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女特工“黄慕兰”电影《风声》原型 周恩来总理这样评价她……

2017-02-09 阅读数 182165    赞 1

黄慕兰 黄慕兰周恩来 黄慕兰风声电影

说起黄慕兰,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如果说,她是长沙市周南中学极负盛名的学生之一;如果说她是郭沫若长篇小说《骑士》中女主人公的原型,她的红色女特工经历,被拍成不同版本的影视剧,如高票房影片《风声》等;如果说她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党的一部百科全书”……桩桩件件,这些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会不会让你对“黄慕兰”有更多的亲近感?

就在2月7日,传奇湘女黄慕兰于浙江杭州辞世,享年110岁。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人,自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将一生最光辉的岁月投入了革命。她隐藏党员身份,转入地下,屡立奇功,还曾救周恩来于危难——道是湘女多奇志,黄慕兰的一生,可谓壮志不已、情怀不灭。

逃离包办婚姻,韶龄入周南

“如果家里给我包办的婚姻称心如意,我就不可能那么坚定地走出家庭参加革命,而且又适逢其会地立即投身到迎接北伐的大革命高潮中去。当时有很多知识分子,尤其是知识女性,大半是为了反对包办婚姻的封建压迫而走出家庭投身革命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潮流。”

黄慕兰1907年出生在浏阳一个开明的书香门第,原名黄彰定。1919年,12岁的黄慕兰被父母送进当时的长沙周南女校(现长沙周南中学——编者注)读书。求学期间,黄慕兰深受校长朱剑凡“女子当自尊、自重、自立、自育”思想的影响,并参与了五四爱国运动。周南女校当时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学生,如向警予、蔡畅、杨开慧、丁玲等。

求学时的黄慕兰正处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时间点上。“那一代的女性能够参与国民革命,跟女子教育的兴起有非常大的关系。”早在2010年,黄慕兰周南中学的校友、时年86岁的李士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曾于2006年在黄慕兰家住了一晚上,交谈中,黄老一直感叹周南女校对其以后选择人生道路的影响之深。“后来,她因母病退学在家自学,却一直不忘校长教诲,在读《列女传》中的《木兰辞》时十分钦佩智勇双全的花木兰,参加革命后就改名为慕兰。”李士璜说。

1923年至1925年,黄慕兰在老家有过一段短暂的包办婚姻,丈夫是一名抽鸦片、打丫鬟的“二世祖”。她忍不下去,便给父亲写纸条,要求以母病为由回娘家,从此再未回过婆家。父母也让她为上大学做准备。

多年后,黄慕兰曾对人说:“如果我的父母不是如此开通慈爱,或者我遇上一个好男人,也许我的故事就此结束了。”黄慕兰一生有四段婚姻,第一段包办婚姻促使她离家献身革命,而她与后面三位丈夫,均是革命伴侣。她的外孙女陈弘欣说:“自从外婆献身革命后,她的个人生活也从此成为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风雨征程,一生多离别

陈赓大将曾对黄慕兰的二儿子说:“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19岁就投身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的黄慕兰,从北伐大革命、南昌起义、上海早期工人运动,再到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解放战争,她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组织者。这位传奇红色女“特工”波澜起伏的一生,也展现了中国革命壮阔的百年。

1926年,决心以革命志士秋瑾为榜样的黄慕兰在北伐前夕剪掉长发,在汉口投奔宋庆龄、何香凝领导下的妇女运动,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

这位19岁的妇女运动领袖,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文化,交际广,有魄力,活动能力强,在武汉三镇很出名。很多优秀男士都对她展开了追求。郭沫若把她化身为长篇小说《骑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据说茅盾写《蚀》也借鉴过她的经历。

 

1927年三八节,黄慕兰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主编、中共中央军委机要处主任秘书和警卫团政治指导员宛希俨结婚。他们在报上登了简单的结婚启事,表示公开否定过去的包办婚姻。

1927年风云多变。国共分裂之后,宛、黄夫妇转入地下工作,用米汤在《圣经》中密写文件、去小旅馆对接头暗号……至此,黄慕兰开始了另一种不同凡响的“潜伏”人生。

1928年,儿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俨就被调往赣西南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4个月之后即牺牲。1928年12月,黄慕兰接到地下党组织调令,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为中央特科成员。赴命之前,她强忍着丧夫别子的巨大哀伤,把刚断奶的儿子送回宛希俨的父母家抚养。

