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师培训3天就上岗 月子中心怎么成了野蛮生长的“熊孩子”?

2017-11-30 阅读数 300488

月子中心

资料图:一家月子中心内客服人员与坐月子的妈妈聊天。吕明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题:月子中心怎么成了野蛮生长的“熊孩子”

新华社记者 赵丹丹 董小红

“医护人员24小时贴心护理”“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健支持”……看到月子中心这样的宣传,准妈妈心动吗?

随着“80后”“90后”进入生育高峰,二孩政策实施,为母婴提供产后护理的月子中心迎来了发展的“美好时代”。然而,花费动辄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住进月子中心,真像宣传的那么“美好”吗?记者在多地进行了调查。

育婴师培训3天就上岗,说好的专业呢?

产后15天的张澄正在长春市一家月子中心“坐月子”,奔着“更专业、更周到、更贴心”的服务理念,她早在半年前就定下了38800元25天的月子套餐,平均每天1552元。

然而,高消费却没换来优服务,“我觉得自己快被这里气成产后抑郁了。”张澄说。

张澄告诉记者,第一次生气是在入住月子中心的第二天,她发现护士给她刚出生的宝宝重复多次喂奶粉。经过一番理论,护士承认此举是为了让宝宝吃饱多睡。她还发现,只要孩子稍有哭闹,护士就立刻给孩子喂水。

此外,张澄发现在月子中心每天负责给婴儿查体的大夫也并没有想象中专业。这位60多岁的返聘老专家面对宝宝的黄疸和消化不良,常常建议服用一些“祛黄药”“肠胃药”等,张澄并不认同。

“没想到月子中心如此‘业余’。根据我掌握的育儿知识,他们的很多做法都严重危害了婴儿的健康,我自己哭了好几场。”张澄说。

曾在月子中心从事育婴工作的护士张爽告诉记者,现在月子中心的育婴师都走年轻化路线,多数20出头的小护士并无育儿经验。虽然这些小护士大多来自护士学校,但有的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到了月子中心进行“老带新”的基本培训,3天就上岗,边干边学。

她的说法得到一位曾在长春市某月子中心做过3年经理的萧女士的证实。萧女士告诉记者,产后母婴护理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强的专业要求,但真正的专业人才稀缺。加之护理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工资待遇又不高,所以留不住人。“经常是刚刚培训得差不多了,人就走了,再继续招人,边干边教。”萧女士说。

国际认证婴儿护理专家实为养老院护工转岗,资质“注水”有多少?

记者调查发现,月子中心从业者的准入门槛非常低。虽然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9月1日起实施的《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中明确要求,“技能人员应通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关资质”,但市面上的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却鱼龙混杂,有的是人社部门发的,有的是妇联发的。还有一些培训机构违规开设资格认证,花钱就能买证,真伪难辨。

张爽说,她曾供职的月子中心就存在资质“注水”现象。比如,“产后修复师”其实是老板家的亲戚,学了几天仪器操作就开始为产妇做项目;“护士长”以前曾经在养老院当过护工,后来转行做月嫂,现在变身“婴儿护理专家”,还号称“国际认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许多月子中心为了弥补专业和资质不足,就用“花样”来凑数,将重点放在产后塑形、美容、产后肌体检测等简单易操作的美容保健项目上。“一定要多搞点最新潮的花样,让人觉得你这里很前沿、很高级,客户才愿意掏那么多钱住进来。”他说。

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即可营业,月子中心该谁管?

据了解,由于目前母婴保健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专门的经营范围、行业类别表述及注释,所以被归类于居民服务中的“家庭服务”。因此,月子中心的开办并没有专业要求,与普通商业机构一样,只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后即可营业。

月子中心涉及卫生行政、食药监、工商、人社等多个部门,易导致监管缺位。《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发布实施,从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环境及设施设备、服务内容、专业技术、争议和投诉等方面,针对我国母婴保健服务行业的特点提出了要求,填补了相应领域的管理空白。

比如,在环境卫生方面,要求指出,月子中心50米范围内应无射线、粉尘、噪音、强光等污染,同时月子中心应有消毒间或消毒区域以及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有提供住宿的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但该要求的标准属性为GB/T,其定义“推荐性”,即为“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由于缺乏强制性,有多少商家会主动邀约检查,这个标准能发挥多少实质意义仍有待观察。”一位业内人士说。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孕妇学校讲师宋艳等认为,母婴这个群体很脆弱,应该尽快引导各地成立月子中心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运作。

“月子中心属于新兴行业,也像一个新生儿 需要专业的呵护、专业的监管,才能茁壮成长,该找个办法好好地把他管起来,培养好。”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委员会理事长徐丛剑说。

  月子中心 新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