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回家打工成趋势

2012-03-13 阅读数 420499

“农村留守儿童缺教养”?!

一贯以温情形象示人的著名主持人倪萍,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突然抛出这么“犀利”的一句话,立马引发轩然大波(注:原话为:“许多留守儿童不愁吃不愁穿,但心灵的问题留下来了。过去说,哪怕父母打一巴掌都是成长,现在连打的人都没有了。很多农村的孩子,表面上看是不懂规矩、不讲礼貌、不知道好歹,但这真的不能怪孩子。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人留下来,不是挣钱就能养育的”)。一时间,骂倪萍“站着说话不腰疼”者与赞她“话糙理不糙”者分成两大阵营,辩得好不热闹。

其实,倪萍委员此言虽有“用词过于偏激”之嫌,所揭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甚至可能更为严峻:

一项针对“中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河南省18个省辖市1000名4-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而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主要原因。

另据人民网报道,历年刑事犯罪中,近20%的青少年有过“留守”经历!
……

家庭教育环节的断档正在农村留守青少年身上显现出恶果。更何况这还只是青壮年劳力倾巢而出带给广袤农村的不良影响之一,此外还有老龄化严重、治安状况恶化等问题。

不能安(定)家,何谈养家?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农民工开始考虑返乡就业——照顾好家庭的同时,还要“不出门把钱给挣了”。这,是天方夜谭么?

 

以教子的名义回家打工

正在车间劳作的邓秀萍。

邓秀萍巧算“经济账”

3月10日下午6时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40岁的邓秀萍正在张罗晚餐。手中的锅铲上下翻炒着自家熏的腊肉,偶尔回头望望,丈夫和两个孩子正陪半躺在床的婆婆聊天,把老人家逗得合不拢嘴……眼前的景象与热腾腾、充溢着腊肉香味的空气,共同构成了一幅和美的生活图景。
而此前,有长达8年时间,这样的天伦之乐更多地是出现在邓秀萍劳累了一天之后的睡梦中。

去年这个时候,邓秀萍还在浙江杭州打工。同样是晚餐时分,她或许正味如嚼蜡地吃着工厂食堂里每天的固定菜式:长豆角,紫菜鸡汤——寡淡的汤水中除漂着几片紫菜,就只在碗底杵着根光秃秃的鸡骨架,基本看不到肉;不用记挂着给谁做饭,老人孩子都远在湖南老家,丈夫虽在同一座城市,估计也已经在食堂里匆匆吃过了,这会大约正思忖着能不能找机会赚点加班工资。

出门打工8年,累垮家中老人

2004年春节过后,邓秀萍夫妇跟随同村“前辈”的脚步,来到杭州开始了打工生涯。邓秀萍在某绣花厂做检验员,月工资约2000元。丈夫进了一家毛笔厂,能拿到2500元/月——算下来,收入远远超过在家种田所得。因此,两口子一做就是8年。

只是始终放心不下家里。最初几年,邓秀萍更多地是牵挂一儿一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担心生性调皮的小儿子,生怕被父母疏于管教的他会流连于网吧,甚至荒废学业。进入2011年,家中又有了变故:一向硬朗的婆婆突然病倒了,且到底已是古稀之龄,病情多次反复。每次老人家一出现反复,村主任石泽林都会给邓秀萍夫妇打电话,以致那段时间,每次手机铃声响起都会让两人心惊肉跳。

这8年来,邓秀萍夫妇只在每年春节期间回家待上短短半个月,一到大年初八,就得撇下一老二小匆匆离开——余下的350个日日夜夜,全副家庭重担便压在了婆婆老迈的双肩上。“她老人家是为了这个家而累垮身体的。我俩一合计,觉得必须回来尽孝。”

