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遇见汶川:是怎样一种羁绊让画家李自健当年重返震区寻“画中人”?

2018-05-09 阅读数 344891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编者按:

日历又将要翻到5月12日,距离那场山河破碎、近7万同胞逝去的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十年。对于湖南民众来说,提起汶川地震,不少人会想起理县——这个紧挨着汶川,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县城。震后,湖南对口援建理县的灾后重建工作,两年时间里建成了包括教育、卫生、文体、基础设施等在内的9大类99个项目,完成总投资20.10亿元,并全部交付使用。

“汶”世间情为何物,唯母爱海纳百“川”。从母亲到孩子,《今日女报》对灾区的关注也是全方位的。

震后的5月13日,我们派出邓魏、孙云两位记者奔赴灾区。作为第一批赶到灾区的湖南记者,他们排除万难、冒着生命危险,发回了大量图文报道;

我们推出了“母亲,别哭”系列报道,让无数读者哭泣;

我们承办了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康乃馨行动”,并在全国数十家媒体的积极响应下,为灾区失子母亲筹集到价值160余万元的各类善款及物资;

时隔1年——2009年,《今日女报》又特派熊梦玮、吴小兵等5人的记者团队赴灾区回访,并以《这个“六一”,他们最盼新衣裳》为题发起捐赠活动,近20000件凝聚了湖南各界爱心的衣物被送到灾区孩子手中;

2010年,由记者肖丽、邓魏采编的《用我的眼为灾区孩子看世界》一文,关注、推动了“感动中国人物”黄珂去世后将眼角膜捐献给两个汶川孩子,该报道跻身“中国新闻奖”……

时光流逝,十年涅槃,草木掩盖疮痍,发展抚平伤痕。如今,我们再次出发,通过地震的亲历者、志愿者、关注者等三位主人公的“十年回归”,来见证“湘理”乡亲血浓于水的不变情谊,也感受生者奋发、昂扬不屈的人性光辉。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迪

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小兵 吴迪

2008年之后,5月12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想起汶川,想起那场大地震。而对于著名画家李自健来说,他的想念更加具体,他想起了笔下的那些汶川娃,想起了距汶川只有十几公里的理县桃坪羌寨,想起了那让他难以忘怀的“听泉女娃”。

在位于长沙市湖南湘江新区的李自健美术馆中,有一组名为《汶川娃》的系列组画被作为常设展览内容。该组画分为震前、震中和震后三部分,其中一幅名为《听泉的汶川女娃》的油画最广为人知。

5月8日,当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美术馆中见到李自健时,他正在布置“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图片展”。在专访中,李自健讲述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也讲述了他与桃坪羌寨的不解之缘。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古村中来了“画家李叔叔”

画家,是一个逐美而居的精神上的游牧民族。哪里有美景,哪里就会有画家的身影,即便山高水深,即便人迹罕至。

桃坪羌寨无疑是美的。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羌族古老村落群山环抱、古韵犹存;但桃坪羌寨也是寂寞的,藏在深山无人识,需要一位知音将她的美传递给世人。

2001年,李自健因为工作原因多次往返洛杉矶和四川。在此之前,他的灵感多来自于三湘四水,但艺术家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希望寻找到新的刺激。

于是,在工作之余,李自健让朋友带他在川北偏僻山区四处转:茂县、北川、汶川,最后终于来到理县,见到了位于杂谷脑河畔桃坪乡的桃坪羌寨。仿佛一见钟情一般,他被古寨深深吸引。

“尤其是村旁那条从深山里潺潺而出的小溪,让我心动。”李自健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当时他看到的场景:一群大山的娃儿,背着背篓,打着赤脚,就在这溪流中的顽石上蹦来跳去,嬉戏逗乐,他们与这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带给了我宝贵的灵感,带给了我创作的冲动。

在这些赤脚娃儿中,有一个梳着羊角小辫,双眸明亮无尘的小女孩,名字叫做江竹。人如其名,江竹就仿佛江边的一竿新竹,吸收着水的精华与山的灵气,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江竹是那群山里娃中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李自健说,那时的江竹只有6岁,此后这个小女孩就成了他乡情油画中的主角。

此后,李自健每年都会回一次古寨采风,每次都会以江竹为原型画下一幅人物素材。为此,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画家李叔叔”。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含泪画下《听泉的汶川女娃》

2008年5月12日,长沙。

李自健正在位于30楼的画室中创作以江竹为原型的油画《晨鹭》。望着画中渐渐生动起来的大眼睛女孩,他仿佛回到了那片宁静的土地。

宁静并没有持续多久,李自健突然感觉到房子一阵摆动。很快,大地平静下来,但电视上的一条快讯让他震惊不已:四川北部发生了地震,震中正在汶川;而震级之高,自己远在长沙,竟也有震感!

