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批女性学本科生吃香——“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长召开

2012-12-10 阅读数 63652

女性学 女性学学科建 社会性别 学术研讨会 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学术研讨会

全国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学术研讨会12月7日在湖南女子学院召开

今日女报/凤网讯(记者 陈寒冰)“湖南是中国妇女运动的策源地,结合蓬勃发展的现实,创建湖南特色的女性学。”湖南省妇联副主席贺建湘感慨。12月7日“全国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女子学院召开,来自中华女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20来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湖南省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妇联、湖南省社科联等部门的领导共计80余人参加会议。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科院院长姜正国、湖南省社科联巡视员刘晓敏、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邓微、湖南省社科规划办主任骆辉等领导作了讲话。

我省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备受全国同行注目。湖南女子学院、湘潭大学等一批高校在此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湖南女子学院专门成立了妇女/性别研究与女性教育中心以及女性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女性人类学研究所、女性经济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2011年获得批了女性学专业后,今年招收首届本科学生。

李彩霞和其他27名女生,今年秋季考入了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学专业。她们成为湖南第一批专门学习女性学的本科生。“起初我们都不了解女性学到底是学什么,进入学校之后才发现这门学科并不只是简单研究女性,女性学研究其实是个很有深度的学科。”负责此专业教学的刘人锋老师介绍,在4年的学习中,他们不但将开设普通高校课程,而且还将特别加强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学习。“我们预计培养的女性学专业学生,将来可成为性别研究专业人才、高级女性行政管理人员、从事性别教育及推广人员。”现今,广东等省份已将性别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学习范畴,所以湖南培养的这批女性学本科生也将成为全国各学校抢招的香饽饽。

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女性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如何推动社会性别研究的深入,推动社会性别意识进入高校、政府机关和研究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学术探讨和交流。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湖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姜正国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女性学能得到今天湖南学术界的如此高度重视,这还是第一次;也希望湖南女子学院继续把它作为龙头学科,特色学科,再接再厉,抓团队、出成绩。湖南省社科联巡视员刘晓敏从男性的角度呼吁三种力量来参与妇女/性别研究与学科建设,这三种力量是社会力量、媒体力量以及男性的力量,要唤醒民众广泛宣传与参与。湖南省妇联副主席贺建湘就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研究向各位从事性别研究的同仁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学科建设要专业化;二是社会性别研究要本土化,湖南是中国妇女运动的策源地,结合蓬勃发展的现实,创建湖南特色的女性学。省委党校副校长邓薇对女性学学科建设提出了三点期待,第一,期待女性学学科完善,成为独立的主流学科。第二,期待在湖南形成跨校跨领域的女性研究团队;第三,期待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省社科办主任骆辉对性别研究寄寓很高的期望,并期望女性要为地位的提高而奋斗,要做大做强湖湘女性文化。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左清指出,学科建设对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女性学学科建设要研究女性的一般规律,多学科、多角度,关注现实妇女问题。女子学院在女性学学科建设方面责无旁贷、得天独厚,要努力寻找学科突破口,集中力量,做到国际上去。与会领导对我校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的成果表示肯定。

会上,11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方向新教授探讨了“社会性别意识的实践应用”、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卫中玲教授提出了“理工院校开展性别研究的哲学思考”、中华女子学院韩贺南教授展望了“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进展与前景”、华中师范大学祝平燕教授分析了“推进高校妇女/性别学科发展的经验——以华中师大为个案”、湖南女子学院副校长贺江平教授提出了“对于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南商学院副校长杨虹教授提出了“以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抓手,彰显学科特色,加快学科化进程”、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校长刘艺教授探讨了“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湖南师范大学赵树勤教授阐述了“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女性学课程建设”、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骆晓戈教授探析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女性学学科建设”、湘潭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舒奇志教授阐述了“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研究理论发展概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石潇纯教授探讨了“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女性主义”。各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从自身的教学和研究角度畅谈了对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理论的见解与研究。