出门时时难,衬出在家日日好

今年春节过后,邓秀萍夫妇便没再加入“农民工返城复工潮”的滚滚洪流中,而是选择应聘到了离家仅百米之遥的本村鑫隆紫砂陶瓷厂。

让邓秀萍没想到的是,生活并未因这一“无奈的选择”而有所失意,反而添了不少温馨与幸福,“首先是睡得舒服,吃得舒心”。

在杭州时,夫妻俩与人合住一个约10平米的单间,本就狭小的空间被木板一隔为二后,连转个身都困难。一张简易木板床更是窄得不能再窄,让人轻易不敢翻身,生怕从上面跌落下来。而现在,住在自家三层高的楼房里,睡在舒服的席梦思床垫上,做梦也觉得更加香甜。

与那边工厂食堂里“永不消失”的长豆角,以及荤菜永远由纯肥肉“唱主角”相比,如今,每日早晨邓秀萍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一家五口的早餐,花样经常翻新,轮流照顾每位家庭成员的口味。围桌而坐享用完毕后,儿子去上学,邓秀萍则与丈夫携手步行至厂里上班。午间12时,准时回家做中饭吃。下午1时至5时继续上班,然后再优哉游哉地回到家准备可口的晚餐……

过去,每周的“例行通(电)话”快结束时,儿女们总会依依不舍,抱怨爸妈怎么老不回家。邓秀萍却只能在电话这边摇头,告诉他们,爸爸妈妈要赚钱养家——每每挂断电话后,很长时间心还在抽痛。而现在,每天都能与儿女见面,晚餐后更有一段温馨融洽的家庭时光,那种因思念难捺而生出的惆怅、心疼早已烟消云散。

过去,因远在千里之外,虽担心婆婆无人照顾,却只能干着急;而现在,即使是上班时间,婆婆若有不适,只需托人捎句口信,邓秀萍夫妇立马就能赶回家照应。
……

正因为“家门口就业”有着以上种种好处,“收入可能减少”的担忧在邓秀萍夫妇看来,便也不是最重要的了。“上了一段时间的班后,才发现总收入实际并未减少,这可真是意外之喜!”邓秀萍告诉记者,在杭州时,他们夫妻俩每天得上足12小时班,月薪加起来约为4500元;现在她能拿到1800元/月,丈夫则有2800元/月,不但总收入略高过千里之外的杭州,固定的“8小时工作制”更是让劳动强度减小了,劳动力价值则相应提升。

今年,夫妻俩打算把已经荒了8年的田地重新耕种起来,“大不了早上早点起、晚上晚点睡咯!更何况,厂里每年‘双抢’时节还会放假……这么便利的条件,当然得利用起来,再给家里赚份收入!”满脸的笑容透露出邓秀萍对于现时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于未来“还会更好”的信心。

 

 

以教子的名义回家打工

李作高一家四口。

“家门口就业”的“三好生活”

“会算账”的不独邓秀萍夫妇,近年来,“家门口就业”在浦市镇甚至临近一带已蔚然成风。有些曾经举家前往大城市逐梦、淘金的家庭,如今也举家回迁,在熟悉的故土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今,我们两夫妻与儿子都在厂里打工,小女儿则在附近上学,生活水准比起过去有了很大改善。”现年43岁的泸溪县迈岚镇新田村人李作高用了“英明决策”四个字,来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自己带领妻儿返乡的经过始末。

李作高2003年去到广东后,进了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的联塑型材有限公司做工,月收入平均有4000多元,妻子也能拿到约2000元/月。安定下来后,李作高又把一双儿女接到身边,期望他们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然而,生活并不总能尽如人愿。套用一句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即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因不是当地户口,仅供两个孩子上学一项,每年便得支出差不多3万元,加上同样高昂的其他生存成本,李作高一家在异乡生活得捉襟见肘。更何况,家乡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叔叔以及身有残疾的婶婶需要帮衬,“每年春节一盘点,总会发现:辛苦了一整年,却没余下一分钱。”回忆到这里,这名朴实的中年汉子从胸腔里发出一声沉重叹息。

