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从童养媳到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 她的一生写满传奇

2017-07-31 阅读数 261695

李贞 建军90周年

编者按>>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当穿上军装,军人把忠诚和担当高举头顶;当与军人携手,她们的无私和柔情则是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力量与踏实可靠的港湾。

八一建军节之际,我们特别推出庆祝建军90周年专题报道,从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身上看建军伟业中的巾帼不让须眉;从一个军人家庭的坚守中看军旅男儿的深情与大义妻子的坚韧;从一场军民相亲活动中,看多情湘女与铁血军人携手时的家国情怀。

泱泱中华,悠悠千载,史书万卷,写满“家国”二字。在军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泰才能民安,国强才能民富,军人个体价值的取舍向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同命相依、同频共振——对军人而言,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更是一份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和深情大爱——

李贞 建军90周年

首位开国女将军李贞:铁血传奇,大爱无疆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李立 实习生吴迪

图:吴迪 

李贞简介:1908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调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贞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女性,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此外,李贞还曾担任第一、二届全国妇联执委,第三届全国妇联主席团成员,第四届全国妇联常委。

1990年3月11日,李贞在北京逝世。

李贞 建军90周年

李贞侄儿李益岐(右)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

7月30日,家住长沙浏阳市永和镇佳成村的李益岐特意起了个大早,这位59岁的老人在老伴的帮助下爬上梯子,用一方白色的毛巾将挂在堂屋正中的姑妈照片小心翼翼地擦了又擦。屋里的电视机早已打开,电视屏幕中,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即将开始。

这位一生务农的老人,为何会有如此浓厚的军旅情结?原来,李益岐的姑妈,正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将军——李贞。

为此,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赶赴李贞将军的故乡——浏阳永和镇,在“八一”建军节之际,寻访这位传奇开国女将军的足迹和故事。

李贞 建军90周年

“旦娃子”李贞:从童养媳到开国将军

今年59岁的李益岐对第一次见到姑妈李贞将军的情形记忆犹新。那一年,4岁多的李益岐被父辈带去见回到家乡的将军,“姑妈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

彼时,从浏阳永和镇小板桥村走出的小名“旦娃子”的童养媳——李贞,已经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她和丈夫甘泗淇是我国唯一一对夫妻开国将军。

从父辈们的记忆中,李益岐得以了解到整整大他半个世纪的姑妈从家乡浏阳开始的铁血革命岁月。“姑妈是我爷爷李光田的第六个女儿。旧社会重男轻女嘛,当时爷爷很失望,连名字都不想给她起了,就随随便便地叫她‘旦娃子’。姑妈6岁那年,就被送到一户姓古的人家当了童养媳。”李益岐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姑妈在古家的童养媳生活很苦,“大盆水端不动,要挨打;砍柴不会捆,捆了背不动,也要挨打;背一个比自己还要大一岁的女孩,背不动把孩子摔着了,就更要挨打。就连比她大4岁的‘丈夫’也常常抓住她的头发拳打脚踢……”

这样毫无希望的生活,一直到1926年才得以改变。这一年,农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各地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纷纷成立。当时,18岁的李贞不顾一切冲出古家,报名参加了妇女解放协会,成了永和当地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她将“旦妹子”改名为“李贞”,表示对革命坚贞不屈。婆家听闻儿媳“无法无天”干起了革命,一纸休书,与李贞断绝了关系。

李贞 建军90周年

铁血战场:假扮新娘奇袭,怀着孕跳下悬崖

1927年3月,李贞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她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王首道、张启龙等革命者先后回到浏阳东乡,着手重建党组织,并与李贞一起组建了中共浏东特别支部、浏东游击队。

1928年5月,张启龙被反动团防局团丁抓住,李贞提出了“假扮迎亲队伍,混进观音塘,然后里应外合夹击”的营救方案。次日,十几个壮汉敲锣打鼓,拥着一乘花轿朝观音塘走去。花轿中,就坐着身穿一身红绸衣裤、顶着一块红盖头,扮作新娘的李贞。团丁头目走上前来掀起轿帘,见里面端坐着“新娘子”,便让他们过了关卡。“迎亲队伍”走到团防局门口,“轿夫”迅速从花轿里取出枪支,打倒哨兵,李贞也跳出花轿,与队员们一起冲进团防局,外围的游击队员听到枪响,也随之发起了攻击。激战后,大家成功救出了张启龙。

血与火的岁月,有胜利的喜悦和欢乐,也有痛彻心扉的挫折与痛苦。在位于浏阳市沿溪镇大光湖村的祖师崖景区,海拔1400米的山崖上青山绿水,白云飞渡。这里,曾是李贞与敌人鏖战后纵身跳下的地方,当时她已怀有4个月身孕。