湖南女子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婷从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研究回顾与发展、湖南女子学院在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努力与探索以及对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研究的展望、加强女性学学科和社会性别理论建设与实践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做了主题讲话。她指出,女性学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性别研究与意识的推广首先要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主线,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形成合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女性学学科建设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对中国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这样才能使社会性别意识以及女性学学科、女性学专业进入更多高校与研究机构,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理解到妇女/社会性别学。再次,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研究要实行跨校、跨界合作,共同探讨,加强合作与交流,同时要促进学术队伍和研究对象的性别多元化,增加社会性别研究中男性研究人员比例,要及时跟进、吸收全球女性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分享与交流。最后,加强女性学学科和社会性别理论建设与实践的结合,要以理论为指导,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问题,促进妇女的平等发展;并按照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去批判性的选择,以便促使本土的、多样化的女性学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的成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理论体系。

会议期间,全体会议代表还参观了湖南女子学院校史馆以及湖南女子学院女性教育发展史馆。

链接:

湖南女子学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女子普通高校,全国妇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女子学院,目前我国三所女子本科学院之一和世界女子高校联盟的成员,是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女性教育)学科研究基地以及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点建设学科”。学校高度重视妇女/性别学科建设,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女性教育体系,同时大力倡导妇女性别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已经在女性学教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湖湘女性教育与文化、女性文学与文论、性别理论与文化等方向开展了教学、研究与行动,推动了女性教育研究的发展,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女性人才。同时,为了直观呈现国内外女性教育与女子院校发展历程,彰显女性教育在女性发展与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湖南女子学院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女性教育发展史馆,史馆建成以来,陈至立、顾秀莲、彭珮云等国家领导以及周强书记等省领导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接待了2000多人次参观,有力的展现了女性教育的作用。

 

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学术研讨会

湖南女子学院 罗婷校长

2012年12月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乘着十八大的东风,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女性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性别研究学术研讨会”,共聚一堂来探讨、畅言社会性别研究这个我们非常热爱、熟悉的话题。今天与会的各位大多数是多年从事性别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更有长期以来默默支持和关心女性发展与性别研究的男性领导,正是你们的出席使我们今天的会议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我们知道,自社会性别理论传入到中国以来,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就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95年世妇会召开之后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新近召开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目前,在人才强国、文化兴国的战略下,推广先进性别文化,培养更多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女性人才是我们女子院校乃至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研究回顾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妇女/性别研究就开始进入西方高等学府的课堂并蓬勃发展起来,她不仅是妇女运动在学术界的渗透和延续,也是学术界对女性主义的吸纳、继承和发展。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拟定了最早的女性学教学大纲并随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女性学系,此后美国高校开设的性别研究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女性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20世纪90年代末,仅美国就有600多所大学开设3万多门女性学课程,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欧共体有10多个国家授予女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高校以女性学为机构的至少有400所以上,多数以女性学项目、女性学研究中心、性别研究中心或女性学系命名。可以说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外已经成为一门显学。1998年至1999年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作访问教授,就广泛参与她们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

我国的女性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一系列新的妇女问题在社会变革之下接踵而出,妇女研究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一种力量来自全国及各级妇联系统。自1986年起,相继成立许多妇女学会、研究会,直接面对妇女实际问题,探索解放妇女的对策和方法以及妇女工作的具体措施。另一种力量来自学术界。1987年,郑州大学正式设立妇女研究机构,成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中第一个专门的妇女研究机构,随后有50-60所大学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1989年,开始出版女性学方面的论著。到20世纪90年代,尤其95年世妇会后,社会性别研究以及女性学学科建设更加令人关注。1995年我有幸参加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见证了全球妇女问题探讨与妇女理论研究这一空前盛况。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了北京大学将女性学作为三级学科纳入研究生专业目录。随之北京大学招收了第一批女性学的硕士研究生。

同时,我国的女子院校在女性学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性别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教育部把女性学正式列入本科专业,中华女子学院在当年成立了女性学系并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首届本科学生,2011年我校女性学专业获批,今年招收首届本科学生28名。