今年春节过后,李作高不得不辞掉了佛山的工作,“在父亲和叔叔相继过世后,去年,母亲的病情也加重了”。2011年,因母亲完全瘫痪,放心不下的李作高不得不每隔两三个月便回家探望一次——刨去路费开销不计,因厂里是计件付酬的,连带工作收入也锐减。

濒临绝望的李作高在这时获悉到一个好消息:“我听同在佛山打工的泸溪老乡说,浦市镇的鑫隆紫砂陶瓷厂正在招工,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这里。”被录用的那一刻,李作高真觉得这是老天爷在帮自己。鉴于李作高一家的特殊情况,工厂给安排了一间住房,还同意他把母亲接过来。但李作高考虑到母亲病重,恐妨碍到其他工友,于是谢绝了。“我每天早晨来上班前会把饭菜煮好并喂给母亲吃,再留一些给她作为中餐,请邻居到时帮忙加热;中午通常就在工厂食堂与妻儿一起吃;晚上下班后再回去照顾母亲……好在厂里有班车,20分钟就可以到,步行的话得一个半小时呢!”

妻子把儿女管教得很好,让李作高可以把工作之余的全副精力用来照顾母亲。而今年17岁的儿子自从进厂打工后,不再游手好闲,也让夫妻俩着实吁了口气。

仔细一算账,相比以前的收入,李作高更满意现状:住房是免费的,水电费也跟着免了——而在佛山时全得自己开支;工资收入上,夫妻俩加起来有5000多元/月,儿子的月收入也在1500元左右,若再积极点,还可能涨工资。

虽然生活仍旧算不上宽裕,但已经在一步步改善之中,生性乐观的李作高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总结道:“我觉着在家门口就业有‘三好’:一是能把工作干好,二是能把老人照顾好,三是能把小日子给过好。”

李作高所总结的“三好”,在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随后的采访中由泸溪县浦市镇妇联主席杨柳玉用数字进一步作出说明:“仅以鑫隆紫砂陶瓷厂为例,现有职工280多人,其中马王溪村在此打工的妇女就有220人,占到该村妇女总数的80%。当前,她们的月平均收入超过了3000元,这使得她们无需外出打工便能为家庭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同时还照顾到了家里,解决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而进厂务工只是“家门口就业”的一种形式,在马王溪村,不少打工人员回乡后,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和打开的门路,或种植椪柑、苗木,或发展“烟稻连作”,或从事养殖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生计,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以教子的名义回家打工

谭春燕正在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办厂情况。

让村企与返乡农民工双赢

3月10日下午5时,下班时间刚过,鑫隆紫砂陶瓷厂的工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出厂门。住得近的,在夕阳的余辉中施施然漫步回家;住得远的,排队登上了停在前坪的大客车——客车从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身旁稳稳开过时,洒下一路的说笑声。

“班车分早晚两班。早班只有一趟,一般早上7点出门去接员工;晚班则安排了两趟,除了5点这趟,6点半还有一趟,以照顾少数需要加班的员工。为保障大家的安全,班车司机都有A照,是通过严格招聘进来的。”鑫隆紫砂陶瓷厂女老板谭春燕告诉记者。

浦市镇号称“小南京”,为湘西三大古镇之一。由于水路交通发达,是沅水中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历史上商贸、文化曾极其繁荣。
这一历史自然也影响到了后辈。谭春燕和她的丈夫就在此列。

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多地打工的历练,让夫妇俩发现了陶瓷酒瓶的商机。两人一番合计后,在2003年1月8日的一场公开拍卖中,迎着众人惊诧的目光,以11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负债累累的鑫隆紫砂陶瓷厂。

厂子是买下了,工人却还毫无着落。于是,丈夫负责招收男工,谭春燕负责招收女工。在短短20天内,两人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先后跑遍潭溪、合水、达岚等10多个乡镇的50多个村寨,共招到职工150人,其中女工120多人。