那是1929年初,李贞带领部分游击队员与围剿的敌人遭遇,因寡不敌众,李贞的队伍只剩下5个人,且被逼上祖师崖(当时叫做“狮子崖”)。

1985年,77岁高龄的李贞曾回忆起当年那个决心赴死的瞬间:“我们寡不敌众,最后退到了狮子崖上。敌人大喊大叫:‘要捉活的’。我们跟敌人短兵相接,拼杀起来,最后剩下四五个人了。眼看就要被敌人捉住时,我以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向同志们发出命令: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崖下跳!我眼睛一闭,抢先跳了下去。后面几个同志喊着口号,也跟着跳下山崖。跳下崖后,我也不知昏迷了多久,小腹部刀绞似的疼痛,一阵一阵的,怎么都挣扎不起来。当我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血染的草木丛中,不远处还躺着两个队员,已经牺牲了。我是被树枝架住了,当时没有摔死,可我怀了几个月的孩子,却在跳下崖后流产了……”

李贞 建军90周年

李贞 建军90周年

一生无子女:她和丈夫收养二十多名烈士遗孤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在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中,李贞是唯一的女性。李贞从毛泽东主席手中接过了一级解放勋章,周恩来亲自把上将军衔授予李贞的丈夫甘泗淇,把少将军衔授予李贞。甘泗淇、李贞夫妇,是千余名开国将帅中唯一的一对“双子星座”。

但残酷的战争也摧残了李贞的身体,她一生都没能拥有自己的孩子。不过,李贞夫妇抚养了二十多名烈士遗孤,把母爱倾注给了这些孩子。

“当时将军家的孩子可多了,我在那里的时候,就同时养着七个孩子呢!除了烈士遗孤,同事的孩子她也会帮着养。”浏阳老人周泳南是烈士遗孀,没有后代、孤苦伶仃的她1955年跟随李贞将军去北京,共同生活了20年,并协助李贞照顾家里的烈士遗孤。“她自己穿的衬衣、外套,盖的被子,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双棉鞋穿了十几年,她仍不肯换新的。”在周泳南的记忆中,工资并不高的李贞开支却不小,二十多个义女义子要生活,“每次吃饭都要摆上两三桌。星期天和节假日,李贞将军还抽空带孩子们去看电影。”

78岁的左义霞现在定居北京,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10岁开始,她便生活在姨母李贞身边。姨母李贞对孩子们的要求一贯严格,不管是住校还是放假,永远都不许搞特殊,“当时我年龄小,洗衣服、床单时挺费力,旁人想帮忙,她却不允许。这种习惯培养了我们从小不落后于他人、不特殊于他人的心性”。

但严格并不代表不爱。小时候,左义霞晚上睡觉爱蹬被子,“每晚,姨母都会起来给我重新盖好”。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李贞每次都会为左义霞细心准备好所有物品。在左义霞看来,李贞这位严母其实“挺温柔”。

李贞 建军90周年

眷念家乡: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7月29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永和镇妇联主席林康敏的陪同下,来到位于佳成村的李贞小学,李贞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就位于小学内。林康敏告诉记者,因为地质原因,目前这个学校已经废弃,新的校区正在重新建设,而镇上也将李贞纪念馆、李氏宗祠、李贞廉政文化屋场的建设提上日程。

“家乡的亲人们有困难,他们从来都是毫不犹豫给予必要帮助。有一次,我正在家中的办公室玩,亲耳听见甘爸爸走进来跟李妈妈说,乡里谁谁来信说需要钱了。李妈妈很快就让秘书汇钱过去。乡下无论来什么人,即使不是亲戚,往返路费都是李妈妈出,走时还给他们带上一些东西。”同为李贞养女的李里说。

家乡同样挂念这位18岁就离开的女儿——即便是在“文革”期间,曾经风光的女儿已经落难。李益岐告诉记者,淳朴的家乡亲人当时联名打报告:“既然李贞犯了错误,就让她解甲归田,回家务农吧。”

“文革”期间,作为李贞的弟弟,李益岐的父亲李华国受到牵连,被关押了4年。李益岐和二哥也因此失去参军资格。

1975年,得到平反的李贞恢复名誉和职务。李益岐和二哥想去北京投奔姑妈,但是李华国“举着一根拐杖”,把兄弟俩拦住了,“父亲说,不能给姑姑添麻烦,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1990年3月,李贞因病在北京逝世。她唯一的存折上仅有一万多元。她在遗嘱中写着:一部分交党费,一部分分别资助给家乡浏阳和丈夫家乡宁乡。

李益岐终于去了北京。而这一次,却是与姑妈李贞永别。

李贞 建军90周年

李贞 建军90周年

李益岐从北京带回了姑妈的两件遗物:一件将军生前穿过的军绿色棉袄,一座已经破旧得早就不能走字的钟。如今,这两件遗物被他当作宝贝收在二楼卧室。在李益岐的堂屋中,姑妈李贞的像最大,也摆得最正最高,“姑妈是家里的骄傲”。

虽然年纪尚小的孙辈还不大明白这位身着戎装的老奶奶跟他们的联系,但李益岐常常会跟子孙后代讲起李贞将军的故事。

“长大了,他们就慢慢明白了。”注视着电视屏幕里铿锵走过的威武之师,这位一生务农、不善言辞的老人缓缓地说。

  李贞 建军90周年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