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样的!湖南4名志愿者同日捐献 送出“救命干细胞”

2019-03-19 阅读数 406972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诗韵 实习生 刘聪 通讯员 谭孝

96天,饱受折磨,眼看着女儿日渐消瘦。刘昇洋湿了眼眶——作为一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父亲,他深知,想要救女儿,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全国数十万分之一的造血干细胞配型。于是,他辞掉工作,每天陪在孩子身边,等待一个渺茫的重生机会……

3月18日晚,湖南省儿童医院血液内科移植病房里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历经两个多月的寻找,在250多万志愿者中,佳佳幸运地找到了捐献者。此时,医生正带着“生命的种子”从上海返回长沙。

茫茫人海中的配对有多难?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在佳佳收获希望的同时,3月19日,3位志愿者齐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同日,在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有一名志愿者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们的善举将为4位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据了解,这是中华骨髓库在湖南建库以来首次4例同天采集,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难得。截至3月19日,湖南造血干细胞累计捐献数量568人次,位居全国第三,近3年捐献增长率居全国第一。

志愿者 捐献 中华骨髓库 湖南 造血干细胞捐献

来自岳阳的志愿者刘某明

志愿者突遇“情况”

来自岳阳的36岁刘某明,捐献有些“坎坷”。

3月7日晚,他向湖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中心的工作人员发了一条微信:因为家里父母和爱人反对,可能捐献情况“有变”。

计划捐献时间是3月19日,患者一般是提前10天左右进入无菌仓接受治疗,等待移植。如果志愿者“悔捐”,而患者已经进入无菌仓进行了预处理,全身免疫细胞都将被杀死,后果不堪设想。

“那时候,我们仿佛从希望的云端跌到痛苦的谷底,远方的患者在与病痛抗争,与死神较量,等了几年终于看到希望,难道又让他陷入绝望吗?”湖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中心主任张赞说,为了患者,哪怕是一丁点希望也要去争取。

原来,刘某明和他的家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还停留在“脊髓打孔,抽骨髓”的概念里,担心捐献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如何让捐献者和他的家人放心?岳阳市红十字会马上在志愿者微信群里征集志愿者“现身说法”。短短几分钟便有10余位自荐。接下来的几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有时间就去刘某明家中,答疑解惑,鼓励刘某明勇敢“踏出来”。

努力没有白费,疑虑被彻底打消。3月19日,在家人的陪同下,刘某明一大早便赶到了医院采集室,他迫不及待的想让这个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早日获得新生。

志愿者 捐献 中华骨髓库 湖南 造血干细胞捐献

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广东小伙小邹

“95”后小伙第二次捐献

22岁的小邹是广东人。他从小有个英雄梦,因为敬仰毛主席,大学填报了湖南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在大学献血的时候,我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没想到那么快就配上型了。”小邹告诉记者,2017年4月份,他捐献了一次造血干细胞给广西某医院的白血病患者。

当时的捐献,他非常低调。由于父母都在广东,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小邹没有告诉父母。他也没有告诉学校,而是捐献完了,才告诉同学。“因为只有健健康康地站在他们面前,才能说服更多的人加入。”

“谁知道,这位患者姐姐又遇到了困难。”小邹说,今年春节过后,他得知患者有了新的病情,需要再次移植淋巴细胞治疗。

“当时接到这个电话时,我正在广东一个单位实习,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消息,五味杂陈,很幸运的是我还能够帮助他,不幸的是她的身体又遇到了困难,我真的希望她能够健康的活下去。”小邹提前几天就准备了封信,希望工作人员转交给这位“命途多舛”的患者,“只要有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替你再次加油。”

爱让更多生命得以重生

志愿者刘某孝来自于娄底双峰,2003年从部队转业后回家乡工作。

部队战士一向“铁骨铮铮”,他每年都会参加单位举办的献血活动,并于2011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志愿者 捐献 中华骨髓库 湖南 造血干细胞捐献

来自娄底双峰的志愿者刘某孝是一名退伍军人

“部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培养了我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的人生影响特别大。”刘某孝说,当时退伍转业了,就希望继续把这份精神通过献血献髓的形式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想不到8年以后,我竟然能够成功匹配并且进行捐献,这也算是圆了我的梦想。”刘某孝激动地说,“我的妻子在双峰县农商银行上班,我们是同年一起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现在我配上了,她还在等待当中,但是她比我还要开心,真的是太美妙了。”

志愿者 捐献 中华骨髓库 湖南 造血干细胞捐献

来自岳阳平江的志愿者李某书

来自岳阳平江的志愿者李某书,是一位房地产销售人员。

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初配电话后,他的意向就很坚决。“万分之一的配型概率我都碰到了,我要珍惜这次缘分,去帮助这位急需要救治的陌生人。”李某书的人生信条是“重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一定要说到做到。

为了更好的照顾他,李某书的妻子带着孩子一起来到长沙,陪他捐献。“这是几辈子修来的好事,我们一家人都支持他。”妻子说,“他是我们家的骄傲!”

3月19日下午,从四名捐献志愿者身上抽取的造血干细胞,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登上不同的飞机,踏上了开启“第二次生命”的旅程。几个小时后,它将进入患者的身体,为他们带去了新的希望。

(按照捐献双盲原则,文中志愿者皆为化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