“说实话,那些年不光我们村,邻近乡镇的年轻人也大部分外出打工去了。你一路走来可以看得到,好多新房子都空荡荡的,只住着老人和孩子,那是因为大伙把赚的钱寄回来建了房,却没时间回来住。”谭春燕陷入回忆中,“并不是只有大城市才会出现‘用工荒’,农村也一样。这种情势逼迫我们不得不想办法:如何招到人、留住人。”

最首要的肯定是收入。但要提高员工收入,首先得企业赚钱。通过精准营销,“鑫隆”的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与之相应的便是员工工资的逐年递增:“已经从2005年的人均900元/月,涨到如今的约3000元/月。”

其次,便是从制度上放大“家门口就业”的好处。除有班车接送员工上下班外,不便回家的人还可享受到免费住宿和免费水电。住厂里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计件加班,额外赚取一份收入(注:全凭自愿);厂里设有食堂,顿顿三菜一汤,餐费只收成本价;前文中邓秀萍提到的“双抢假”不算稀奇,该厂还设有“收椪柑假”(注:泸溪是有名的“椪柑之乡”);每月放假两天,由员工自行决定休哪两天;谁家有喜事,老板的小汽车都可免费借用——2008年,员工毛贤老的儿子结婚,因新娘家住十里之外,毛贤老向老板招呼一声,就借到了小汽车接亲,倍儿有面子(注:那时当地普遍以农用车接亲)。

“无论薪酬上还是制度上,我们都在尽量缩小与沿海地区大企业的差别。”谭春燕介绍说,“因为有这些互惠互利的措施,我们的员工队伍一直很稳定,大部分人都已经干了七八年,有些坚持了十多年。目前我们还准备扩产,希望能够安排更多人就业。”

泸溪县妇联主席彭晓云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据我们观察,那些对于返乡农民工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企业,往往有着一些明显特点,比如劳动强度相对较轻、文化层次要求不是特别高、对年龄没太多限制,等等。而在沿海地区,四五十岁的人很难找到工作,文化程度低者更是无事可做。”

 

以教子的名义回家打工

资料图片

子女教育成“回家打工”动因

记者采访发现,包括邓秀萍、李作高在内,许多农民工选择“回巢”,一定程度上都有为子女教育着想的考虑。

近年来,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些不良后果,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除去备受争议的“缺教养论”,更为重要的是安全因素,这两点皆可以从泸溪县妇联去年7月作出的《泸溪县武溪镇中心完全小学陪读母亲现状调查报告》中得到佐证。这虽是一份以“陪读妈妈”为主体的研究报告,却显示出了“由老人照管”对于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首先,这些农村老人普遍文化程度很低,无法辅导孩子学习,更不懂得在品德方面教育孩子,对于其在想什么、做什么一无所知。于是,网瘾、逃学、打架、厌学、早恋……这些不良行为基本上都出现在由老人照看的孩子身上。其次,由于部分农村老人缺乏基本常识,导致安全教育不到位,也引发了一些事故:2009年3月,由于老人看管不慎,该校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坠楼身亡;同年12月,由于老人在密闭的房间烧煤取暖,导致一名二年级学生煤气中毒身亡……”

“若孩子没管教好,钱挣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女工刘某是鑫隆紫砂陶瓷厂的一名老员工,不仅工作出色,月收入已达4000多元,还将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大学。
外出打工人员的回流,也直接导致了当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和谐。这点在泸溪县马王溪村表现得尤为明显。

