之后才能写出厚重、成熟的作品”。此前,《今日女报》曾在纪红建的专访里提过,为了写《乡村国是》,他前后共阅读了157本关于扶贫的理论书籍。

而对于如何平衡现实题材的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一问题,纪红建则表示,真实不会影响文学表达,报告文学也是文学,报告文学作家也是作家。他的做法是采访的时候细而再细,挖掘别人没有了解的细节,再不断用文学手段进行细节加工。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期间,就有评委问过他:“你写的这些故事,包括人名地名时间等等,都是真实的吗?”纪红建则掏出了手机:“这么多村子的党支部书记,我都可以和他们通电话核实细节。”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习惯与思路,《家住武陵源》这本儿童小说才明显地保留了一些报告文学的基因。文学而艺术地进行写实,始终是纪红建的“主业”。纪红建高兴地告诉记者:“接下来我还将推出的两部作品,一本是讲瓷器的,一本是讲建党100周年的。前一本已经采访完毕,后一本还在策划当中。”

  《家住武陵源》 纪红建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