在中央机关工作时,黄慕兰遇见了在武汉时就认识的贺昌,并与其开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但在1931年,作为革命领导人,贺昌主动申请独自秘密前往江西苏区工作,黄慕兰再次面临离别。此前她和贺昌生下了一个孩子,却在出生不久后被贺昌送到了另一对革命伴侣处抚养。

黄慕兰想起当年与宛希俨一别之后再没相见,如今又要和贺昌分离,整整三天以泪洗面。

黄慕兰 黄慕兰周恩来 黄慕兰风声电影

“红色女谍”立功,保护周恩来

黄慕兰的名字常常被冠上“美女间谍”的前缀,尽管她的家人有点反感这样的形容。在我党的党史上,她的名字和中央特科紧紧联系,她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不同版本的影视剧——而在黄慕兰的“潜伏”生涯中,最有影响的一件事,莫过于保护周恩来免遭毒手。

1931年1月,组织委命黄慕兰为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承担营救被捕同志的任务。

据《黄慕兰自传》记载:1931年6月的一个下午,黄慕兰和年轻进步律师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曹谈起了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个共产党头头,说此人是湖北人,60岁左右,酒糟鼻子,镶一口金牙,9个指头,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慕兰边喝咖啡边琢磨此人到底是谁?突然,一个符合描述特点的人物闯进了她的脑海里:这个人很可能是政治局主席向忠发!这个人要是叛变就不得了!

黄慕兰急得要命,但一直忍到曹离开,之后,她以头痛为由请陈送她回家。短短两小时之内,这个消息便辗转传达给了周恩来,周恩来迅速组织中央的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果然,当天晚上,向忠发就带人直接闯进了周恩来转移前的住所……

黄慕兰立下的这件奇功,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约见黄慕兰,表扬了她的灵活机警,并嘱咐她抓牢陈志皋,做他的幕后参谋。

1931年12月,国民党散布“伍豪(周恩来的笔名)等脱离共产党启事”,黄慕兰最先向周恩来献策反击谣言,还请陈志皋出面,委托法国籍律师巴和出面办理《周少山紧要启事》,驳斥敌人污蔑的内幕背景。

1933年,陈志皋与黄慕兰结婚。婚后,黄慕兰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特殊身份为中共工作,参与了“全国冤狱赔偿运动”、营救“七君子”出狱、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等重大行动。其间,她也遭受了国民党的牢狱之灾。

 

黄慕兰 黄慕兰周恩来 黄慕兰风声电影

关注家乡发展,湘女自“多情”

这位十几岁就离开家乡浏阳、投身革命的传奇湘女,哪怕后来的人生在各地辗转,却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那股“湘”情:在她的客厅里,摆放着湖南的菊花石;而周南中学在她百岁寿辰时送的一幅湘绣,被摆在客厅正中间的电视机上方。

自1993年开始,黄慕兰一直定居杭州。晚年生活,她关心时局,每天必看《新闻联播》;日常娱乐是打麻将,中午必打一小时;最大爱好是照相,拍照时笑得特别灿烂……

而有关长寿的秘诀,黄慕兰在自传中写道:“好在我生性好强,对党的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伤,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唯一保健秘诀。”

尽管不在家乡,但黄慕兰从未抛却那份“湘”情。从黄慕兰100岁开始,侄女黄彦如便每年前往杭州看望姑姑。相处的日子,黄彦如时不时会说上几句浏阳话,黄慕兰都显得格外激动。“在她心中,浏阳话是最美的。”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彦如如是说。

“她是个很为人着想的人,一生之中为别人想得多。”黄彦如回忆,每每与姑姑相处,会发现她的饮食极其普通,“生活特别简朴,常常一碟青菜豆腐就好,一点都没有‘大小姐’的贵气”。

然而,与日常的简朴作风不一样,在黄彦如看来,姑姑黄慕兰在关注家乡发展方面却是特别大方的。1998年,黄慕兰从电视上看到南方多处洪水肆虐,便第一时间与黄彦如取得联系:“浏阳的情况怎么样了?”在得知浏阳同样遭受了巨大暴雨的袭击后,黄慕兰取出几千元钱,请黄彦如交至浏阳市民政部门;2010年,获悉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面临失学,黄慕兰便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0元转交至浏阳市政协放入其扶贫基金中,资助两至三名贫困学生……

“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她有一个特点,无论看到什么都会很快与家乡挂起钩来。”在黄彦如的印象中,尽管姑姑黄慕兰当时因年事已高已经不方便回浏阳,可是在交办的事中却是家事少、家乡发展之事多。

(据《黄慕兰自传》、《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通辽日报》等)

  黄慕兰 黄慕兰周恩来 黄慕兰风声电影 今日女报/凤网 整理:陈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