马王溪村与新堡村以及县城里的太平街,并称“泸溪新马泰”,但过往的“名声”可不咋的——有段时间赌博之风盛行,游手好闲的人也多,导致明明是外村人犯的事,也会被冤枉成马王溪村人所为。造成这种“名声”的就有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管教的问题青少年,而这也让更多在外务工的村民担心自家孩子受到影响。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回乡打工或创业,该村发展椪柑生产1280亩,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推行“烟-稻-油”连作模式,种植烤烟300亩;投入近10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可达7000多头;鑫隆紫砂陶瓷厂的产品已远销安徽、浙江等地,年创收200多万元,安排就业200多人……一个优质水果、烤烟、养殖和工业企业相结合的产业体系正在成型。再加上每年“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特色宣传与评比活动的助推,使得该村风气焕然一新,不仅多次被评为全县“文明村”,更在2010年捧得“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荣誉。

 

以教子的名义回家打工

上下班都有班车接送,让农民们觉得自己正享受着“城里人的待遇”。

欢迎更多湘籍农民工回乡就业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俗语曾吸引几代湖南人南下打工淘金。我们早已经习惯:每年春节过后,在湖南几乎所有县城的车站,充斥耳内的都是一句“去广东”!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些年,有两股潮流在悄然涌动。

一是返乡创业潮。这回,让我们跳出湘西泸溪来看全省:以永州道县为例,近年来,该县每年的外出务工人员都在20余万人左右;而2011年,返乡农民工累计达到12.6万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这些“归来的游子”们兴起创业热潮,涌现出规模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创业大户170余个,投资兴办企业36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

目前,湖南正通过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返乡创业、有序流动就业,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11年,全省共投入经费967.4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1012期,帮助近17万人次农民接受到各类技术技能培训。来自妇联系统的数据是:近两年来,全省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8.43亿元,协调地方财政落实贴息资金67.4万元,带动16万妇女实现创业就业。

一个更不容忽视的潮流则是,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其产业也开始向内陆转移,湖南作为最靠近广东的省份之一,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目前,这种态势正日趋明显,仅2011年,我省便引进了富士康、美国江森自控、花旗集团、惠普、伟世通、日本电装、丰田汽车、加拿大玛格纳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是近年来引进“世界500强”最多的一年。目前,入驻湖南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19家。

2011年10月6日,湘南(注:衡阳、永州、郴州三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9年至2011年9月底,我省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919个,其中湘南三市达2462个,占全省总量的逾1/3。以衡阳为例,近年来,随着富士康、欧姆龙、中兴通讯等企业的安营扎寨,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前来安家落户,令该市迅速崛起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未来几年将直接吸纳劳动就业20万人。

2月26日,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指出,将努力把示范区打造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一则与之呼应的利好消息是,前不久,粤港多地一个包括80家企业代表在内的超大规模考察团已来湘探路。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回归家乡,在家门口就业,正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

 

以教子的名义回家打工

资料图片

家门口上班,赚钱不误教子工

“再不回来,孩子就废了”

“今天我又得了朵小红花,这可是考第一名才有的呢!”3月9日下午放学后,婷婷一回到家就像鸟儿般“飞”扑入父母怀里,高兴地报告喜讯。

8岁的婷婷是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因打小便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曾一度性格抑郁、少言寡语,还经常逃学……今昔之对比让她的父母王华君夫妇很是欣慰,庆幸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回家!

“我们夫妻俩辛苦一辈子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现年30岁的王华君曾在广州某电子厂工作6年,2011年初回到老家永州。尽管工厂方面许诺将他的月工资从2500元加到3000元,可王华军不为所动,他已经铁了心要和女儿婷婷团聚。

王华君对于女儿的歉疚是有原因的:7年前,他和妻子抛下当时尚在襁褓中的婷婷去了广州,从此一年难得见上几面。

“2009年春节回家时,婷婷居然不认我们了!”王华君说,因他们夫妇俩很少回家,以致婷婷觉得爸爸妈妈是“陌生人”,“晚上想把她抱到我们床上睡,她大哭大闹,怎么都不肯。”

自那以后,王华君对于女儿投入了更多关注,渐渐发现婷婷的性格有些古怪:“好像内心充满了仇恨一样,对任何事情,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事后王华君才了解到,原来,同学们一直在嘲笑婷婷,说爸妈不要她了;而爷爷奶奶又太过宠爱,什么事都顺着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她身边,孩子的将来很可能会废掉!”

