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放心上班去:自闭症孩子被4个幼儿园拒收终被接纳

2017-09-25 阅读数 445222

自闭症孩子 幼儿园

Photo by Lubomirkin on Unsplash

9月5日,4名患有自闭症、发育迟缓的特殊儿童顺利进入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幼儿园,在这里,他们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饭、睡觉、上课、游戏、做操。

截至目前,成立不到一年的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幼儿园,已经接收了14名特殊儿童。

尽管幼儿园离昆明市区较远,这些孩子的家长都在附近小区租房,周围没有繁华的商业区,但是,这里却是他们的希望所在,是他们重获生活信心的地方。

两年被4个幼儿园拒之门外

6岁的嘟嘟(化名)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当他3岁被确诊后,“全家人都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帮助他建立起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嘟嘟妈秦芸(化名)和丈夫一直在与这种不明原因的障碍抗争。

这种抗争包括与教育体系的抗争。

从3岁到5岁,嘟嘟一共进了4个幼儿园,有公办的也有私立的,但最终都没能待下去,最长的只待过一个月。

为了能让嘟嘟进幼儿园,秦芸试过不同的方法。或坦白告诉老师,或隐瞒不说。她曾跟着嘟嘟去上学,缄默、不与小朋友交流的嘟嘟只关注妈妈。如果妈妈流露出不开心,嘟嘟就会焦虑、烦躁不安,不停地哭闹、捣乱,使课堂教学无法继续。

“老师很痛苦,孩子也很痛苦。”为此,秦芸不得不放弃工作,大部分时间自己带孩子,并学习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入孤独症儿童的家长群。她发现,在这个群体里,来自社会的歧视、无助和家庭的指责,使妈妈们承受的压力最大,因此她们也是发声最踊跃、行动最积极的。

“我们不甘心。孤独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发展性障碍可以在发展中解决,我们相信孩子会有所改变。”秦芸说。

然而,当被4个幼儿园拒绝入园之后,秦芸开始绝望了。“如果没有平台支持他,学校和社会不接纳他,他的所学没有所用之地,他的未来在哪里?”秦芸甚至想,带着孩子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也好过他在人群中受罪”。

妈妈梦寐以求的幼儿园

今年3月,从一条微信上,秦芸获悉了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幼儿园特殊儿童班级彩虹班的招生信息,她带着嘟嘟前来报名。经过评估,嘟嘟被录取了。他和另外9名孩子成为彩虹班的第一批学生。他们中有的患自闭症、有的发育迟缓、有的是听力语言障碍。

秦芸原以为,嘟嘟会和过去一样,最多3个月就被幼儿园“请走”,但没想到,这里就是她梦寐以求了很久的幼儿园。

“早期融合教育是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一般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形式。”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幼儿园园长高春玲说。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反对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主张让他们融入普通班级和学校,通过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来发挥他们的潜能。

“我们之所以能实施全纳教育,是因为我们有专业支撑。”昆明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唐敏说。

作为昆明学院的二级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前身为昆明幼儿师范学校,在近40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大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是云南高校同类专业中开办历史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

2013年,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成为云南高校中第一个设置这一本科专业的大学,云南省教育厅将全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设在学院。

2016年年底开始招生的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幼儿园,不仅成为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和实践的一个基地,也成为云南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早期教育融合班,其师资全部来自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教师和毕业生:院长唐敏是幼儿园的总负责人,院长助理高春玲担任幼儿园园长,特殊教育专业的多名毕业生担任彩虹班教师。

幼儿园为彩虹班配备了6名老师负责10名孩子的教学和生活起居,并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听觉训练、运动康复等。刚入园时,有妈妈陪同上课,等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生活后,再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让他们融入到普通班级里,和小朋友一起吃饭、游戏、到户外活动,妈妈不再陪同。

“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班,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高春玲说,“如不准备好,将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他们面临的是不接受和歧视。”

老师给了他们归属感

事实上,和秦芸一样,不少家长刚开始时,都对这些没有生育养育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心怀顾虑,他们不知道这些年轻的老师能否有耐心接纳孩子,能否顺应特殊儿童教育上的差异。

然而,几个月后,教师们的专业性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嘟嘟每天进来后都会大叫着到处乱跑,要安抚他好久。”教师石兴霓为了让嘟嘟适应、相信幼儿园,尽量像妈妈一样照顾嘟嘟,午休时,抱着嘟嘟坐在过道上,直到睡着了才放下,让他慢慢学会了脱离妈妈。

“其实,嘟嘟是个暖男。”石兴霓说,由于和嘟嘟建立了信任和感情,并通过康复训练,嘟嘟学会了听话,学会了帮老师倒垃圾、端碗、提小桶,学会了向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学会了做家务,喜欢打鸡蛋炒鸡蛋、洗菜切菜。

“在这里,老师称他为‘天使’,给了他归属感。”秦芸说。

教师陈瑶照顾的孩子叫路路(化名),一名发育迟缓、没有语言能力的男孩。在对他进行语言认知教育的几个月里,陈瑶用了很多方法教他认识图片上的香蕉、苹果,“可是教了一个多月,他都指不出来”。

然而,几个月后的一天,奇迹在耐心和坚持中出现了。

“我拿出8张图片,他认真思考后,准确地指出每一种水果,而且也能分辨出颜色。”陈瑶说,不仅如此,路路还第一次叫出了“爸爸”。

千百次的努力,只为了那一声应答;普通孩子一次就学会的事情,特殊孩子却要千百次。当有的孩子终于叫出“老师好”时,老师激动得失声痛哭。重复的训练和教育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艰难、煎熬、挑战甚至崩溃的过程,这样的成就感太难获得了。

“特殊教育的老师都是有大爱的。”高春玲说,“除了专业技能,给孩子输入感情,孩子才有康复的可能。”

在融合教育中学会独立生活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目标不是考上大学,而是学习如何独立生活,融入社会。因此,早发现早干预,能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唐敏说。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云南0到6岁的残疾儿童有6.9万人,其中城市残疾儿童占21.8%,农村残疾儿童占78.2%,男性残疾儿童占59.4%,女性残疾儿童占40.6%。残疾类别为视力、言语、智力、肢体、听力、多重残疾。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云南全日制康复机构的欠缺,致使0到6岁的残疾儿童获得康复训练和教育的机会较低。据今年昆明市“两会”上农工民主党昆明市委员会的提案显示,“十二五”期间,昆明市有1650名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孤独症贫困残障儿童接受了康复医疗和教育训练服务,仅占昆明市残障儿童总数的26.7%。

“特殊儿童在教育上还有种种的不便与限制,他们生活的艰难需要切实的关照和努力。”唐敏说。

目前,主流教育接受特殊教育的方式,除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就是在主流教育机构中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助理,让特殊教育老师进入学校帮助特殊孩子,以让这些孩子能和普通孩子进行融合。

为此,昆明学院正在与五华区教育局合作建设资源教室、培养资源教师和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为残障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支持保障体系。

此外,昆明学院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正在进行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特殊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实践探索,其中包括早期教育康复中心、融合幼儿园、师资培训中心,“以康复促进教育改革,以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特殊儿童的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许多妈妈不得不辞去工作回家照料孩子。”唐敏说,新的幼儿园和康复中心建立起来之后,将接收更多的特殊儿童,他们将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以减轻家长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孩子交给我们,妈妈们上班去吧”。(记者 张文凌)

  自闭症孩子 幼儿园 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