汶川!汶川!随后,电视中呈现出的一幕幕惨状让他悲痛不已。美的事物总是脆弱的,两千多年的羌族古寨距离汶川仅十余公里,能躲过这次浩劫吗?

李自健第一次感觉到手中的画笔竟然如此沉重,“脑海里翻来覆去的是江竹和她的小伙伴们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

“山寨还在吗?山溪还在吗?可爱的小江竹和那群山里娃娃还在吗?”当时去汶川的通讯和道路完全断绝,他仅有的桃坪羌寨村干部周礼智的电话一直打不通。这让他常常彻夜难眠,默默流下眼泪。

有的人,开心的时候喜欢唱歌,难过的时候也喜欢唱歌。而李自健在难过的时候,他想到了画画。他在一大堆之前拍的照片里,找到了一张江竹蹲在溪石上的。当时,李自健也不知道小江竹是否还活着,只是想“把她最动人的一刻留在世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地震过去20天后,李自健终于联系上了周礼智。

“当时我正在进行灾后重建,乡里来人通知我说有从湖南打来电话,说要找我。”周礼智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当得知打电话过来的人是李自健大哥时,他很感动。他回忆说,李自健通过湖南省外侨办得知了乡里的电话,那一天他们聊了很久,他告

李自健,乡亲们在、孩子们在,小江竹也活着。、

李自健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手中的画笔也稍稍轻盈了一些。

地震的灰尘已经散去,湘人的爱心却在不断聚拢。6月8日,湖南举办“心系汶川·情动潇湘”赈灾义卖会,李自健打破之前“只捐钱不捐画”的习惯,将《听泉的汶川女娃》进行义卖。在爱心人士的支持下,这幅画最终拍得128万元善款,也创下了长沙义卖会第一高价。

拍卖会上,李自健和江竹在地震后首次通话。当时信号非常不好,小江竹的声音有些飘忽不定,但可以听出她激动的心情:“李叔叔,我们的教室不能上课了,食堂也垮了,我们没地方读书了……”

听到这些,李自健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将善款送到灾区。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画家叔叔的情意之笔

拿到善款后,李自健便启程了。他在成都与今日女报摄影记者吴小兵等人汇合,再次出发。

虽然心情急切,但路并不好走,平日里3小时就可以从成都到汶川,但他们不得不辗转20个小时,翻越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才到达桃坪羌寨。

周礼智至今记得李自健一行人到达古寨时的场景。“我发现他们的车子被砸了碗大的一个坑。”周礼智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自己一问才知道,李自健此行十分危险,山上经常会有石头砸下来。

但顾不上许多,李自健迫不及待的和乡亲们见面了。

在人群中,他看到了身着民族服装的江竹。江竹和孩子们在已成为废墟的古寨前流下了泪水,李自健轻抚她的双肩,对她说:“江竹,你要勇敢,继续加倍地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李叔叔会帮助你读书,一直读到你上大学,假如你能到美国留学,李叔叔也会帮你。”

站在废墟前,看着孩子们的泪水,李自健坚定了创作《汶川娃》系列的决心。

经过600多个日夜的倾力创作,2010年4月,40余幅“汶川娃”系列油画亮相中国美术馆。江竹也到了现场,为“画家李叔叔”加油鼓劲。

自北京开始,李自健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巡展,2012年5月,巡展到达四川成都。周礼智说,当时,乡亲们都赶到了巡展现场。

提起那次巡展,李自健非常感动。“开巡展时,我家里很多亲戚都跟去了成都。我忙着巡展的事,没有时间照顾亲人。是乡亲们把他们接到寨子里,做美食,燃篝火,盛情款待,就仿佛到了自己家一样。

虽然最近几年李自健没有回过桃坪羌寨,但是对于“汶川娃”的近况他一直非常关心。去年周礼智的儿子结婚,李自健也送上了祝福。江竹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她家里有困难时,李自健也伸出了援手。

如今的江竹正在四川一所师范学校读大二,学的是幼教专业。“当初,是李叔叔把善款捐到了学校,我和小伙伴们才能继续学业。”5月9日,在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电话采访时,江竹很感叹。

“汶川娃们,你们是人们永远的爱!‘画家叔叔’永远爱你们!”李自健在图片展的最后写到。

在采访中,李自健几次提到很想回去看看,“我非常想念古寨中的乡亲们”。

李自健与“汶川娃”的故事,未完待续。

  汶川地震十年 李自健 今日女报/凤网 吴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