妇女/性别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妇联系统、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努力。全国妇联一直关注妇女/性别研究,积极推动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为进一步整合资源,2006年全国妇联在全国成立了21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形成了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妇联四位一体的研究网络,我们湖南女子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湖南省妇联成立了湖南省妇女研究会,肖百灵主席等妇联领导对妇女/性别研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一直致力于性别研究,促进妇女的发展,不仅注重妇女参政议政,也对妇女的维权、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提升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湖南省委党校积极将社会性别意识引进党校干部的培训课程(邓微校长大力支持省妇干校开展妇女理论的研究)。省社科院方向新院长多年来从社会学视角关注和研究妇女发展问题。省内多所高校更是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研究的主力军。他们一方面在学校积极开设性别研究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积极申报相关课题,在教学与研究中提升理论水平与实践知识。这些年,社会性别研究以及女性学学科建设成果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女性学课程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如赵树勤教授开设的《中国女性文化》和我校王风华教授牵头的《女性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二是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研究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例如湖南商学院在杨虹校长的支持、骆晓戈教授等的努力下,通过项目的带动,不仅开辟了麓山枫网站,而且建立了一支湖南省的社会性别讲师团,为开展妇女/性别教育奠定了基础。湖南师范大学赵树勤教授、湘潭大学万莲姣教授长期致力于女性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成果突出;舒奇志教授另辟蹊径,潜心于男性气质理论的研究;省人文科技学院石潇纯副校长等高校女校长都长期关注妇女研究及女性人才培养等问题。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河南理工大学的卫中玲校长为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培育与管理,到全国女子院校交流学习。

三是女性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得到加强。自北京大学最早编写《女性学概论》教材之后,各高校也在积极编写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材,在座的就有几位编写了女性学方面的教材,如中华女子学院韩贺南教授、罗慧兰教授出版了的教材《女性学》,华中师范大学祝平燕教授主编的《社会性别学》,湖南商学院骆晓戈教授主编的《女性学》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可以说,我省妇女/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的开展与推进,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省社科规划办、省妇联、省社科院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在课题立项、成果申报、基地建设、成果推广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我校在女性学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性别研究的努力与探索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女子普通高校,全国妇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女子学院,目前我国三所女子本科学院之一和世界女子高校联盟的成员,我校高度重视女性人才的培养以及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学校是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女性教育)学科研究基地。

在女性学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做了一系列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专门成立了妇女/性别研究与女性教育中心处级实体机构以及女性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女性人类学研究所、女性经济研究所、女性体育研究所以及女性政治与人才学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2002年就成立了《女性学》教研室,负责全校公共必修课《女性学》的全部教学工作,2007年《女性学》课程被评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同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2011年《女性学》教学团队均获得“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1年《女性学》教研室获得湖南省“芙蓉岗教学标兵”称号;2011年获批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其方向之一是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化研究;2012年我校申报的女性学本科专业成功获批,今年招收了首届本科学生。

为了直观呈现国内外女性教育与女子院校发展历程,彰显女性教育在女性发展与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我校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女性教育发展史馆。史馆建成以来,陈至立、顾秀莲、彭珮云等国家领导以及周强书记等省领导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接待了2000多人次参观。

同时,我们也积极申报妇女/社会性别方面的科研课题,近几年来主持并完成了中国—欧盟便捷基金项目、中国—加拿大政策选择项目以及国际劳工组织项目等3个国际项目;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0余项;在《光明日报》、《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了1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奖,推出了《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及《女子高校发展战略研究》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著作。(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相关部门及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

三、谈谈对今后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研究的几点想法

虽然这些年我国、我省的社会性别研究和女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借此机会,我想对今后女性学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性别研究谈点自己的设想。

一是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和社会性别意识的推广要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主线。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宣传,另一方面需要每个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形成合力。

二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女性学学科建设和社会性别面临的一个任务是变革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制度问题,并找到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就需要讲授性别课程的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这样才能使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进入更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理解到妇女/社会性别学的内涵。

三是实行跨校、跨界合作,共同探讨,加强合作与交流。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妇联可以联合起来,不定期召开专门的研讨会议,加强妇女问题与对策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争鸣。同时要促进学术队伍和研究对象的性别多元化,增加社会性别研究中男性研究人员比例,要及时跟进、吸收全球女性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是加强女性学学科和社会性别理论建设与实践的结合。要以理论为指导,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问题,促进妇女的平等发展;并按照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去批判性的选择,以便促使本土的、多样化的女性学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的成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理论体系。

总之,女性学学科建设及社会性别理论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作为专门的女子院校,我们理应为女性人才的培养以及妇女理论研究与女性学科的建设竭尽全力,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同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一样执着追求,乐此不疲。

研讨会更多详情及各嘉宾、领导发言摘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