决定留下后,王华君在老家承包了3亩柑橘园。每年3月至10月,他和妻子一起打理果园,10月下旬至次年3月去到当地企业的柑橘基地打工,一年下来收入4万多元。
同样是算“经济账”,王华君家的“账单”是这样的:夫妻俩在广州打工时月工资合计为5000元左右,除去生活成本,一月下来只能寄几百元回家;回家乡后,每月收入虽少了一些,但生活开销大大降低,还可照顾到家庭,“一年下来,存折上的数字涨了一截!”

帮助王华君夫妇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是位于永州市凤凰园经济开发区向荣工业村内的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像王华君这样,农忙时打理自家橘园、农闲时到熙可公司打工的农民,在当地已逾千人。

不仅给饭碗,还解决子女就学

“读完书出来,仍旧只能种田?!”十多年前,何逸丽完成职校学习后,因父母执意不允而无法外出打工,这让一直有着“跃农门”梦想的她颇为郁闷。
2000年,熙可公司的一则招聘信息点燃了何逸丽的梦想——公司是以生产柑橘、蘑菇、草莓等果蔬食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离家也仅几十公里,既尊重了家人的意见,又能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面试很简单,公司在技术上对新晋员工要求不高,而且有一个星期的岗前培训。”何逸丽应聘的是剥橘皮岗位,培训老师告诉她:“别看剥橘皮很简单,但操作上是有难度、有技巧的。”经过培训后,何逸丽从最开始一天剥60公斤橘子,到一天能剥600公斤左右。而现在,熟能生巧的她每天已能剥到800多公斤。

“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何逸丽称,公司包吃包住,且吃住条件都很好,每月能有这样的收入,已经令她觉得很踏实了。作为熙可公司的重点联系镇之一,邮亭圩镇如何逸丽这般在“熙可”打工者现有800多人。

成立于1997年的熙可公司,目前,其主打罐头产品已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公司也随之迅速扩张。2011年,各车间都制定了员工增收计划和相应措施,保证员工收入每年增加30%以上。公司最近还在与零陵区教育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衔接,准备按工作年限就地就近解决员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消息一出,何逸丽满脸兴奋:“如果孩子真能在城里读书,我就完全没后顾之忧了!”

这里不用担心“用工荒”

邮亭圩镇乐塘坪村总人口1381人,有水田面积1950亩、山地面积1.1万余亩,属于典型的山多田少地区。多年来,村民们“靠山吃山”的结果是仅能解决温饱。于是,许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以求获得更好的生活,一些人家甚至青壮年劳动力倾巢而出。

2005年12月,熙可公司在当地建立柑橘原料生产基地,不仅为橘农无偿提供了价值近300万元的种苗,董事长阳国秀还亲自带领团队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几年下来,公司发展起自有无病毒柑橘苗圃600亩、绿色食品示范果园8000亩,扶持果农发展无公害果园5万亩,建立合作无公害果园10万亩;新增就业6700多人,每年为橘农增收3380万元,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每年还安排3000名农民在企业务工5个月,仅此一项,每年为农民增收1200万元。

公司下属几千名员工中,女工占90%。稍微干得久一点的,阳国秀都熟识,见面时会亲切地打招呼。正是这样一种工作环境,让全体员工有了“以厂为家”的归宿感。“罐头生产是季节性生产,但即便每年10月中旬的‘大生产期’,公司也没出现过‘用工荒’——永州大部分在家劳动力都到‘熙可’来了;打算返乡务工者中,很多也把‘熙可’视为理想选择。”正在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阳国秀,透过电话很笃定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此次盛会上,她还抓住机会向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呼吁“支持湘南地区铁路建设”:“便利的交通将推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方便更多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相关推荐